學校計劃的制定要考慮近期和中長期目標,既要將師資素質提升作為提高質量的抓手,又要以文化建設為引領,通過精細管理,使學校發展提檔升位。
著名企業家李嘉誠曾把自己管理經驗總結為四句話:一是好謀而成,二是分段治事,三是不疾而速,四是無為而治。遷移到學校管理上,我的理解是,凡事要預先精心謀劃,過程管理要精雕細琢,評估考核要精準到位。
學校計劃的制定要考慮近期和中長期目標,既要將師資素質提升作為提高質量的抓手,又要以文化建設為引領,通過精細管理,使學校發展提檔升位。
“管”者,約之以規。一所學校必須形成完整而系統的規章制度,如教職工管理制度、績效工資分配方案、職稱評審辦法、評優評先辦法、教學管理常規等,一定規章制度是保證學校管理正常運行的基礎。“理”者,曉之以理。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群眾中來”,是指采取多種途徑,廣泛征求教職工意見,集思廣益才能制定出符合教職工利益的規章制度;“到群眾中去”,是指通過各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法,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將制度轉化為教職工自覺自愿的行為。
在學校管理中,我不斷嘗試“三本管理”。即以德為本,品德比能力更重要;以人為本,必須將教職工利益放在首位;以心為本,改變人心比建立制度更重要。成功的管理應該贏得人心,凝聚人心。學校班子成員必須樹立“管理就是服務”的工作理念,努力為每位教職工的專業成長搭建平臺,同時做到單身教職工進校必訪、教職工生病住院必訪、教職工家庭發生意外時必訪。學校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職工文體活動,在豐富教師課外活動的同時也促進了身心健康,增進了友誼,加強了團結。通過一系列的人文管理措施,學校人心齊了,人氣旺了,干勁也足了,學校因此得以發展。
《周易》中曾對文化有這樣的描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進的學校文化必須能引領師生精神成長,提升境界。在辦學實踐中,我逐漸體會到,管理的境界不應是行動管理,而是思想的引領和感化。作為教育管理者來說,尤其不能以權管人,以規約人,而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更要以文化人。(作者張忠蒼,系蘭州五中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