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維也納童聲合唱團主席兼藝術總監杰拉爾德·維爾特到江蘇錫山傳授“維爾特教學法”,錫山高級中學作為唯一被邀請表演的中學,其合唱團歌聲柔婉動聽、令人稱贊。一所中學堅持將音樂課上到高考前一天,為每個教室配備“墻角圖書館”……
“這份‘堅持’是為了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表示,教育不是培養“做題機器”,也不是讓人唯分是圖,而是為了培養生命旺盛、精神高貴、智慧卓越、情感豐富的時代新人。近年來,學校開展“教育成全人”實踐,溫暖了每一個教育細節。
翻開省錫中高一年級的課程表,記者看到語文、數學、英語等必修課只占一小部分,而積極心理學、簡易機器人、創意設計等二十多門特色課程涂著綠色的陰影,郁郁蔥蔥一片。
“課程是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基礎,必須面廣而料精,既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土壤,也為其發掘興趣點和擅長處提供可能。”唐江澎介紹,作為大陸校本課程的發源地,省錫中每年都會隨社會潮流和學生興趣新推幾十項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只要學生有需要,我們盡全力提供”。
每年剛開學的時候,唐江澎都會在全校學生大會上親自為一批“校長特別提名獎”獲得者頒發。其中,“成就歌唱家獎”“終身跑步者獎”“學生形象獎”等名稱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唯獨與成績無關。升旗儀式上,學生唱國歌時漫不經心的態度讓唐江澎很生氣,他暫停音樂,講起革命英雄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然后帶著大家深情地誦讀國歌歌詞……從此,省錫中的國歌聲響亮而充滿力量。
“形式主義的東西,何必較真?”面對質疑,唐江澎這樣回答:“唱國歌是表達愛國心、背校訓是為了明理篤行、為學生頒‘特別獎’是告訴他們所有的真善美都值得贊賞,若沒有這些儀式,那愛國、愛校、愛自己都是空話,教育不僅僅是通過書本傳授知識,更是通過儀式和細節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省錫中的學生做志愿服務的方式有些特別,他們不是去敬老院打掃衛生、表演節目,而是坐在老人身旁,靜靜聽他們講故事、看他們表演,這種獨特的“精神贍養”方式在全國教育界也寥寥無幾。
學生馬致遠告訴記者,最開始大家也用傳統方式探望老人,總覺得與老人互動不深入。唐江澎便建議大家做調查,看看老人們最缺什么。結果,“能聽自己說話的人”高居榜首。同學們便調整了形式。如今,老人們天天念叨著這些貼心的“孫子”“孫女”。除了每周兩次的集體服務時間,省錫中不少學生還利用周末假期主動陪“爺爺”“奶奶”。
正是這份獨特的教育理念和人文堅守,使得這所成立于1907年的百年老校始終走在教育最前沿,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一致好評。15年間誕生了19位省市級文、理、藝術高考狀元;近3年間,學生各類藝術比賽中獲獎人次近百余,28項發明成果獲省市級大獎,1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本報記者 蘇 雁 本報通訊員 陳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