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法官”課程開設之初,教師犯了難:受自身專業限制,教師對某項法律制定的目的、依據、具體要求一知半解甚至知之甚少。那么,僅僅依托教育讀本開展法治教育是否可行呢?仔細閱讀后發現,教育讀本上的材料專業性很強,對于小學生來說難以理解,缺乏吸引力。如果法治教育以學習普法讀本知識為主要方式,那么學生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就是蒼白的。
為此,在將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學科進行整合后,我們明確了小學階段...
這是北京大學副教授陳江最不自信的一門課。200多雙眼睛審視著他。整個國家有5億多名游戲玩家,而講臺下這些出生在2000年前后的年輕人,每一個人都可能比他這位70后更了解游戲。
今年2月,這門名叫《電子游戲通論》的公共選修課首次出現在北大的選課系統里。開課后,教室里人滿為患,還有學生搬著凳子來旁聽。
媒體記者也涌向課堂。“電競課”“上課教打游戲”等標簽將陳江推上風口浪尖。贊揚和批評兩種聲音此起彼...
近年來,招不到男性教師幾乎成為中小學校長們的心頭病——
去哪里尋找男性教師?和很多國家一樣,中國也開始面臨這樣的問題。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期發布的“教師職業中的性別失衡”主題報告顯示,該組織各經濟體內,教師職業“嚴重的性別失衡,女性教師在教師隊伍中的比例不斷增加,從2005年的61%增加到2010年的65%和2014年的68%。”報告指出,令人擔心的是,這種差距未來還可能會繼續擴...
高大帥氣、儒雅謙和、目光敏銳。77歲的丹·謝赫特曼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作為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教授,謝赫特曼是以色列的名人,在特拉維夫市郊一家高朋滿座、人聲鼎沸的咖啡館里,謝赫特曼快步走來,一路遇到很多人和他打招呼。他小時候受的是怎樣的教育?獲獎的關鍵因素是什么?猶太人的創新有什么奧秘?他如何看待猶太傳統文化……我拋出一系列問題,還特邀了猶太朋友做希伯來語翻譯,謝赫...
這幾年常帶孩子出去旅游,陸陸續續接觸過不同國家的人,觀察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我發現中國父母最舍不得“放手”。
在泰國北部旅游時,與一群西班牙人在酒店游泳池待了大半天。有兩個西班牙小女孩,小的大概不到4歲,大的10歲左右。姐姐一會兒蛙泳,一會兒蝶泳,一會兒又潛水,妹妹學姐姐奮力把頭扎進水里也能游三四米。姐姐教了一會兒妹妹就自己游開了,妹妹不甘示弱自己游了起來,游著游著離開了池邊,在水里撲騰著狠狠地...
2015年國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教育”;2017年國家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積極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潮流,圍繞走向未來學校這一主題,如何培養學生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關鍵品格和關鍵能力,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未來人才,進行了有意義的教育創新活動。
學校被授予“中國基礎教育品牌總評榜改革創新示范學校、全國素質教育先進示范校、全國教育網絡系統示范...
學校與家庭是擔負兒童教育的兩個法定責任主體,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國教育的基本理念。
家校合作理念已融入國家教育基本政策之中。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不斷將家庭教育和家校合育理念融入黨和國家的的根本教育方針政策之中。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
“擼起袖子干起來,讓家長走進學校,學習現代家教理念與方法,奉獻智慧與才能,參與到孩子的教育成長過程,提升群眾滿意度;讓教師自覺地走進千家萬戶,傾聽家長心聲,排解家教之難,提升家校融合度。”回味2017年山東“家校社共育未來”家庭教育高端論壇的《平度宣言》,反思自己十幾年的家庭教育實踐,感覺家校共育這道精心烹飪的佳肴里,如果缺少“孩子的聲音”這味重要佐料,就失去了應有的味道。
家長課堂:孩子喜歡最...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人才,關鍵看他在童年時期接受了怎樣的教育和引導。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關鍵看家長有沒有及時發現,并給予有力的呵護和培養。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對知識充滿好奇和獲取的熱情,這是一種高層次的占有心理,兒童會在這種心理的引導下推開知識的大門。好奇心是激發科學研究的動力。而且,這種對事物的好奇心還會影響他們對待相關的其他事物上面。”如果孩子的好奇心沒有得到正確對待,也許會給孩子...
4月14日,“寧波教育大講堂”邀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寧波作了“家庭的心理撫養”大型公益講座。李玫瑾教授分享的關于兒童早期的心理撫養觀點,贏得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講座還通過寧波教育直播間進行直播,7萬人同步收看。“寧波教育大講堂”是寧波市教育局主辦,寧波大學園區圖書館承辦的大型公益講座。
所有問題都源于養育
李玫瑾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立足于公安偵查,包括預防犯罪的心理問題...
寒假時,我給女兒報了個書法興趣班,希望通過練習書法改變孩子浮躁、缺乏耐心的毛病。
可是,孩子似乎對書法很不感興趣,每次上課,總是拖拖拉拉不愿意去,在家練習時也是一副極不情愿、應付差事的樣子。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讓女兒打心底里愛上書法呢?
正好我最近報了個微信讀書打卡訓練營,即每天閱讀并輸出讀書筆記“曬”在群里,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就要發10元紅包。為了不被罰紅包,我認認真真地完成每天的打卡...
朋友的寶寶一歲多了,聽他說,他每天晚上都要拿出一段時間把寶寶抱在懷里,寶寶趴在他肩上甜甜地聽兒歌,父子雙雙沉浸在這暖融融的時光里。我聽后無比的羨慕,轉而是酸楚和遺憾。
我有孩子,可我不曾有過那暖融融的時光,好像一天也沒有過,代之的是緊張、焦慮、煩惱、疲于奔命的應付,也就談不上輕松、欣賞、享受。因為沒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淡定,沒有進一步登高遠眺的洞悉,如同一個極度貧困的人每天要為溫飽而掙扎,沒有精力...
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常聽他們反映與父母的溝通有困難,他們與父母的關系往往不很融洽。究其原因,是一些學生聽不慣父母說話時的口氣。這說明一些家長在與孩子對話過程中,運用了不恰當的句式,影響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家長們與孩子對話時,應注意選擇恰當的句式,才能達到情感溝通的目的。
用疑問句而不用反問句
高二學生何燦反映,每次爸爸跟他談話,說不上兩句,就說什么“你難道這個道理也不懂嗎?”“你難道要我們管...
被誤用的糖果效應
196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在幼兒園設計了“延遲滿足”實驗。每個孩子都有兩塊糖,能堅持在20分鐘之內不吃,就可再得到兩塊糖。如果不能堅持,就只能再得到一塊。實驗結果顯示,三分之二的孩子選擇等待20分鐘以再獲得兩塊糖,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選擇馬上就吃糖。經過12年的追蹤調查發現,能等待20分鐘的孩子,在自制能力、自我肯定、自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等方面素質較強;...
“爸爸!”當我在家聽到孩子找我有事情的時候,我經常回答:“請說。”
孩子一開始不太習慣,但聽我說多了“請”字,孩子也漸漸習慣對我和家里其他人也這樣說“請”字。在家有這樣的習慣,孩子到學校也習慣對同學說“請”字。
現在孩子如果寫作業時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會這樣說:“請爸爸幫我一個忙……”
后來有一天孩子忍不住問我:“爸爸,你為什么好多時候要對我說‘請’字?”我在考慮之后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他...
大人在親子溝通中最常用的表達莫過于“停下”“不要……”“不可以……”“別……”這樣的否定用語,其中最最常見的就是“不!”實際上,由于我們最經常說 “不”,它通常也是孩子最先學會說的詞之一。一開始我們會覺得孩子說“不”的樣子太可愛了,便把它記錄到成長日記里,把孩子說“不”的樣子錄了三十七遍還不夠,興奮地跟住在各地的親朋好友分享,還有快遞員、送牛奶的人,任何人,無論他們有沒有興趣,我們都不放過。但很快...
舊日時光里的善美,總能讓我汲取到無窮無盡的力量,讓我前行的腳步更從容、有定力,也讓我活得更像玉珠處于清凌水,光明而沉靜。
最近我常常想起我的姥爺,想到姥爺留給我們的家風家訓——重視教育、信念堅定、勤勞樸素、樂觀堅韌、善良孝敬。姥爺留下的精神遺產是一筆寶貴財富,也將傳給后代,如時光一般,永恒久遠。
勤勞度一生
姥爺姓陳,在河北一個名為陳家溝的小山村長大。那里山貧水瘠,交通閉塞。姥爺是家中獨子,...
馬老師:
您好!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女兒今年12歲,在縣城讀初一。從小學三年級孩子就在我的班上,直到畢業。由于女兒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寫作業,整天就是玩,我不知多少次痛打過她,也不知多少次痛罵她“豬腦袋”“你快死了吧”。如今我與她的心相隔很遠很遠。
我很希望女兒是個小書迷,可她偏不愛看書。我不知道是給她買的書不適合,還是怎么回事。為孩子的教育,我與丈夫意見有些分歧,常常為此吵嘴。現在更讓我傷心...
讀書,是這世上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楊絳先生曾說:“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每一本書里,都會有一道獨特的風景;每一個讀書的故事里,都會有心靈相通的感動;每一位讀書的人,都呈現了世間最美的樣子。
今天,互聯網給我們...
中國的家長似乎有一句約好了的口頭語,很能代表他們的家庭教育觀。這句話就是“你只要好好讀書就可以了”。
這樣的家庭教育觀,最直觀地體現在每天放學時的校門口。小學的孩子走出校門,第一件事就是把書包甩給家長,然后要錢買零食吃,開心地和同學吃著、笑著、跑著。家長大多是爺爺奶奶,百依百順,背著書包在后面跟著追。公交車上也常見老人背著書包顫顫巍巍站著,孩子心安理得地坐在座位上。
有的中學生家長也是同樣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