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時光里的善美,總能讓我汲取到無窮無盡的力量,讓我前行的腳步更從容、有定力,也讓我活得更像玉珠處于清凌水,光明而沉靜。
最近我常常想起我的姥爺,想到姥爺留給我們的家風家訓——重視教育、信念堅定、勤勞樸素、樂觀堅韌、善良孝敬。姥爺留下的精神遺產是一筆寶貴財富,也將傳給后代,如時光一般,永恒久遠。
勤勞度一生
姥爺姓陳,在河北一個名為陳家溝的小山村長大。那里山貧水瘠,交通閉塞。姥爺是家中獨子,4歲沒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姥爺一生育有6個子女——我的母親和我的5個舅舅。
在我的記憶里,姥爺家幾乎家徒四壁,基本沒有什么好吃的東西。姥爺也從來不像電影、電視里的老人那樣,給孩子們講故事、準備好吃的、帶孩子出去玩。姥爺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澆地、種地、鋤地、割黃豆、掰玉米,端著滿篩子的草料喂騾子,高高地坐在養魚池水面上搭建的木板橋上,撒食喂魚……常常等到星星布滿天空了,他才扛著鋤頭、鐵鍬,或趕著騾子,滿身塵土,疲憊地走進院子……
姥爺去世多年后的一年夏天,舅舅買了一件真絲背心,薄如蟬翼,柔似肌膚。外婆見了,想起姥爺當年穿的那件白洋布做成的背心——又結實又硬,夏天不散熱、冬天冰冰涼,還打著大大小小的補丁,想到姥爺忙忙碌碌一輩子,幾乎沒有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不禁老淚縱橫。
家里人口多,舅舅們又都小,只有姥爺一個勞動力,日子十分艱難。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3年赤貧如洗的日子里,為了給孩子們湊學費,姥爺不得不將自家的房子拆了,變賣木頭換錢。我大舅放學回到家,正好看到剛剛拆下的椽子、檁條裝在別人家的馬車上,心疼得趴在那些木頭上,哭著嚷著不讓人家拉走。當過多年村干部的姥爺安慰著舅舅:“孩子,別哭!國家不會永遠這樣困難,咱們也不會永遠過這樣的窮日子。等你們長大了,讀書學文化,到時候,你們不僅能為國家出力,還能改變咱們家的經濟條件。有了錢,咱們買紅松木,蓋更好的房子!”
家貧子讀書
姥爺自己文化不高,但非常重視讀書,供孩子們讀書的努力一天也沒有停止過。
姥爺的努力,讓我母親和舅舅們都有比村里人高一些的文化程度。受姥爺的影響,他們也都十分看重學習。我四舅30多年前去北京打工回來,專門給我買了一本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之前我從來不知道有如此奇異的文言小說,真是大開眼界。這本書是繼《西廂記》之后,促使我與文學結緣的啟蒙書籍。四舅對我說:“打工的地兒離書店特別遠,我走了好長時間才到書店!彼木丝傆X得有錢就該多買好書。多年之后他來張家口,帶給我兒子的禮物是一本厚厚的、圖文并茂的《上下五千年》。
我現在經常使用的一本小英漢詞典,是三舅送給我的。30多年過去了,每當翻開詞典,時常有一種暖意涌上心頭。
我母親和舅舅們都很像姥爺,勤勞、樸素。他們或科技種田,或經營養殖,或有經驗豐富的木工手藝,或是國土管理局的職員,都像姥爺一樣重視子女的教育,從他們普普通通的農家小院里已經走出了6名大學生。我在基礎教育的一線工作了20多年,榮幸地獲得了省優秀班主任的光榮稱號;表弟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喜歡攝影,在攝影行業小有名氣,月收入以萬元計;4個表妹在大學學習經貿、農林和教育專業,其中兩個表妹正準備考研……讓街坊四鄰羨慕不已。
如今,我母親和我的5個舅舅全都有了自己寬敞的院落,有了紅磚灰瓦、高大敞亮的房子,椽子和檁條都是上好的紅松木;塑鋼門窗、瓷磚貼墻、地磚鋪地;裝著空調或暖氣,用上了各種家用電器……我們時常想到在國家和家庭都艱難困苦時,姥爺衣食俱憂,信仰卻堅如磐石。他重視子女的教育,他相信國家的未來,他滿懷憧憬和期冀。姥爺心里一定明白,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姥爺勤勞堅毅、樂觀向上的精神財富已經成了我們的家風,世代相傳,彌足珍貴。
至善暖人間
有一年,80多歲的太姥姥住在我姥爺家,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她自知來日無多,非讓我姥爺把她送回深山里沒電、沒水、少人照料的老家。依照當地風俗,假如老人在女兒家辭世,會對后代不利。年逾花甲的姥爺勸慰太姥姥說:“娘,您老盡管放心地住著,只要我有一口吃的,就不讓您老人家挨餓。您老就是在我這里老了(指死去),也沒啥,孩子們將來過好過不好,全看他們有沒有本事,跟您老有啥關系呢?”
太姥姥聽了我姥爺的話,安了心,再也不提回深山老家的事,最后真的在女兒家平靜地走了。
姥爺一生辛勞而貧困。他既不會說豪言壯語,也不會說甜言蜜語,說話一向樸樸實實。他真心誠意善待自己的岳母,絲毫不怕違背農村根深蒂固的陳舊風俗,為岳母養老送終。這種可嘉可敬的勇氣和力量,源自他內心真正的善良吧。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我曾祖父晚年臥病在炕不能自理,我父母就把曾祖父接到我家細心照顧:準備的飯菜都是好咀嚼易消化的,常常拿著裁剪衣服的大剪刀給曾祖父修剪嚴重變形、又硬又厚的腳趾甲,一邊做飯一邊陪曾祖父東一搭西一搭地閑聊……一天早晨,曾祖父倒在我父親的懷里,安詳地離開了世界。
有姥爺真心誠意地侍奉太姥姥在先,方能有母親真心誠意地侍奉曾祖父在后。這種無言的精神傳承,讓我面對自己父母、婆婆時,也盡己所能地孝敬他們:病榻前端茶遞水、盡心陪伴;不在身邊時常打電話問寒問暖、寄錢寄物。所有這一切,我的兒子川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前幾天,老母親和我微信視頻,高興地說:“川給我網購的桂花樹苗和贛南臍橙都到啦!他還說,這兩天正忙著復習,準備考研呢。”母親的話讓我十分欣慰。我知道,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像一條河流,從姥爺那里緩緩地流淌到現在,在我們一脈相承的血液里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