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人才,關鍵看他在童年時期接受了怎樣的教育和引導。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關鍵看家長有沒有及時發現,并給予有力的呵護和培養。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對知識充滿好奇和獲取的熱情,這是一種高層次的占有心理,兒童會在這種心理的引導下推開知識的大門。好奇心是激發科學研究的動力。而且,這種對事物的好奇心還會影響他們對待相關的其他事物上面!比绻⒆拥暮闷嫘臎]有得到正確對待,也許會給孩子留下終身遺憾。
“破壞大王”人人怕
每次見到大侄子我都會有一種親切感,但又覺得有些遺憾。我的大侄子從小淘氣,他的淘氣帶有一定的“破壞性”,凡是家里的東西,都多少會留下他的“手跡”。尤其是家里的鐘表、收音機之類的小電器,總是不翼而飛。等找到的時候,不是被拆得七零八碎,就是又組裝成了一個新玩意兒。
上世紀80年代,因為條件有限,大哥唯一的一雙皮鞋是補了又穿穿了又補,只剩下鞋頭還算平整。沒過多久,其中一只皮鞋不見了。大哥找了好長時間才在床底下找到,只是鞋頭那塊平整的地方已經被剪掉了。在大哥的“嚴刑拷打”之下,侄子終于承認,他把那塊比較平整的皮剪下來做了一個彈弓皮。
類似這樣的事情侄子小時候做的實在是太多了。更為嚴重的是,他不僅在自己家里“搞破壞”,還到親戚家、鄰居家“搞破壞”,害得親戚朋友只要一見他去,就會先看好家里的東西,擔心稍不留神就會“遭殃”。為此,侄子小時候沒少挨罵、挨打。全家人也非常擔心:這個孩子像個“敗家子”,學習也不怎么樣,以后怎么辦?
高中沒考上,侄子勉強讀了一個武術學校。后來,他提出來想去學修手機,我大哥不同意,他就想尋求我和弟弟的支持。我和弟弟問他:“修手機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你自己初中基本沒上過物理課,高中又沒有考上,怎么能看懂電路圖?”他非常自信地說:“沒關系,我一定能看懂,我也一定能學好!本瓦@樣,侄子報名參加了為期三個月的手機修理技術培訓班。
培訓結束后,侄子就在我們學校的校園支了一張桌子,開始給老師和學生維修手機。那時候有手機的人少,僅靠修手機賺不了幾個錢。他就把弟弟給他的舊手機翻新,然后便宜賣給學生。后來他就低價收購一些舊手機,維修翻新后賣給老師和學生,賺一個差價和維修費。他的生意越來越好,后來在大街上租了門面房,開起了手機維修店,也經銷手機。
5年前,侄子又開了一個分店,讓大哥負責給他經營。由于侄子修手機的水平比較高,在我們家鄉被稱為“萬能修”。他不僅會修手機,也會修家電。
才能或可修飛機
對于侄子的成長,一家人一直在反思。尤其是我,作為一名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總覺得侄子的成長有很大的遺憾。我曾經問過侄子當時為什么要拆那些東西?他說就是好奇,鐘表為什么會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為什么里面的指針不一樣長?為什么指針的顏色不一樣?為什么指針走得不一樣快?他之所以把鐘表拆得七零八碎,就是想打開看看里面是由哪些部件組成的。至于拆收音機,就是想知道為什么里面有人在唱歌、在說話?這個人是怎么進去的?聽到孩子的這些話,家里人沒有一個不愧疚的。尤其看到他現在的發展狀況,家人才意識到,我們沒有正確地認識他童年時所表現出來的發展特性。
其實他小時候喜歡拆東西,就是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表現,但是卻被家長看作“破壞”行為。他喜歡制作小物件,也正是他動手能力強的一種體現。但是,沒有人發現這是一種能力,只是為他不好好上學而惱怒、訓斥、打罵。也正是這種家庭教育方式,致使侄子初中階段出現了嚴重的叛逆。
蒙臺梭利曾說:“孩子在童年原本都擁有一對翅膀,但在他們震動翅膀準備飛翔時,他們的‘翅膀’卻被生生地折斷了。孩子一旦接觸不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他們的想象力就會失去自覺性,只能在物質世界里漫無目的地找尋。”這也就是侄子后來厭學、逃學、貪玩的主要原因所在。
盡管后來他根據自己的興趣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不能不說童年時期的一些經歷給他的人生留下了很多遺憾,至今提到那些事情他都會耿耿于懷。我也曾經感慨地跟侄子說:“假如當時能夠意識到你的‘破壞’是一種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體現,然后積極地引導并有針對性地培養,說不定你現在不是修手機的,可能會是修飛機的!敝蹲右舶脒z憾地附和說:“很有可能呀!”
聰明孩子愛發問
其實,兒童天生對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帶著自己太多的好奇和無數的疑問去觀察這個世界,去探索事物的發展。孩子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潛能的體現,這是兒童一種非?少F的特質。好奇心正是他智慧的火花,更是促使他探索世界的原動力,并使他在滿足好奇心的過程中慢慢成長。但是,孩子最初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是一個萌芽,如果環境適宜,它可以長成智慧的參天大樹。如果這個萌芽被壓制,那么好奇心和求知欲將被扼殺,甚至會泯滅孩子的童心。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場景:家長帶著孩子在路上走,孩子指著路邊的小狗說:“為什么狗用四條腿走路,而人用兩條腿走路?”“為什么人不能像小鳥一樣在天空飛翔?”“為什么……”面對孩子這些無窮無盡的“為什么”,家長剛開始可能還有耐心作答,時間長了,有的家長便會不耐煩,或敷衍了事,或欺瞞哄騙,甚至會責備孩子:“你怎么會有這么多的問題?”慢慢地,孩子不再問“為什么”,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泯滅了。其實愛發問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是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他想對一些問題尋求答案,解除心中的疑惑。這正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良機。
有研究證明,一個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樂趣,這種樂趣又會激勵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究未知的領域,促進其智力的發展。因此,家長要認真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要輕易扼殺這個寶貴的萌芽,應該積極地營造環境,正確地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特長,讓孩子順利地成長為他本該成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