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常聽他們反映與父母的溝通有困難,他們與父母的關系往往不很融洽。究其原因,是一些學生聽不慣父母說話時的口氣。這說明一些家長在與孩子對話過程中,運用了不恰當?shù)木涫剑绊懥伺c孩子的情感交流。家長們與孩子對話時,應注意選擇恰當?shù)木涫剑拍苓_到情感溝通的目的。
用疑問句而不用反問句
高二學生何燦反映,每次爸爸跟他談話,說不上兩句,就說什么“你難道這個道理也不懂嗎?”“你難道要我們管你一輩子嗎?”“怎么連小學生都不如?”聽起來就煩,那種語氣太讓人難受了,于是就不理睬他,讓他去嘮叨。
由于反問句表現(xiàn)的是斥責的口吻,與孩子的人格尊嚴相對立,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反感。建議與孩子對話時多用疑問句式,如“你認為怎么樣”“這樣看對嗎”“你是怎么想的”等,表現(xiàn)的是一種商量的口吻,容易引導孩子主動參與對話。
用委婉句而不用強調(diào)句
高一學生肖枚最不愿意與爸爸講話,她說爸爸是單位里的干部,回家跟她說話也是那種腔調(diào),什么“你決不能怎么樣”“你一定要怎么樣”“你要毫不猶豫地怎么樣”等,總是那種高高在上、教訓人的味道,讓人受不了。
不少家長在與孩子對話時,都喜歡采用強調(diào)句式,以為自己比孩子成熟,就試圖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因此要多用委婉句式,比如說“大概、也許、不大可能、不怎么”之類的句子,可以強化與孩子之間的平等性,又可以表示對孩子的尊重。這樣,無論是闡明自己的觀點,還是批評孩子的錯誤,都容易被孩子接受。
用陳述句而不用祈使句
初三學生胡洋說他最不喜歡媽媽整天將“不”掛在嘴上,不準這樣、不得做什么、不許干什么等。他常常好幾天都不搭媽媽的腔。
像胡洋媽媽同孩子談話所用的語氣,許多家長都曾采用過,因為它表現(xiàn)的是一種命令的口吻,往往會讓孩子的人格尊嚴受到挑戰(zhàn),所以易使他們產(chǎn)生對立情緒。如果運用陳述句,則效果會大不相同,因為像“我以為、我想、我看”之類的陳述句,只表明說話者是在客觀地敘述某種觀點或某種情況,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平等感,樂于傾聽家長的意見。
總之,家長與孩子對話,在選擇句式時,應以理解、尊重為前提,方可收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