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叢芳瑤)近日,中小學科學類教材高質量建設研討會議在京舉辦,多位院士、專家學者、教材主編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出席,集中研討《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標準框架》(以下簡稱《框架》),并就加強中小學科學類教材高質量建設進行深入交流。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大力推進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受教材局委托,組建了包括10位院士在內的專家團隊,對涉及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5個學科共57套376冊教材,涉及普通高中數學、地理(含地理圖冊)、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通用技術7個學科共44套287冊教材分階段展開質量分析工作。
會上,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黨委成員、副所長莫景祺詳細介紹了《框架》的應用價值。他指出,《框架》的研制,有助于發揮教材質量標準框架的引領作用,引導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的持續提升,推動中小學各學科教材質量行業標準建設。對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來說,《框架》可作為指導中小學科學類教材建設,實施教材質量提升的參考依據;對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來說,《框架》不僅能為中小學科學類國家課程教材選用和使用監測提供參考依據,還可指導中小學校開發科學類校本課程和實施科學類實踐活動;對于相關教材編寫出版單位來說,《框架》有助于增強編修科學類教材和開展中小學科學類教材研究的導向作用。“《框架》研制工作堅持立足科學教育視角、以診斷改進為目的、繼承與發展相結合、借鑒與創新相結合、共性與特性相統一的原則,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變化、新理念、新要求,以及國際科學教育發展的新趨勢。”莫景祺說。
據了解,《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標準框架》包括“育人導向”“知識體系”“能力培養”“適教宜學”和“興趣提升”等維度,全面覆蓋了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標準的各個方面。整體《框架》的研制旨在引導教材編寫更加符合科學教育的要求,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會議現場,幾位專家分別就加強中小學科學類教材高質量建設進行了深入交流。各科教材主編及相關負責同志也就如何進一步使用與完善《框架》、優化中小學科學類教材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高度肯定了《框架》的研制思路和意義,認為中小學數學教材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通過科學合理的教材設計,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中國科學院院士、陜西師范大學原校長、教授房喻強調了中小學科學類教材對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重要性,應注重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等素養培育,重視人工智能對知識教學的深遠影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結合《框架》研制和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談到了科學類教材如何緊跟時代步伐,開展跨學科融合教育,提高各科教材內容的科學性。他表示,教材是傳承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載體,必須確保其內容準確、科學、適宜。人民教育出版社原總編輯、編審韋志榕提出,科學類教材要用好《框架》這把貫徹科學教育思想、衡量教材科學性的尺子,應處理好問題導向與前瞻指引、共性要求與學科特點、夯實基礎與鼓勵創新這三對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正高級教師王莉萍結合教學實踐,對《框架》的使用提出了看法。她認為,教材應明確定位,適教宜學,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人民教育出版社原黨委委員、副總編輯、編審趙占良結合生物學教材的特點,就如何貫徹《框架》的理念和要求提出了具體建議。他強調,新時代中小學科學類教材的編寫應堅持科學性、適宜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展示自然之美和科學之美,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顧建軍則從技術與工程教育的角度,談到了教材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認為,教材應更加注重跨學科融合和實踐應用,深化科學屬性,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會議最后,教育部教材局有關負責同志充分肯定了《框架》的研制工作和與會專家的積極貢獻,強調中小學科學類教材是推進科學教育的重要根基,必須以高瞻遠矚、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好中小學科學類教材建設工作。
此次會議的成功舉辦和《中小學科學類教材質量標準框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中小學科學類教材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