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7點,32個志愿服務“護學崗”,一年200多天,6000余人次身穿紅馬甲,手執紅旗、迎學生、護學生,為山東濰坊高新雙語學校2000余名學生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先后獲評“濰坊好人”“山東最美志愿者”“全國最美志愿者”的紀金霞,就曾是濰坊高新雙語學校“護學崗”的一員。她自2013年開始參與“斑馬線護學崗”志愿服務,用一面小旗和一個口哨,帶領孩子們安全穿過斑馬線,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護學奶奶”。
3月5日,濰坊市舉辦2025年學雷鋒主題系列活動,為濰坊高新區紀金霞學雷鋒愛心護學志愿服務隊授旗,并設置全國最美志愿者紀金霞學雷鋒志愿服務形象崗。這不僅是對紀金霞十幾年來志愿服務的肯定,也是對濰坊高新區志愿服務精神的弘揚。
守的是安全,護的是責任。濰坊高新雙語學校“護學崗”已經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校成立專門的“護學崗”工作小組,通過設立志愿服務組織,制定詳細的志愿服務計劃,確保護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我們要統籌協調好32個志愿服務崗的工作,遇到突發情況,必須第一時間給出反饋和處置。”韓文茹是濰坊高新雙語學校學生發展中心主任,負責整體統籌和協調安排。
濰坊高新雙語學校建立了完善的家委會監督機制,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和監督工作。“家委會嚴把細節關,從護學物資采購到工作流程制定,從崗位設置到志愿者培訓,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策劃和周密安排。”家委會主任王大營說,孩子的安全問題必須實之又實,細之又細。
以“護學崗”為切入點,學校還整合利用校家社資源,形成全員、全方位、全時空、全流程的育人環境,將志愿服務融入校園安全,畫好護學“同心圓”。
交警每天早晚高峰時段疏導學校門前交通,特警負責應急處突,派出所和消防大隊則負責學校周邊治安環境和法治教育;新城街道翰林社區和河北社區積極參與護學,與校方共同舉辦傳統文化傳承、環保宣傳等活動……
濰坊高新雙語學校充分發揮校家社合育中的主導作用,與公安部門、街道社區、公益機構等多方力量緊密合作,共同為學生打造安全、穩定、富有活力的學習環境。
多方聯動護安全的理念深入濰坊高新區教育建設肌理。濰坊東明教育集團協調片區各部門,發揮全社會關心學生成長的作用,形成了公安巡邏整治、城建隱患處理、社區聯系鄰里、家長積極支持的社會教育相融合的局面。
對于上學放學時校門口擁堵、學生安全存在隱患、家長接送孩子不方便等問題,濰坊東明教育集團通過“3+N社會融合教育”創新模式進行了有效破解。
這一模式的關鍵同樣在于多方聯動、協調溝通。“3+N社會大教育”中的“3”指3個委員會,分別是多部門聯合的學校安全促進委員會、“小區—社區”家長互助委員會和“小區—社區”學生自主成長委員會。“N”則涵蓋了社區、學校、家長、學生以及教育、公安、城建等相關部門在內的社會資源。這些委員會和部門各負其責,共同保障學生安全出行。
學校還通過網格化管理,組建多個“小區—社區”自主成長小組,開展情境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市政部門也積極參與其中,對學校周邊人行道進行拓寬,增設座椅,升級安全渠化島等硬件設施,打造學生出行安全通道。
護學崗雖小,但責任重大。在濰坊高新區,“護學崗”上的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他們的付出和努力,將激勵更多人為“更好濰坊”貢獻更多社會力量。(濰坊高新融媒供稿 作者:高鵬)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