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樹會,心理學研究生,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政協委員白巖松在2022年3月參加政協會議時,曾經就家庭教育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中國教育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學校和社會,而是家長的再提升。中國的家長有一個相當大的問題,生理方面您天然就是他的父母,憑什么因為生理方面便天然地以為一切你都是他天然的父母。父母是需要學習的一種崗位,而且要不斷地學習。
問:中國的父母在孩子學習成績方面普遍比較焦慮,但對孩子性格養成、生活能力、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卻重視不夠。這個問題您怎們看?
如果我們把孩子取得好的學習成績、考上好大學當做“成才”教育,那么,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社會適應能力、幸福力等,就可以理解為“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因為有很多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有的甚至考上了北大、清華,但后來卻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空心病”。
在“成人”教育方面,父母其實有很多方面還是要學習的。
首先,父母需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發育規律,需要知道當孩子出現行為偏差時(比如為了一個心愛的玩具在商場的地上不起來等等),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應該如何處理。
其次,父母要學習尊重孩子。新加坡有一部關于親子教育的電影《小孩不笨》,里面的國彬天生喜歡畫畫,不喜歡文化課,尤其不喜歡數學。但國彬的媽媽非常不喜歡國彬每天畫來畫去的,認為孩子是不務正業。然后不惜用暴力的方式逼國彬學習數學、國文。
其實,每個孩子天性是不一樣的,不能用別人家孩子的教育方法、優秀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孩子,更不能一都切——考重點高中,考名牌大學。你的孩子可能成為朗朗,但你偏要把他培養成劉翔,這就是違背了孩子的天性。
幸虧國彬遇到了一位懂得因材施教的班主任老師,鼓勵國彬發揮所長,堅持畫畫。后來,國彬因美術專業特長被一所美國的學校錄取。
在現實生活中,我的孩子就是比別人慢熱的那種,進入陌生環境需要觀察一會才慢慢開始融入,在電梯里見到生人很少打招呼。我不會因此認為孩子有問題,更不會給他貼一個“不勇敢”、“不禮貌”的標簽。我覺得這既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順應了孩子的天性。
問:我們也看到,有些父母為了孩子學了很多課程,理論上頭頭是道,儼然育兒專家。這樣學習有必要啊?
我覺得父母在親子教育方面應該掌握一些專業知識,但不一定要成為專家。當然,如果個人職業發展需要則另當別論。
其實,家庭教育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我們把它稱之為家庭教育的底層邏輯。
在家庭咨詢實踐中,很多家長帶著“有問題的孩子”出現在咨詢室,然后請咨詢師幫助解決孩子的問題。比如怎么才能讓孩子不玩手機、怎么才能讓孩子恢復上學、怎樣才能讓孩子不談戀愛,等等。當咨詢師問家長對孩子的行為采取了哪些方法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滔滔不絕地講怎么教育孩子的,但最后一句往往是:孩子根本不聽啊。
家長講的那些真的都是有用的道理,有的甚至是真理級的。可是,家長是否反思過:孩子為什么會不聽呢?
這個時候,有經驗的咨詢師不會就問題解決問題,而是請家長做思考:孩子為什么可以不聽家長正確的教育?
其實,這個時候表面是孩子的各種偏差行為,實際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我給的建議是:首先要修復親子關系。修復親子關系要做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傾聽孩子,跟孩子建立同理心;
第二、對孩子表示尊重,就是當孩子有一些自己的觀點或看法跟家長不一致的時候,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這種表現——孩子有想法是成長的標志之一;
第三、就是要經常對孩子進行描述性的表揚。看到孩子哪怕有一點點的進步,或者是在不盡如人意的表現中找到孩子的哪怕一點點亮點,就趕快有用“我注意到、我觀察到、我看到.....”這樣的人方式來描述事實,同時加上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最重要的人的鼓勵、贊美、認同。當孩子被父母表揚的時候,孩子就會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一個人(包括成年人)當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時候,他就愿意去嘗試做一些事情,比如說可能嘗試著去讀書、學習、做家務等等。孩子的自尊被培養起來了,久而久之我們跟孩子的關系就會拉近。因為當孩子感覺被尊重、感覺你懂他的時候,他可能才愿意跟你敞開心扉、愿意跟你聊他在學習或者在成長過程當中遇到了什么樣的困惑、困難。這個時候父母再給他建議,他可能才能聽得進去。
這是給父母的第一個建議,也是家庭教育的底層邏輯的第一條:先修復親子關系。
家庭教育的底層邏輯的第二條:給孩子心理賦能。在修復親子關系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給孩子心理賦能,或者是給孩子輸送心理營養。
同一日三餐一樣,如果孩子長期吃不好,身體發育就會受到影響。同樣的道理,如果孩子的心理缺乏營養,就會缺少成長的動力,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社會適應,嚴重的會導致抑郁、自我放逐、對抗父母等。
親子關系改善了,孩子的心理營養足夠多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了,才是調整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行為偏差或者叫幫助孩子克服成長過程當中的障礙。比如說學習困難、玩手機、早戀等等。這是家庭教育的底層邏輯的第三條:幫助孩子克服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來尋求幫助的家長,有很多也看過一些專業的育兒書、聽過很多親子課,甚至花費不菲去聽專家講座。但為什么效果不好呢?是書上的觀點有問題嗎?是專家講得不對嗎?其實都不是。問題上家長太關注把自己學成專家(說起育兒理論、親子教育理論頭頭是道),而缺少對專業方法的運用。
問:怎樣解決家長從知道到做到的問題呢?
我覺得家長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家庭教育從知到行的關鍵。
那些學了很多親子教育了但沒有效果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家長本身并沒有成長。
有的家長教育孩子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但一旦遇到孩子身上出現一些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問題,首先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批評、指責,甚至大發雷霆。作為家長自身就不會做情緒管理,怎么可能成為孩子做情緒管理的榜樣呢?有的家長不允許孩子玩手機,但在陪孩子寫作業時,自己不停地刷手機。當孩子看到家長的行為,就會去模仿,這個時候他可能就無法記住你說的“不玩手機”的事了。
所以,如果父母不能做到率先垂范、言傳身教,那這些親子教育方法套用在孩子身上,無形當中就是對孩子的控制。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套路”的時候,他的本能就是拒絕。這大概也是很多家長感嘆的“看了很多家庭教育書,聽了很多親子教育課,但就是沒有效果”的原因了。
總之,家長在遇到“有問題”的孩子的時候,首先要反躬自問:是我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如果是我的問題,我應該怎么調整自己?希望家長們都能通過學習,做一個成長型的父母,從憑直覺的原生態家長,成長為有技術含量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