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中心一份題為《中國兒童的生存與開展:數據與分析》的報告顯示:中國17歲以下的少年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5.2%的兒童存在明顯的軀體化、強迫病癥、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中國心理衛生》雜志一篇文章稱:國內有77.9%的中小學生心理存在輕度不良反響。從已經報道的調查數據來看,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堪憂,是時候采取行動來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了,但絕大多數家長在面臨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時,卻總是理所當然的認為,那完全是孩子的問題,只要找到合適的老師,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就行了,其實那真的是找錯了病灶,對于大多數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來講,孩子的問題只是一個家庭問題的呈現,真正能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方法,家長的自我成長是必不可少的。
我從事兒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15年的經歷,幫助過上千名兒童改善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見證了近千個家庭的成長與改變,每一個孩子出現明顯的進步,都離不開輔導家長實現自我成長,至少家長開始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否則都是在耽誤孩子的時間,或者錯過了幫助孩子的機會。
2020年,有位媽媽帶著5歲的兒子找到我,因孩子至今不能與人對視,不能正常與人交流,在醫院里被診斷為自閉癥,媽媽非常無助著急,因聽說我一直在做兒童青少年的行為和心理糾正工作,便帶孩子過來試一試。經過測評,發現孩子并不是標準的自閉癥特征,但確實表現十分類似自閉癥,接下來在給孩子制定了訓練計劃并執行過程中,我開始帶領家長去看自己的問題,引導家長開始探索自我,心理咨詢,參加團體輔導,這位媽媽很快進入了自我成長,整個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能夠穩穩的接納了孩子,開始跟孩子有了積極的互動,令人驚喜的是,這個孩子三個月以后就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互動交流了,這在同樣有自閉傾向的孩子身上,改善速度是不可思議的,但確實是發生了,我們總結奇跡發生的原因,歸咎于家長心理上的迅速成長。
在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問題中,因學習造成的心理問題位居榜首,主要包括學習壓力、厭學、考試焦慮等。此外,人際交往壓力,青春期心理問題,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影響也不容忽視。這幾年似乎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產生了抑郁情緒,厭學休學的個案越來越多,我作為心理咨詢師和親子導師,開始輔導幫助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從抑郁里走出來,恢復學習動力,在我的個案中,家長能夠密切配合去提升自我的,去處理自己的安全感問題、消除焦慮,提升價值感,有能力給孩子心理營養,成功改善親子關系,孩子就能更快的好起來,恢復學習狀態。我也同樣遇到了,有的家長始終不能面對自己的問題,不愿意或沒有意識去觸碰自己真正的傷痛,一味的在孩子身上使勁,本來早就應該得到幫助的孩子,卻依然無法回到學習狀態,有的竟然真的放棄了學習。
父母的高期待、高要求、高標準往往是很多孩子出現厭學等心理問題的根源,孩子在這種“三高”壓迫下,越來越沒有價值感,最后可能發展到放棄生命的地步,然而很多家長并不認為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確實是高的,或者做不到讓自己的高期待高要求降下來,這就需要家長去自我成長,實現對自我的接納,才能最終接納孩子和自己。在我的個案中,有因為家長從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讓孩子去表達感受,以至于孩子在學校里不能很好的處理同學關系,積累到一定程度而不敢再去學校;也有因父母關系微妙,或家庭發生了巨大變故,家長雖然盡力掩飾,然而越掩飾越會導致孩子無法專注于學習了。在與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中,我會發現有很多大學生對自己不滿意,抑郁焦慮,對前途迷茫,考研僅僅是因為不愿意走向社會,探索到深層原因,依然是和父母的影響有著密切的關系。
所以,家長的自我成長應該得到社會的支持和推動,防患于未然,從小就培養心理營養充足,人格健全的孩子。
曾愛琴: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
濟南市心理健康中心首席心理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