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天壇公園有一棵北京吉利大學認養的古柏,歷經滄桑卻依然翠綠欲滴。在北京吉利大學會議室的墻壁上掛著一幅古色古香的書法作品,內容是吉利大學社會心理學院院長兼動畫與游戲學院院長鄔明朗寫作的《吉利大學賦》。在吉利湖旁有師生戲稱的“白宮”,這座已投入使用一年的新圖書館已經成為北京吉利大學的標志性建筑。曾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現任北京吉利大學校長的江樹人說:“這些都是吉利大學的品牌內涵,品牌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創立的,吉利大學在努力創建自己的特色品牌。”  北京吉利大學校長江樹人 趙宏偉/攝
用實體支撐品牌 “己卯年春,科索沃戰,我使館毀于一旦,國人無不義憤。李君書福,吉利總裁,聞訊夜不成寐。遂凜然擲言于憤前,立決興學于痛后。是年夏,又逢全國教育盛會,吹響社會辦學號角,學校應聲而誕,此大學緣起之天時也。”《吉利大學賦》開篇敘述了北京吉利大學的創辦緣由。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作為投資人,創辦北京吉利大學之初設定的目標就是“一切從名牌出發,辦中國最好的大學”。作為企業家的李書福深悉品牌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對于任何組織都是一樣,創辦大學,投資教育,從一開始他就明確了“名牌”這個概念。 據悉,辦教育和造汽車一樣,是吉利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先生的夢想。針對當時汽車工業人才現狀,李書福意識到,“海歸”人才的力量難以獨自撐起諾大的企業,飛來飛去的“空降兵”又很難真正融入吉利的文化,不如量身定做,自產自銷。 北京吉利大學創建至今近10年,從當時的一片荒地到今天風景優美,聚集27000余名學生的吉利大學走過了初創與發展兩個階段。江樹人校長說:“我覺得吉利大學品牌建設從一開始就注意到了。雖然領導換了,但是他們做出了很大貢獻。吉利大學經歷了兩個階段:一個是起步初創階段,第一年我們就招了500人,也說明吉利大學還沒有多少人知道。那時候條件很艱苦,用了幾年時間把房子蓋起來了。現在教學設施條件,公共服務條件都基本完善。現在的吉利大學進入了一個發展的階段。吉利大學近幾年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一所新建大學在校生規模的迅速增長也說明了社會對學校的認可度。但是,北京吉利大學目前仍是一所年輕的學校,要辦成一所高水平大學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今大學,名聲鵲起,品牌漸立。”這是《吉利大學賦》中的語句。因為是企業辦學,品牌意識從一開始就植入了這所大學的文化建設之中。面對全國眾多高校的競爭,無論是公辦的還是民辦的都將會面臨未來生源減少的壓力。江樹人認為,辦學校要從內部抓起,提高自身實力才能有競爭力。江樹人校長說:“我覺得一所學校辦學首先風氣要正,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風氣不抓是不行的。比如今年的采購,同樣的紙張節約了30多萬元。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校園文明宣傳活動,效果很好。一個人受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教育》旬刊記者是從北京吉利大學東門進去的,行政樓在南門。因為是第一次去這所學校,所以并不熟悉路線。當《教育》旬刊記者向一位保潔員問路時,有了如下對話。“你好!”“你好!”“請問行政樓怎么走?”“一直往前,那個白色的半圓,透明的綠色玻璃是電梯,開的是西門。”記憶中曾向保潔員問路多次,回復“你好”的卻是第一次。走進電梯,電梯司機是一個學生,同樣的“你好”與微笑。江樹人說:“品牌是無形的,但是它需要實體來支撐,屬于這個品牌的每一項事物都可以反映出這個品牌的價值與魅力。” 師資是最強勁“發動機” 師資隊伍對一所學校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學校知名度的重要指標。江樹人校長一直強調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他說:“沒有優質的教學質量就無法培育出優秀的畢業生。在惡性循環中學校必然會逐漸陷入生存危機之中,這對于一所民辦大學來說更是如此。這無異于拿錘子砸自己的牌子。” 江樹人擔任北京吉利大學校長后立即著手打造自己的“名師團隊”。現任北京吉利大學常務副校長的劉華松是荷蘭萊頓大學醫學博士、美國邁阿密大學博士后,國家863高科技項目首席科學家和評審專家,曾獲荷蘭萊頓大學優秀研究成果獎,獲國家專利兩項。學校還聘任了北京外國語大學原校長陳乃芳、北京大學原副教務長李克安,新華社原副總編輯曹紹平,還有姜國忠、張權、王書義、王培英、于順、鄔明朗、熊偉、馬駿英、王曉林等各行業知名專家。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聘請400余名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來校任教。目前學校擁有專職教職工1000余人,另外學校還聘請了包括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賴勃博士、世界生物技術協會原主席、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格魯特博士在內的15個國家的18位著名學者、專家為客座教授。江樹人校長說:“我覺得對于一個企業、一個學校來說,品牌都是非常重要的。吉利大學的這個品牌靠什么呢?我覺得靠的是我們的質量。你要想把品牌創出來,你就要抓住學校最關鍵的東西,那就是怎么來保證這個教育質量。首先師資隊伍建設這很重要,還有辦學的理念、辦學的不同階段甚至不同的目標。相對于現在的國立大學,我們就是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另外就是學校的內部管理,包括后勤服務等等,都是創牌子的重要方面。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質量。我做了一輩子教育,所以我知道教育質量的重要性,這對民辦教育來說至關重要,它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江樹人擔任北京吉利大學校長僅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一年多時間中,他利用體制靈活的優勢,對學校各級管理干部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從而確立了一支真抓實干、年富力強的精良隊伍,實現了政令暢通的良好局面,保障了學校發展的動力。江樹人校長說:“我這里的專家都不是掛名的,全部是專職。現在的這些專家在國內都是響當當的。”家長、學生很多時候對于一所學校的選擇就是“慕名而來”,《百家講壇》走出來的大學教授于丹、易中天,在成名后研究生報考人數直線上升。江樹人校長認為,名師自身就有自己的“名人效應”,他們融合到一所大學之中就會形成大學的品牌效應。企業、商家為顧客提供產品、服務,學校也是為學生提供產品、服務,只是這種產品、服務非常特殊而已。江樹人說:“人們買東西愛買名牌,名牌都會有一個代言人,因為他們周圍凝聚著一群——拿你們年輕人的話說,叫‘粉絲’。我們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專家團隊,他們的專業水準得到了國家、社會的認可。”  汽車學院的體驗式課堂 圖片提供/北京吉利大學
教出“一招鮮” 北京吉利大學先后被國家教育部、財政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國家級汽車緊缺人才培訓基地,成為財政部直接撥款建設的汽車維修人才培養基地,被科技部等部門推薦為第四批建設電氣智能實驗教學公共平臺示范單位。 北京吉利大學汽車學院依托吉利汽車集團的優勢,成為北京吉利大學的特色學院。對于吉利集團與吉利大學的關系,江樹人校長說:“我覺得吉利集團和吉利大學互相支撐。吉利集團辦大學,提高了集團的品位,為集團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吉利大學背靠吉利集團,它是一個強大的實體,是學校發展的堅強后盾,還可以為我們的學生實習、就業提供一個廣闊的領地,吉利將來需要大批的人去海外拓展市場。經過努力,汽車學院可以成為學校的品牌之一,因為它基礎較好,且有吉利集團的強大后盾。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也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這塊也要慢慢搞起來,我們幾位校長都是生物和化學方面的專家。” 北京吉利大學以汽車學院為特色品牌的同時,在開設專業方面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辦學模式。江樹人校長說:“面向市場需求辦學,根據崗位要求開展教學工作,這是吉利大學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市場需要什么樣的專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開什么樣的專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果學校過去辦的專業,現在社會沒有需求,我們就馬上停辦。比如文化經濟學院,我們要是搞純文學培養,對于我們學校而言沒有市場,我們開設汽車模特專業、文秘專業和茶藝、茶道及茶葉營銷管理專業。”據了解,北京吉利大學開設茶學茶藝與營銷管理專業第一年就招生38人,學生還未進校門就已經被相關用人單位“訂購”。江樹人校長說:“我們在辦學模式上就是以就業為導向,實行訂單教育。獨特的辦學機制使我們的專業設置與招生更加靈活,茶藝專業就是我2008年5月去云南農業大學從事本科教學評估時受到啟迪決定開設的,5月份決定,8月份即招收新生,這在國立高校是不可能辦到的。” “中國的民辦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民辦大學的興起一定是未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證明中國也會出現名牌的民辦高等教育”。吉利大學校長江樹人信心滿懷,他的這份自信心一方面來自近幾年吉利大學不斷攀升的招生數量和較好的就業率,更重要的是因為吉利大學已建立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教育品牌發展之路——“311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311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基于市場用人實踐而提出的應用型、實用型教育。“3”,指實用語文、實用英語、實用計算機三門必修課,這是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面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挑戰所應必備的基本素養;中間的“1”,是指以大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體系,意在讓學生學會“做人之道”;后面的“1”,則是指圍繞一個崗位或職業而設計的課程集合,意在讓學生掌握“一技之長”。這種教育方式,賦予了吉利教育品牌鮮明的特色,成為了吉利大學辦學的靈魂。 對于北京吉利大學的遠景展望,《吉利大學賦》中寫道“再度半世紀,看天下大學之翹楚,舍我其誰?吉利!”江樹人校長對此信心滿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