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學院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研究
李康映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450002)
摘要:本文采取問卷的方法考察了某警察學院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類型。受試為110名本科生。通過因子分析,得出了四種動機類型,即:學校規定動機、個人發展動機、以前的基礎動機和學習情景動機。通過方差分析和T檢驗發現個別專業和某些英語水平對“學校規定”動機有顯著性影響。
關鍵詞:外語、英語學習、動機、中國大學生
1 引言
經典的語言學習社會心理研究(Gardner & Lambert 1972,Gardner 1985)十分關注作為學習者特征的學習“動機”或“取向”。Gardner 和Lambert(1972)認為學習動機或取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工具型”,即用語言做工具達到某個實際目的,如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二是“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語文化。動機取向與智力因素一起影響學習的結果。動機又可分為表層動機和深層動機(Williams & Burden 1997)。表層動機通常與個人的前途直接相關 ,動力來自外部;深層動機一般不與學習者個人的前途和經濟利益發生直接的聯系,學習動力來自對外語語言或文化本身的興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提出需要更廣泛地借鑒心理學理論,來擴展Gardner(1985)的經典動機模式(Oxford & Shearin 1994)。近幾年來,我國開始重視研究大學生外語學習動機。有關外語學習動機的實證研究大多循著經典及擴展模式的路子,探索動機對學習成績的促進作用,以及動機與其他影響成績的學習者因素之間的關系(石永珍2000,王慧莉 2000,王湘玲等 2002,文秋芳等 1996,文秋芳 2001,吳一安等 1993,楊國俊 2002,張文鵬 1998)。比較有影響的研究大多著眼于關系模式的建立,以現有的動機理論為框架編制測試工具,或者根據實踐經驗包括盡可能多的因素,動機是許多因素中的一個。有的學者(高一虹 2003)通過對大樣本的分析歸納了我國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類型。然而,綜觀文獻,我們發現很少有人研究警察學院的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本文擬在這個方面做一嘗試。主要回答以下問題:
1) 警察學院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有哪些類型?
2) 性別、專業和英語水平不同的學生在動機類別上是否存在差異?
2 研究方法
2.1 受試
本研究抽取了警察學院110名二年級本科生,涉及的專業有。受試個人情況見表1。實際發放問卷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10份,有效率100%。
表1.受試的性別、英語水平和專業分布
性 別 | 英 語 水 平 | 專 業 | |||||
| 男 | 女 | 四級以 下 | 四級 | 公共安全管理 | 刑事技術 | 法律事務 |
人數 | 61 | 49 | 33 | 41 | 20 | 25 | 25 |
% | 55.5 | 44.5 | 30.0 | 37.3 | 18.2 | 22.7 | 22.7 |
2.2 測量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是自編問卷,采用了從“很不同意”到“很同意”的李克特五級量表(Likert Scales)形式。問卷是探索式的,包括20道題。筆者就“你為什么學習英語”征求了警察學院學生部分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的意見,以40多份開放性反饋為基礎,歸納出了試題,并參考以往的文獻,加入少量試題,力求包括所有可能的動機。對數據處理前,沒有明確分類。
2.3 數據分析
我們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了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和T檢驗,目的是探索動機的類型以及個人背景因素對動機類型的影響。
3 結果與討論
3.1 動機類型的因子分析
對問卷結果的分析顯示,KMO數值為0.873,球形假設被拒絕,數據適合做因子分(詳見下表2)。
表2 KMO和球形檢驗結果
采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法,自然歸納出了四個因子,累積解釋總變量的54.980%(見表3)。因子命名及各題在因子中的負荷見表4(其中省略了0.300以下的負荷)。
表3.因子特征值及方差百分比
因子 | 特征值 | 方差百分比 | 累積百分比 |
1 | 3.647 | 20.263 | 20.263 |
2 | 2.391 | 13.285 | 33.547 |
3 | 2.121 | 11.785 | 45.332 |
4 | 1.737 | 9.674 | 54.980 |
表4.因子名稱及因子負荷
負荷 原題 | 因子1 學校規定 | 因子2 個人發展 | 因子3 以前的基礎 | 因子4 學習情景 |
14獲取畢業證書 15 應付英語考試 18學校規定選英語 19考研究生 20必須學英語 | 0.728 0.781 0.519 0.748 0.702 | |||
5交流工具 8成就感 9將來工作和考試 17教育和修養象征 | 0.493 0.696 0.438 0.426 | |||
3學起來較容易 7不想從頭學其他 11以前的努力 13以前學過 | 0.403 0.464 0.534 0.604 | |||
2英語老師 6英語課 16英語教材 | 0.409 0.620 0.533 |
因子1包括五個題項,都與學校的硬性規定有關。學校規定必須要學外語,而且一般只能選擇英語?傮w來說,主要還是學生消極地服從學校的硬性規定。因子2包括四個題項。此類動機是有直接、實用意義上的“工具性”動機,如“多學一門外語”、“以后的工作和考試”、“交流工具”,也包括抽象的、心理層面的“投資”或“文化資本”(Peirce 1995),如“教育”、“修養的象征”、“獲得成就感”?傮w來說,它們都與提高個人競爭力和社會地位有關,與未來發展前途有關。此類因子與高一虹(2003)對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一致。因子3包括四個題項。我們將此因子命名為 “以前的基礎”。語言學習者由于在上大學前學習的外語是英語,所以他們在大學中自然選擇英語為外語。他們認為有了以前的基礎,所以學起來應該較容易,而且以前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放棄英語再選一門從頭學起很可惜。因子4包括三個題項。它包含了教師、教材和授課諸因素,它們都屬于學習情景。它與Dörnyei(1994)擴展模式中的“學習情境層面”相吻合。題項1、4、10和12沒有被包含這四個動機之內,這四題涉及都是關于是否對英語語言及其文化感興趣。
這四種動機類型全部屬于表層動機,跟個人的前途和發展密切相關;沒有深層動機,也就是說學生對第二外語英語語言和文化并不感興趣,他們的興趣可能更多地集中在他們的第一外語及其文化。其中個人發展和學習情景與高一虹(2003)對中國大學生第一外語英語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同時印證了經典擴展模式中的“學習情景層面”(Dörnyei 1994)。而“學校的規定”和“以前的基礎”是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特有的動機類型。因為學生的專業是外語,所以它們必須要學習第二外語,而學校在這里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規定必須要學習英語,必須要考試及格;因為學生以前學過英語,所以他們更加傾向于選擇英語作為它們的第二外語。其中的“個人發展”動機可以說是“工具性機”(Gardner & Lambert 1972)。
3.2 三個因素對動機類型的影響
我們以性別、專業和目前英語水平為自變量,各個英語學習動機類型(各個動機類型所包含題項的得分)為因變量,對不同組別的學習動機類型進行了多元方差分析,并對專業和目前英語水平做Post Hoc LSD檢驗進行兩兩比較,以考察這些變量對動機類型的影響。結果分析顯示,性別(F1=0.292,p1=0.591;F2=0.018,p2=0.894;F3=0.563,p3=0.456;F4=0.08,p4=0.928);專業(F1=1.655,p1=0.172;F2=0.417,p2=0.795;F3=1.028,p3=0.401; F4=0.300,p4=0.877)和英語水平(t2=0.942,p2=0.396;t3=0.298,p3=0.743;t4=0.493,p4=0.613)對各個動機類型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兩種英語水平水平的學生在第一種動機類型有顯著差異( t1=4.535,p1=0.038);這可能是因為四級水平的學生過了四級,已經獲得了一些學習英語的信心,同時也為以后個人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沒有過四級的學生,不但喪失了學習英語的信心,而且更加消極地學習,只是應付學校的規定。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從開始,這兩部分人就是抱著不同程度的動機1學習英語,最后導致了不同的英語水平?偟膩碚f。前一種解釋是隨著成績的變化,動機也在不斷地變化,即成績影響動機;后一種解釋是因為有了不同程度的動機,所以會有不同的英語水平。即動機影響著成績。筆者認為這兩種情況是共存的。
4. 結語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歸納出了警察學院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類型,包括四類:學校的規定、個人發展、以前的基礎和學習情景。雖然性別、專業和英語水平總體上對這四類動機沒有顯著影響,但英語水平對動機1即“學校的規定”上有顯著影響。
英語學習的動機十分復雜。本研究僅是一個探索性的研究,目的在于歸納英語學習的動機類型,對于不同動機之間的關系并沒有深入探尋。不同的動機類型是否同時發生在同一個英語學習者身上,它們之間存在什么關系,以及影響這些變化的因素等,都有賴于今后的研究。
參考文獻:
Dörnyei, Z. 1994.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 273-284.
Peirce, B. N. 1995. Social identity, invest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J]. TESOL Quarterly 29: 9-31.
Williams, M. & Burden, R. 1997.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高一虹、趙媛、程英、周燕,2002, 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與自我認同變化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4):18-24。
高一虹、趙媛、程英、周燕,2003, 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F代外語(1):29-38。
華惠芳,2000,試論英語學習動機與策略的研究[J]。外語界(3):44-47。
劉潤清、吳一安,2000,中國英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秦曉晴、文秋芳,2002,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1):51-58。
石永珍,2000,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查報告[J]。國外外語教學(4):8-11。
王慧莉,2000,一份關于外國學生對英語的教和學的態度的問卷調查報告[J]。國外外語教學(4):12-15。
王湘玲、劉曉玲,2002,影響理工科學生英語閱讀效率的學生因素調查[J]。外語教學(1):49-54。
文秋芳、王海嘯,1996,學習者因素與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的關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4):33-39。
文秋芳,2001,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105-110。
吳一安、劉潤清、Jeffrey等,1993,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報告[J]。外語教學與研究(1):36-46。
楊國俊,2002,論大學英語學習動機的強化策略[J]。外語界(3):27-31。
張文鵬,1998,外語學習動力與策略運用之關系[J]。外語與外語教學(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