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教育家霍懋征
昨日,記者在惠州賓館采訪了教育家霍懋征。她精神矍鑠、笑容慈祥、步履穩健,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位80多歲高齡的老人。采訪中,記者想起了一句名言:具有愛心的人永遠年輕。這是霍懋征的真實寫照。
執意教小學的大學數學系高材生
霍懋征于1943年大學畢業,作為數學系的高材生,霍懋征面臨畢業的抉擇。霍懋征告訴記者:“學校讓我留校教書,我說不。我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當小學老師最光榮。”就這樣,她來到北京第二實驗小學。霍懋征還告訴記者,20世紀50年代她被借調到國家教育部編寫教學大綱,編審完后,教育部要她留在教育部工作,但她還是堅持回學校,后來全國婦聯也想調她去,她也沒去。對基礎教育的愛,使她在小學教師的崗位上,一干就是60年。
暗暗作出改教語文的決定,認為語文教學重在育人
霍懋征是“愛的教育”的早期倡導者和成功實踐者。從教60年,她從未對孩子生過氣,從未向一個學生家長告過狀。憑著對學生的愛,她未讓一個學生在進步的道路上掉隊。她堅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一位見寫作文就頭痛、作文分數從未得過3分的學生,霍懋征硬是憑著愛心在他的三言兩語中發現亮點,并將這些亮點文字在全班宣讀表揚。就是這些看似平常的愛心舉動,讓這個孩子愛上了寫作,長大后成了一位專職作家。
1966年,霍懋征被打成“資產階級反動權威”,被批斗、關押,13歲的兒子受牽連也遭慘死。悲痛之余,霍懋征想到的是那些思想畸形、行為扭曲的學生。這位數學系的高材生當時暗暗作出一個決定:“如果有朝一日還能重返講臺,一定改教語文,語文教學重在育人。”
愛生如愛子,殷殷關愛讓頑皮生成長進步
2004年春節后的一天,她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娘啊,娘,我的親娘啊,您答應我一聲,我找了您十幾年了。”原來是她教過的學生何永山。讀小學時的何永山,是個留了兩次級的頑皮生,是霍老師把他要到自己的班上,讓他當上清掃小組組長,還為他在學校包了飯,并讓他負責為班上同學領飯、分飯。老師的關愛、信任,使何永山不斷成長進步。后因何永山所在企業搬遷和霍懋征搬家,師生一直未見面。打來電話的第二天,何永山便攜家人登門看望了霍懋征。
愛,使霍懋征桃李芬芳;因為愛,霍懋征1949年作為教師代表參加了開國大典;1956年,霍懋征被評為共和國首批特級教師,周總理稱她為“國寶”。
采訪結束時,霍懋征高興地說,她現在還在從事課題研究,要把自己“從教60年一個學生都沒丟下”的體會告訴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