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鋼琴教育家但昭義
日前,“海曼杯”上海市學生藝術單項比賽頒獎儀式暨“天才琴童”鋼琴協奏曲音樂會在上海舉行。來自中美兩國的四名琴童演奏了海頓、肖邦等偉大作曲家的代表作品。而其中三位琴童的老師卻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便是在鋼琴教育領域大名鼎鼎的但昭義教授。
走近但教授,給我極為強烈的第一印象是:和藹可親。早些聽說他不太愿意與媒體接觸,極少“暴光”,因而我一開始與他交談就先以音樂的技術“切入”,而不是用旁人所“關心”的李云迪、陳薩等的“非音樂”“題”來“切入”,兔教授以為“不恭”,也許這一“招”顯靈,但教授侃侃而談:
問:近年來,連中國的鋼琴教育發源之地的上海都有許多學生去你那里求學(今天在上海表演的三位琴童就是佐證),顯然你被我認為有點世外高人的意思,就算對音樂最外行的人也會對他的師門“絕招”產生好奇心,你教了三十多年琴,是不是真的懷揣一本蓋世秘笈呢?
答:我的優勢往往出自我的劣勢。被我當作重點培養對象的孩子,首要的素質就是樂感。我第一次聽到李云迪的演奏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當下認定他是一個很好的苗子,盡管中途曾有專家說李云迪的手比較小不適合將來的發展,但我卻堅信自己的判斷。因為他小時候就是那種在沒有任何音樂訓練的情況下,也能根據不同的音樂搖晃出相應的肢體動作的孩子,而這就是天資最明顯的體現。
問:說到李云迪,我問一個音樂的“題外話”,有媒體稱李云迪那一頭酷似肖邦的長長卷發是你有意而為之的杰作?
答:這哪里是我讓他留的嘛,都是他自已決定的。那年,云迪17歲時參加了國際比賽,雖然琴藝非凡,但卻被頒發了個“三等獎”。比賽后,有一位評委說,云迪之所以沒有能獲得大獎只是因為年齡太小—以前在音樂界曾有過年少成名而大時了了的典型事例,許多評委出于保護音樂人才的角度而在評獎時有所保留。那時云迪對此并沒有說什么,可我以后發現他開始刻意留長發,盡量使自已看上去成熟些。第二年參加肖邦大賽時,評委們果然把這個連續兩年空缺的金獎頒給了當年18歲的云迪。
問:你剛才說到“以前在音樂界曾有過年少成名而大時了了的典型事例,”,在中國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對此,你是何樣看法呢?
答:哈哈,你這是“老皇歷”啦,近年來,這一現象大有改觀,這是與我們整個音樂教育觀的進步有緊密關系。
問:象李云迪、陳薩等還是屬于音樂界的“天才”,然而,天才只能是偶遇,我想,你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更多地還是面對一些資質普通甚至“困難”的學生吧?
答:我認為通過培養這些孩子所得到的教學體會和經驗反而是從教才能高的學生中得不到的。在困難較多的學生那兒,就必須采用更多的辦法去幫助他解決較多的困難和問題,這就跟醫生多看疑難病癥,醫術就更高明是一個道理。而我自認也是個中等資質的人,在學鋼琴的過程中曾經遇到和那些孩子相同的問題,所以在教學的時候能更設身處地解決問題。
問:我知道,你是高中之后才開始鋼琴學習的,加之那時候社會環境不太好,談不上什么學習條件,又因為政治原因,連學習的機會都不太容易獲得。你學鋼琴的路走得異常艱難,甚至有過動搖。真正有所收獲、走上正軌還是后來在北京進修時得到周廣仁教授的調教。對此你有何想法呢?
答:對于自己的特點,我有一個比喻,就是說要是和人家吵架自己肯定贏不了,但要是思考好了,寫成文章,就不會差。由此我總結出:自己教學的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我每年在給學生準備學習計劃的時候,總是要安排幾首新教材是自己都沒學過的,要教學生自己就得先備課,走在他們前面幾步。自己的瞬間反應不靈,就多思考、培養邏輯思維。自己基礎不夠,那就只有不停地多方面地學習。
問:你曾經說過,“國際大賽是個坎兒”,此話怎么解釋呢?
答:直到1994年北京舉辦中國國際鋼琴比賽之前,我連做夢都沒想過讓自己的學生參加國際比賽,更別說要在國際比賽上拿獎。我總是覺得這種重任不是自己可以擔當的。而偏偏1994年的比賽,學生吳弛、陳薩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我也因為這一次的參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之后才有了陳薩、李云迪在國內外大賽中的頻頻獲獎。
為國際大賽作準備又與一般的教學不同。盡可能收集一個曲目的各種演奏版本是我經常要用到的方法,其目的也是取各家所長,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而正式比賽過程中,我還會用到一招遞紙條的方法來給學生打氣。1996年陳薩參加英國利茲國際鋼琴比賽時,我寫的第一個紙條就是漢語拼音的“SASA”,陳薩是個情感敏感的人,這種寫法立馬就讓她意外地感到一種親切和溫暖;而左章在看到老師的紙條后就覺得給了她一種投入音樂的意境和氛圍。我還發現這種方法對女孩子比較有效,男孩子反應就不是太大,像李云迪在賽前除了樂譜什么都不看,但老師的在場仍是很關鍵的。
對我來說,賽前的準備更多的只能用“艱辛”來概括。為陳薩參賽我倆作了一年的準備,此后,每當我聽到陳薩在決賽中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十八變奏那段帶著濃濃憂郁情感的激情抒懷時,總禁不住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感受。即便現在想起當時一切,也會不禁“后怕”。
至于李云迪,有專家分析他最終能勝出最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個人內涵和對音樂的感覺上。人稱“琴外功夫”。音樂家傅聰就曾說“現在不光是中國人,全世界的年輕一代技術都好得不得了,比賽的時候有時候聽得都發傻。不過,這跟音樂是兩回事情,好的音樂還是很少的。”李云迪在肖邦鋼琴大賽中獲得的最高評價就是“他最像肖邦”——不止一個人說中國人是最接近肖邦,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的詩詞的意境和肖邦的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是相通的。我早為陳薩解釋肖邦的《幻想波蘭舞曲》作品61號時,就啟發她用毛澤東的詩“滄山如海、殘陽如血”去想象。
肖邦生前曾說過:“如果你想知道我真實的一面,你就必須以自己的、而不是我的感覺去演奏。”我認為這段話是對李云迪在比賽中成功演繹肖邦最本質的概括。
問:即使在國際大賽上獲了獎,關于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理解力問題也依然是一個爭議,比如說除了國人歷來擅長的浪漫派音樂,難道就無法理解和詮釋以巴赫為代表巴洛克時代的德奧古典主義的音樂傳統?
答:我以為決非如此,我一向認為都不存在所謂“文化上的障礙”,音樂不同于語言文字,越是走到了音樂語言的核心之處,一種理解能力也就越是共通的。況且現在還可以通過影像設施看到最新最好的大師作品的現場演奏。但是我也還是強調追根求源的學習方法,我常說自己沒有機會出去絕不是什么好事,要成為一個世界級的鋼琴大師就是要走出國門,深入學習。所以,即使李云迪沒拿獎,我的計劃也是要送他出國的。
問:學藝術的該區別與其它學科,它是個非常個性的“學科門類”,對此你能總結一下自己的鋼琴教育嗎?
答:我只是說,鋼琴藝術是一種很個別的藝術,只能用一對一的教學方式來完成。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選擇完全不同的教材。我在平時也基本上都是讓學生學那些他們不擅長或不喜歡的東西。針對他們的薄弱環節來練習。比如陳薩的音樂極富內涵,訓練時會讓她學習演奏一些氣勢恢宏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等,但比賽的時候就會選彈貝多芬110、莫扎特等富于音樂內涵或表現細膩的作品,盡量發揮她音樂方面的表現力。
問:您會不會覺得每天為教學生,總是聽那些曲子而感到枯燥?
答:怎么會呢,有時候和學生一起研究演奏的技巧和情緒仿佛會有一種藝術創作的激情。我還碰到過那種特別喜歡彈琴的學生,他們和那些被逼上鋼琴的孩子相反,家長每天著急的是怎么把他們拉下琴凳。那是真心的對音樂的迷戀,是無法解釋的。——在北京進修那會兒,我有過一段時間對音樂迷到拔不出來的狀態。同學笑我在夢里哼著曲子,手還一邊打著節拍。音樂是很美好的,好聽的音樂絕對能產生共鳴。
問:陳薩、李云迪等已名聲在外,至今還與你保持緊密聯系,據說,前幾天李云迪還去深圳看你,并與你家人一起吃飯,我曾問過這倆人相同的問題,“說說但昭義老師是從哪些方面要求你的嗎”?他們大致回答是,但老師對我們的要求在為人和彈琴方面都是一致的——真誠、自然。那今天我們學習鋼琴的目的和意義又在哪兒呢?
答:在說到學習鋼琴的意義之前,我們得概略地了解一下鋼琴這件樂器。鋼琴的外文名稱是Piano,全稱是Pianoforte。它是一種鍵盤樂器,通過手指觸鍵,由琴鍵的杠桿作用推動機械掣弦器制動的氈呢啷頭擊弦而發音。鋼琴人發明至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其間,經過一百多年改良發展,直到十九世紀后半葉才進化到現代鋼琴完美的性能。在人類工學史上,鋼琴制造和性能的完善堪稱是近代文明的產物。幾百年鋼琴樂器的發展推動著鋼琴演奏和創作的發展,使鋼琴音樂擁有浩如煙海的經典和豐富而系統的教材,是學習音樂入門的階梯,是孕育音樂家成長的搖籃。使鋼琴作為普及音樂文化的工具,有其特殊價值。 鋼琴音域寬廣,氣勢磅礴,富于色彩變化,表現力極為豐富。這使得鋼琴和鋼琴音樂獨自成為一個完整的音樂世界。眾多偉大的作曲家利用鋼琴創作了人類最杰出的優秀作品。這些堪稱人類文明的不朽之作,不僅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升華人的境界,激勵人們去創造、奮進。同時,鋼琴自身就像一所音樂學校,通過它可以學習到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懂得理解和表現音樂的規律,從而全面提高音樂素養和文化藝術修養。通過鋼琴進入到更為廣闊的音樂視野。
世界上許多國家鋼琴普及水平很高,但職業鋼琴家的比例很小。據說在維也納鋼琴比小汽車還多,但并不是都從事鋼琴職業。高爾基有很高的音樂素質,但他也是文學巨匠;列寧是貝多芬音樂的知音,他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愛因斯坦深懂音樂的意趣奧秘,他是一位天才的科學發明家。在當代,前英國首相希思卸職后訪華時曾指揮中央樂團演奏交響樂;據說,法國前總理德理斯坦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到達倫敦首演鋼琴獨奏會……他們不是職業音樂家,僅以音樂輔助自己的事業,卻能在音樂王國里徑自漫游,令人贊賞、傾慕。我們的家長應有廣闊的視野,以培養素質,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培養習慣,增長知識,激勵進取,鍛煉意志,鍛煉品格為目標,為孩子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來學習音樂,學習鋼琴。大量事實證明,從小學習音樂會對未來的事業增添異彩,發揮潛在的功力。幼年鋼琴學習中所獲得的音樂修養對將來從事舞蹈、戲劇、電影、美術等藝術事業的孩子以莫大的幫助;對日后在音樂專業的其它領域學習的孩子以堅實的基礎;給終將成為鋼琴事業獻身的孩子們以奮飛的雙翼。
問:謝謝你接受我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