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開花節節高
——讓學生做語文課堂的主人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石蓋塘中學 王章梅
語文教學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與教師集中藝術的體現,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美。在近十年的語文教學嘗試中,我設法讓學生先行,做語文課堂的主人,就是在每個家習環節里,設法提供學生先講、先讀、先想的機會,讓他們主動地去讀書,獨立地去思考,從而感受語文的美。
一、 桃花三兩枝——課前講演、形式多樣激興趣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桃花盡管只有幾朵,帶來的卻是無限的春意。
課前先讓兩三個學生上講臺說點新鮮的事兒,猶如“竹外桃花”,意在給課堂帶來生機,在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執教的兩個班里,每個班都有許多四人小組,課前由這幾個小組分別選送節目,輪流上臺表演,限時5分鐘,活動開展兩年來,竟然沒有一個小組放棄過,而且在準備表演過程中,學生顯示出非同一般的熱情,“對話”、“實話實說”、“聊天”、“幸運
語文課有趣了,學生們的學習語文的勁兒足了。可是家長“抱怨”了,學生周末愛鉆圖書室了,收看電視、查閱報紙的時間占多了,班主任“告狀”了,課余買課外書的學生越來越多了,我真想告訴他們:那才叫學語文嘛。
二、 百花齊放——初讀文章,七嘴八舌說體驗
一枝獨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了每個學生都像花朵一樣綻放,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總是盡可能留出充裕的時間,讓盡量多的學生說課文的最初體驗,意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意向,避免教師的講解對學生思維的束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我是以這樣的問題開始這一環節教學的:同學們讀讀文章,然后把你讀懂的或讀不懂的地方對大家講一講,也把你從課文中了解到的或讀課文后所想到的告訴大家,好嗎?你可想而知,學生的反應是遍地開花,幾乎所有學生都能試著作答。基礎不同,說的內容也不同……
七嘴八舌,爭前恐后,整整15分鐘,我幾乎沒有發言的機會,想對某些學生的看法作點評價或提出異議,也總是被后面的舉起的手逼得草草收場。
三、 萬綠襯紅——避輕就重,品讀鑒賞悟深意
偏偏綠葉扮綠色,紅花點綴更鮮艷。“綠”指學生對課文的個性解讀,“紅”是指值得進一步討論的重點問題。在學生充分體驗課文的前提下,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探討重點問題,品讀重點語段,從而提高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
如初讀《地毯下的塵土》這篇童話后,學生談的體驗很多,有的談童話的特點,有的談米妮這一人物的品質及刻畫這一人物的方法,有的還談到從文中領悟到的一些道理。然后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剛才同學們談了很多,你認為哪個問題是值得進一步討論分析的?當時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童話最大的特點是什么?文中兩處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主人公米妮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重要問題,學生卻沒有提出來,我想是因為他們在談論中說得比較多,而且也容易把握。第二個問題不是重點,學生卻提出來了,因為對他們來說比較按難理解,可見,學生辨別“輕”與“重”是從自己學習的需要出發,我有什么理由不尊重他們的選擇呢?我放手讓學生討論,找出文中體現幻想這一特點的句子、語段細細品位體會,特別是小米妮與星星對話那一部分,通過分角色朗讀、配插圖等環節,進一步體會童話故事想象豐富的特點。對文中兩處環境描寫,先讓學生反復地讀,結合小姑娘的家境,學生不難感受到小姑娘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表現出的樂觀的精神。
四、 花花相應——延伸閱讀,縱橫拓展闊視野
課內品讀的文章是花,課外節選的文章也是花,花花相應,美景無限。讓學生競選課外文章,縱橫拓展閱讀,意在增加知識,開闊視野,舉一反三,提高閱讀分析能力。
預習時,我先讓同學們找與課文相關的文章,上課時,用5分鐘的時間小組交流,互看資料,增加知識,然后選取部分典型的文章讓大家一起讀。在上《竹林深處人家》這篇課文時,有位同學從哥哥的舊教科書中找到《隆冬花竹》這篇文章,我先讓學生一起讀,再讓他們談談兩篇課文的異同點,同樣是寫“竹子”,一篇重在介紹竹子的用途,一篇護寫竹林深處的意境美、人情美。
在課文教學中,我課間去做的是努力為學生搭建讀、想、講各種活動的舞臺。最大的成功在于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為課堂的主人。對于我自己最大的變化沒有了師德尊嚴,以平等的姿態站在講臺上。講在學生后,寫在學生后,不到必要處不做任何多余的講解。我感覺我變“矮”了,學生卻站得更高了。那花呢?越開越多,越開越好呢!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