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習新課程的點滴體會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學 閔 波
新課程下的課堂是有生命力的,課堂中生命的意義,在于使每一個生命感到新的成長和發展,課堂是學生生長的地方。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發展,學生通過體驗去認識事物,讓學生在獨立探索中成長,讓學生在自主發展中成熟。
大教育家張伯芩說: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由此可見,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把知識注入生命,把孩子領到美好的科學殿堂去遨游,點燃孩子求知識的欲望,讓他們在體驗中獲取新知,絕不能把他們當作是簡單的知識容器。所以就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講臺還給學生,把書本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可以走上講臺發表自己的見解,隨時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和同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學校工作緊緊圍繞“課改”來開展,教師全員參與,開拓創新,樹立了全新的課程理念。我也非常幸運地走進了課改隊伍,成為了一名課改教師。一個學期以來,我積極學習《新課程標準》,用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教師自身和課堂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轉換教師角色——從“師本”到“生本”
我國教育源遠流長,有許多優秀的教育傳統,但也有許多不適應現代教育的觀念。在教師角色定位上,傳統的觀念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總是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嚴師”位置,認為老師應該嚴肅,學生應該聽話。課堂上,教師是教學的主宰,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扮演著“記者”、“錄音機”的角色。而學習了《新課程標準》后,我將自己置身于學生之中,使整堂課充滿民主、和諧的氣氛。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長者,而是孩子的朋友,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游戲。教師角色隨之轉變: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改的又一重要方面。那么教師的角色要從傳統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促進者。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適應社會的發展,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學會欣賞每一個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應該是一個學習者、發現者、欣賞者。教師的職責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開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這又要求教師必須是一個開發者、引導者、組織者。21世紀將把全面開發人的創造潛能作為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首先要有創新型的教師,它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地研究、實踐、反思,那么教師還應該是一個研究者、創造者、反思者。因此,教師要從一個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一個多面角色。在教學中,教師要放下架子,和學生合作學習。在上《兩只小獅子》一課時,我們就可以分角色朗讀課文:女孩讀小樹的話,男孩讀小獅子的話,老師讀獅子媽媽的話。學生評價老師讀得好壞,相機指導學生讀好獅子媽媽幫助懶獅子時耐心的語氣,從而幫助學生體會理解獅子媽媽說的話。
(二)放開手,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其充滿活力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持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葉覽教授提出的新基礎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生長氣息。”令我對新課堂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我也正是這樣做的。
1.合作學習——使每位學生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時空里全員參與,在互動中互幫互學,提高能力
一年級學生興趣廣泛,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在語文課上,我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啟發他們從多種角度思考,小組合作,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為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提供了較多的自由。例如,在生字詞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小組合作,小組內識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記住它。大家各抒己見,相互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所學生字。碰到比較難理解的句子或問題,也由小組內先相互討論,再進行全班交流。我發現我的學生自學能力越來越強了,也越來越會合作了。這一點在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表現尤為突出。例如,在《續講故事》這一綜合性活動中,小組內成員積極思維,互幫互學,大膽發揮想象,向大家講述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的故事。不僅如此,同學們通過合作,還給這些精彩的故事配上了精美的圖畫。孩子們的動手動腦及口頭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2.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主選擇”中快樂地學習
現在的課堂,學生已經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我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方法。這一點從課文《自己去吧》中可以得到啟示。鴨子媽媽在教育小鴨子時就給了小鴨子充分實踐的機會,鴨子媽媽沒有一板一眼地去叫小鴨子應該怎樣游泳,而是對它說:“自己去游吧!”讓小鴨子自己選擇學習方法,享受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快樂。在我的教學中,也是這樣。語文課上,我總是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體會,說說“你讀懂了什么?發現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學生學習的興趣會更濃,增強了他們學習語文的信心。例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時,我先不急著讓學生讀課文,而是讓他們先看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同學們爭著說:“我想知道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它自己的尾巴呢?”“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啦?”“小壁虎最后借到尾巴沒有?”……“那好吧,你們就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去課文中尋找答案吧!”這時,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高漲起來,讀的、寫的、劃的,大家快樂地學習著。
3.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應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革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我覺得以前的教學是以傳授給學生知識為宗旨,不去想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我努力地教,但學生就是沒有興趣聽。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自己以前講的時間太多,學生只有被動聽的份兒,而這種機械的學習方式,讓他們很難掌握學習內容,甚至根本沒興趣學。而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十分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努力使學生盡可能地經歷自主參與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體驗和能力。例如,在上《我們身邊的垃圾》時,我先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垃圾是從哪里來的?再在小組中討論怎樣處理生活垃圾?然后評一評,哪種辦法最好,為什么?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大家都愿做“文明小使者”、“衛生小標兵”,決不亂丟垃圾,并且懂得如何處理垃圾。多能干呀!
(三)走出教室天地寬:不再過于重視課本,課堂與生活相聯系,在生活中學習
“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在平時生活中,我也經常教育孩子,從生活中、從我們身邊學習知識。正所謂生活處處皆語文。例如,在校園中,可以認認路邊標牌上的字。在家看電視時,可以通過廣告、動畫片、知識擂臺等節目認字識字。在上語文課時,也并不是完全以教材為主,把書上的內容上完就算完了,而是把課堂上的知識延伸到課外。例如,在上《自選商場》這一課時,課前讓學生跟爸爸媽媽去自選商場看看,觀察商場里的商品及購物方式,收集一些包裝袋,認讀商品名稱。再如,學習《菜園里》這一課,先讓學生課后到菜場逛逛,認識各種蔬菜。我發現學生學得很有興趣,教學效果不錯。于是,我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本課外識字本,把生活中認識的字積累起來,并在班上進行交流。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識字量愈加豐富了。
(四)轉變教師觀念——讓學生有發展的舞臺
確實,觀念變了,很多想法和做法都會改變。比如我們班有些小朋友很愛在老師講課時問這問那,經常會打斷老師講課。要是在以前我會狠狠地批評他們,但現在我會放下固執的面孔,和學生交朋友,給學生質疑的空間,讓學生有發展的舞臺。并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如:“你真棒!”“老師相信你能行!”“真不簡單”,這樣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而有信心去攻克更多的難題。
新課改帶來了新課堂,新課堂的老師變了,新課堂的學生變了,新課堂的關注點也變了。新課改為新課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感自身責任重大,既然已經走上了課改之路,只要全力以赴,不斷地去研究、去實踐新課改下的新課堂,課堂上才能有真正的生活,真正成為學生的樂園,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