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親情教育在農村中學的重要意義
王郁華
(北京市房山區(qū)長溝中學,北京 房山 102407)
【摘 要】農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的關鍵在于抓準切入點:親情。以親情感化,以親情引導,以親情約束,低起點,找方法,循序漸進,逐步培養(yǎng)獨立自主積極向上的人格。教師還應變學習的指導者為對學生生活、情感、心理的輔導者,對留守青少年來說,教師育人比教書更重要。農村中學中,雖然對留守守青少年教育情況有一定認識,但還沒有真正建立起成熟有效的管理機制,急需對廣大教師和管理者進行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
【關鍵詞】親情教育 農村中學 轉變觀念 管理機制
“老師,張宇又沒寫作業(yè)!”剛到學校,課代表就向我報告。我一聽,立刻就急了,“他怎么這樣?找他談幾次了,怎么屢教不改?剛初一開學一個月,膽子也太大了!”我怒氣沖沖地走進教室,張宇正嬉皮笑臉地和班長說:“我就不寫,看你怎么樣?”轉頭看見我,立刻不出聲了,只是把頭扭向一邊,一副愛怎么樣就怎么樣,隨便批就是不改的樣子。同學們看見我,也都不說話了,教室里安靜下來,大家都緊張地注視著我。我知道,同學們是怕我發(fā)火。我平靜了一下心情,輕聲說:“大家上早讀。”然后走出教室。回辦公室的路上,我想起張宇入學以來的點點滴滴:上課說小話,玩東西,不背書不寫作業(yè),下課瘋折騰,打架是家常便飯,撒謊更是張口就來,幾次把老師氣出教室……幾次找他,不管是嚴厲的批評還是耐心地談心,他當時都是愿意改正,出了辦公室就還是依然故我,家長也是毫無辦法。這孩子,怎么回事呢?
中午放學后,我留下了和張宇同村的一個男生,讓他再詳細說說張宇的情況。原來,張宇的媽媽是外地人,嫁給陳宇爸爸后,生下他沒多久,就外出打工,長期不回家,婚姻早已名存實亡了,張宇爸爸常年外出打工,過年過節(jié)才回家;家中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他,而且還不住在一起,只有午飯晚飯和奶奶一起吃,吃過晚飯后從奶奶家出來就直接去了網吧,經常是玩通宵再去上學……我陷入了沉思,原來這個孩子比我們原來了解的情況還要復雜:缺少親情,特別是母愛,就現在情況看,要想讓他母親來照顧他是不可能了;父親常年外出,無暇顧及,爺爺奶奶奶奶老體弱,無力管教,養(yǎng)成的惡習無人正確引導……家庭的不幸讓他的心理扭曲而叛逆,批評的多了,他也就破罐子破摔,對老師的抵觸心理也越來越強。如何讓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學習呢?改變他的關鍵還是家庭啊。對,家庭,他最需要的不正是母愛嗎?就從這里下手。
第二天一早到校,課代表來拉著他來告狀,我知道又是沒寫作業(yè)。我對張宇笑笑說:“來,張宇,不著急補作業(yè)。還沒吃早飯吧?我知道你最愛吃肉包子了,看還熱呢,快把他先吃了。” 張宇愣了,課代表也驚訝地看著我。我讓課代表回教室了,把包子塞在他手里說:“別愣著了,快吃。”他猶豫了一下,就大口吃起來。我看著他吃,大聲說:“看你吃的真香,我兒子要像你吃飯這么香多好啊。明把我兒子吃的東西給你吃得了。”他一下子呆住了,我拍拍他的肩膀說:“快,上課了。走吧。”在他轉頭的那一刻,我分明看見他眼里的目光變得溫柔了。這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在以后的一段時間里,雖然他還是不寫作業(yè),但我再不追究他的作業(yè),卻在課堂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為他找理由表揚他,最后總不忘加上一句:“你要是我兒子多好啊。”課下也總是塞給他一點吃的,用的,并且悄悄地組織了和他比較好的同學,大家每天輪流在放學后陪他,并且安排同村的同學每天晚上負責把他從網吧里叫出來,讓他呆在網吧里的時間越來越短。漸漸的,他開始隔三差五地交作業(yè)了,上課也有精神了,和同學的關系也好多了,打架的次數也少多了。其中考試的時候,他的語文考了58分,雖然不及格,但比原來已經提高了十多分了。家長會上我專門為他制作了一朵紅花,并極力表揚他,他的高興極了,大聲說:“老師你看著,我下回一定及格!”
有了學習的目標,有了學習的熱情,如果不改掉他的懶惰,自制力差貪玩的的毛病,最終也會失敗。為此,我與他一起商定學習計劃:小步高效,嚴懲加階段大獎。每天給他單留作業(yè),作業(yè)少,但是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必須掌握,第二天檢查,不合格的話課間不許玩,弄會為止,一星期總結一次,合格三次有獎,達不到三次,要加罰跑步和背作文;期末考試考到65分,我要送給他一個籃球。為了督促他,我讓他當了語文課代表,他第一天上任,就把作業(yè)收齊,并且把作業(yè)分成好中差三等,而且自作主張把寫得不好的退回,告訴重寫,并且把誰晚交,誰抄襲,誰背書不流利說得一清二楚,早讀讀書時也帶的聲音大又整齊。我很驚訝,然后大大表揚了他:“你比我兒子棒多了。”我知道,現在表現好,以他的個性恐怕難以堅持。于是我又把班上的三個班干部叫來,囑咐他們協助他工作,督促他工作。在后來的一段的時間里,除了偶爾偷懶貪玩有兩三次沒完成外,其他都完成得比較好,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也比以前有了很大進步,也比以前懂事多了,上課再也沒有搗亂氣走老師的情況,犯了錯誤也愿意積極改正。期末考試的時候,他的語文考了75分,我高興極了,正要買籃球獎勵他,他卻找上我說:“老師,我不要籃球,我覺得還是當您兒子比較好。”看著這個眼睛里滿是真誠充滿希望的孩子,幸福的熱流在我心里涌動:“好孩子,我答應你!”。
反思:
1.轉變張宇這樣的孩子關鍵還在于抓準切入點:親情。留守青少年最缺乏的就是親情,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真心誠意地去關心他們,而不是帶著有色眼鏡去要求他們。語言上真誠親切,感情上勤于溝通,行為上有序約束,生活中有伙伴,學習時有向導,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發(fā)揮特長,不斷激發(fā)自信心自尊心,讓孩子在感情上找到親情找到歸屬感,親而不縱,放而有度,循序漸進,久而久之,培養(yǎng)他們正確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形成獨立自主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
2.轉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也是解決農村留守青少年問題的關鍵之一,教師要由單純學習上的指導者轉變?yōu)閷W生生活、情感、心理的輔導者,關心他們在平時生活中的身心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道德成長等。教師還應轉變傳統(tǒng)的“好生”、“差生”觀,樹立“轉變一個差生與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等生同樣光榮”的思想,樹立關注每一個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理念。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責任,對留守青少年來說,教師育人比教書更重要。
3.像張宇這樣的農村留守青少年在農村越來越多,而留守青少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學校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現在的農村中學中,雖然對留守青少年教育情況有一定認識,但還沒有真正建立起成熟有效的管理機制,這與農村中學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有很大關系。廣大農村教師迫切需要這方面的理論指導及方法指導,管理者也需要對農村中學的教育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