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專業發展是學校實現新突破的最佳生長點。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明確而合理的職業理想定位。“教育家型教師”恰好能夠在“好教師”與“教育家”之間尋求適當的平衡。教育家型教師很難僅僅憑借教師個人努力產生,其成長必須以學校文化為沃土。在造就教育家型教師的過程中,應鼓勵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取得專業發展,同時充分考慮到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和反思的重要性。
找準學校的最近發展區,明確實現突破的最佳生長點,是學校走上科學發展之路的首要任務。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始建于2004年9月,在建校5年基本實現外延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文化引領發展,內涵提升品質”的發展戰略。文化引領的關鍵在人,內涵提升的根本在教師。教師專業發展是學校實現新突破的最佳生長點。
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明確而合理的職業理想定位。時代呼喚教育家,社會期盼好教師。對于普通教師而言,“教育家”有些高不可攀,“好教師”又顯得激勵作用不足。“教育家型教師”恰好能夠在“好教師”與“教育家”之間尋求適當的平衡。教育家型教師是具有教育家特質的教師發展境界,其根本特征是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想,以及高尚的師德、師風和優秀的教育教學能力。
教育家型教師很難僅僅憑借教師個人努力產生,其成長必須以學校文化為沃土。我們提出建設“教育家文化”,設計“教育家辦學”的實踐框架,著力建設以“方向、激情、專業、品位”為核心的管理文化,以“課程整合、思維課堂、多元評價”為主要內容的課程文化,以“自主學習、深度思維、學用結合”為基本特征的學習文化,以“班級文化、家校社共建文化、教研文化、教育家型教師文化”為主體的環境文化。在造就教育家型教師的過程中,我們鼓勵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取得專業發展,充分考慮到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和反思的重要性。
明確成長參照:制定“四力四梯”專業標準
制定明確的標準,幫助教師建立清晰的發展方向,認清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位置及存在的差距,是培養教育家型教師的前提。
學校根據教育家的價值導向,倡導“專業發展在課堂,專業成功在學生”的建設理念,確立了教育家型教師的“四力”專業標準:一是主動發展的內驅力。有教師的文化自覺,有堅定不移的教育信仰。把教育家作為自己職業的終身追求,自覺以教育家的理想要求自己的每一個教育行動。能夠深入地思考:為什么而教、要把學生教成什么樣、如何教。二是科學系統的思想力。有專業的學術素養,形成成熟的、有體系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教師觀,能在實踐中創新運用這些教育教學觀念。三是富于成效的行動力,有高效的教育實踐,能全身心地提升每一個行動的教育教學效果,把每一個教育行動當作案例研究。四是影響廣泛的輻射力。有豐碩的教育成果,把實踐及研究的成果在校內及區域內外通過論壇、示范課、講學等方式與同行分享;在學生、家長、同事中,教育教學態度和能力獲得普遍認可,滿意率較高;在區域內外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針對教師成長過程,設計了“四個梯級”:入職型、經驗型、行家型、教育家型。
為了更好地發揮“四力四梯”專業標準的引領作用,一方面,學校出臺了簡化而富于親和力的“五個一”標準:“上好一節課,做好一名班主任,帶好一門校本課程(社團),開好一場教育論壇,記好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引導教師銘記:一節好課就是一本《教學法》,一名好的班主任就是一個班集體的心靈導師,一門好的校本課程就是一部“課程設計”,一場好的教育論壇就是一個成果推介會,一個學生就是一部教育史。另一方面,堅持“增值”性評價。學校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師發展性評價制度,堅持診斷改進與促進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形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激勵機制。
設計成長路徑:構建“雙線引領式”成長模型
設計合適的成長路徑,是培養教育家型教師的基本保證。教育家型教師的基本成長路徑是:深刻洞察教育規律,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敏銳體驗愛之真諦,持續增強愛的情感;潛心不受外部誘惑,不懈踐行教育理想;執著守護教育信仰,不斷提升人格修養。
在此認識基礎上,學校構建并實施“雙線引領式”教師成長模型,從教育實踐與教育研究兩條線進行專業引領,建立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和電子成長檔案,促進教師從入職型、經驗型教師向行家型邁進,最終實現向教育家型教師轉型。對不同發展階段的教師,根據其起點、自身素質的不同,提供必要的專業指導和專業展示舞臺,滿足其合理需求,促進其盡快成長。學校充分發揮校學術委員會和校本專家的引領作用,建立“明天教育家工作室”、“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舉辦“明天教育家論壇”,以課程整合研究為載體,促進教育家型教師的專業成長,制定“教育家型教師成長計劃”,為教育家型教師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
提供成長支撐:搭建專業發展平臺
創新課程與課堂文化,為教師搭建專業發展的平臺,是造就教育家型教師的關鍵。學校通過課程整合與思維課堂的文化創新,為教育家型教師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學校著力建設課程文化,建立“設計課程就是設計學生未來”的課程價值觀,確立“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的課程理念,把“讓每個學生擁有自己的課程表”作為課程建設的方向。課程整合的主要方式是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特長,與學生共同設計課程。課程整合的實施途徑為打破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壁壘,跨越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邊界,設計兼具深度和廣度的課程,設置有生活氣息的課程,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技能,為每一個學生的未來學習和發展奠基。
通過課程整合,激發教師的文化自覺,在創新與實踐中自主成長,培養理性與實踐統一的教育智慧。比如一名教師自覺尋求跨學科的資源整合,開設“成語中的物理原理”課程,在杯弓蛇影、刻舟求劍、揚湯止沸等成語中,通過平面成像與光的折射、相對運動與參照物、水的蒸發與溫度變化等物理知識,分析成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讓語文與科學互通,讓學生的學習過程靈動而充滿趣味。
學校提出建設“思維課堂”,其核心內涵是“問題導學,深度思考”,主要目標是“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文化特質是“鼓勵挑戰和創新,包容錯誤和失敗,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質疑探究與動手實踐相結合,激勵思維的獨特性,強調反思的深刻性”。在思維課堂建設中,教師不斷總結、反思,提升專業水平。
學校重視教師對思維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促進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通過思維課堂增效減負,并作為教師評價、課堂評價的重要內容。引導教師精化作業、分層設計作業,加強集體備課,切實提高課堂的思維含量。思維課堂建設讓教師更加專注于教學,抓住教學的本質,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擁有教育家型教師的標志性特點。
把握成長抓手:創新教研文化
對于普通教師而言,要成長為教育家型教師,必須尋找并把握合適的成長抓手。創新教研文化,并以此為切入點,可以有效引領教師走上專業成長之路。
學校立足思維課堂建設,創新教研文化,開展對話教研。學校引領教師聚焦實際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開展專業研討,確立了“問題中心,數據支撐,邏輯推演,形成結論”的專業聽評課流程,形成了導學者與觀課者、不同觀課者之間對話的教研范式。
為了讓教師更加容易掌握對話教研的實質和流程,學校專門開發了“課堂觀察記錄”,確立了3個維度、11個觀察視角以及22個觀察點,強化教師把握新課程教學的能力,促進教師自覺落實新課程理念。所謂3個維度,即以學生為中心、以思維為核心、以活動為主線的思維課堂核心內涵;11個視角即以上3個維度的具體分解,包括自主、導學、評價、問題、討論、生成、資源、環節、合作、展示和目標達成等;22個觀察點,即通過問題的表述方式對觀察視角進一步分解,比如“問題的思維容量是否恰當”,這也是教師的研究主題。
通過對話教研,教師自己確定研究主題,進行集體交流,有理有據地總結和發表觀點,圍繞教學實踐的教育研究變得容易、自然而深入,有效地促進教師向教育家型教師方向邁進。 (葉延武 作者系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