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輛大巴車載著北京十二中高一全體學生和領隊教師,一輛接著一輛駛出校門。和之前兩年一樣,校長李有毅站在校門口,目送孩子們離開學校,到京外開始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活動。
3年來,每年的暑假前夕,十二中都要舉辦這樣的活動,這也是十二中長期重視實踐教育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學校將實踐活動納入課程,同時不斷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質。”李有毅說。
家校協力幫學生走出校園
今年的高一社會實踐差點沒組織起來。李有毅說:“今年連續發生了韓國學生游學沉船事故和昆明火車站暴力事件,從學生安全考慮,要不要繼續組織,我真有點猶豫了。”
聽說學校有可能不組織實踐,學生們坐不住了。11個班的學生委托班長集體到校長辦公室請愿。接到請愿后,李有毅和學校班子成員協商,決定面向全體學生和家長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5%的家長同意學校組織學生赴京外實踐。
為了給孩子們的出行再加一道保險,十二中決定邀請10名家長志愿者一起出行。最終,36名教師和10名家長帶領著400余名學生如愿成行,分5路分赴河南、湖北、湖南、山東和安徽。
副校長阮守華說:“征得家長同意、邀請家長參與,是多年來實踐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近年來,十二中實踐教育之所以開展得紅火,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家校協作。
學校還經常組織家長參與實踐教育活動。例如,學校在初一學生中開展感恩教育,組織學生以家庭為單位,開展“六個一”活動,即幫家長做一次飯、拖一次地、給父母洗一次腳、和父母購物一次、與家長談一次心、算一次從小學以來家長為自己的花費。學校還將家庭作為實踐教育的載體之一。
配套設計規范實踐教育
記者跟隨十二中師生湖南分隊前往長沙。在每個實踐場地,記者都看到有幾名同學拿著事先打印的調查表隨機調查路人對特定課題的看法。這是負責特定課題的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工作,有的同學負責每天的新聞報道,有的同學負責安全事務,有的同學負責對外交流……
“十二中把學生社會實踐定位為一門課程,服務于學校整體的育人目標。”學校另一名副校長王自勇說,“出發前,每個學生就明確了實踐的目標,而學校所做的就是全程引導學生自主研究性學習,開展同伴合作探究。”
阮守華告訴記者,十二中將實踐活動納入學校教育規劃已持續多年。日常學習中,每月都要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參觀博物館、主題公園,到養老院、孤兒院等地開展志愿服務,以及各類拓展活動、避險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練與體驗活動等。
每學期學校還會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制定詳細的假期綜合實踐活動方案。以高一為例,學校以班級為單位組建學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小組。所有學生集中參與實踐不能少于3天,內容包括社會調查、公益勞動、社區服務、科技文體活動、研究性學習等形式。
作為一門課程,十二中很重視實施效果的評價。實踐結束后,學生必須提交研究性學習報告,優秀的將編入全校實踐教育成果集,并制成展板在全校進行成果展示。王自勇說:“課程化的設計和要求,使得學校社會實踐教育更為規范,保證了育人的效果。”
整合資源搭建實踐平臺
“這些年,學校已經與全國80個實踐單位建立了穩定的聯系,重點選擇紅色革命文化基地、傳統文化基地、體現國情民族的基地等社會資源單位,作為學生實踐教育的場所。”阮守華說。
僅僅將學生領進實踐單位,實踐教育不會自動發生。阮守華說:“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教育,還需要發揮教師獨特的育人作用。”學校鼓勵教師靈活運用交流活動、文化體驗、研學探究等實踐教育形式,關注學生的體驗過程,及時挖掘實踐教育的文化內涵與教育價值。通過不斷總結和自我反思,及時糾正學生在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累積學生好的習慣與品質。
在今年的社會實踐中,十二中學生在孔廟門前誦讀論語、到殷墟考察甲骨文、進入新四軍軍部舊址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委……湖北分隊一名男生回憶:“走在恩施的山路上,帶隊老師隨手摘下幾朵小花,告訴我們這就是金銀花和有什么樣的功效,讓我好像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課堂。”
李有毅說:“我曾經考慮過,如果不組織校外實踐教育活動,相應的教育目標能不能在校園內實現。從老師和同學的反饋看,很多東西不出去可能體會不到。那么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于這樣有益學生的事,需要有一種擔當。”(本報記者 施劍松)
《中國教育報》2014年8月1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