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在學校擁有幼兒園、小學、初中12年一貫制條件下,通過推進“學段銜接”和“學科融合”來改變學段割裂、學科孤立的現狀,提升師生綜合素養呢?四五年下來,歷經一番辛苦,他們已開始嘗到了“甜頭”。
參加工作還不到兩年,就能在全區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青年英語教師路文斐將其歸功于學校每周一次的小學部、初中部所有英語教師共同參與的“學段銜接”大集體教研備課,以及每周一次的相關學科“學科融合”大集體備課研討。“這幫助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受到了普通教師教過一輪小學、初中所有年級的英語課才能獲得的訓練和積累。”路文斐說。
從2009年初開始,山東臨沂華盛實驗學校開始了“學段銜接、學科融合”的實踐研究。說起這一研究的初衷,曾有多年大型企業管理經驗的校長李鳳偉有自己的視角。企業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但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卻缺少這樣的素質。能不能在學校擁有幼兒園、小學、初中12年一貫制條件下,通過推進“學段銜接”和“學科融合”來改變學段割裂、學科孤立的現狀,提升師生綜合素養呢?四五年下來,歷經一番辛苦,他們已開始嘗到了“甜頭”。
“雙線”教改:學段銜接,學科融合,整體推進
“以前常會有初中教師抱怨,學生字詞等基本的能力都沒培養好,而我們小學教師則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小學階段的教學任務,初中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無關,還有可能抱怨初中教師沒把自己輸送的好學生教好。”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小學部的崔艷梅教師還曾偷偷跑到初中部聽過公開課。
從2011年開始,像崔艷梅這樣用心研究教改的教師,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聽初中的公開課了,而且每周還可以和初中教師坐在一起備課研討。
經過兩年的調研論證,學校按照新課改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的思路,正式立項了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雙線推進整體教學改革,打造持續發展力”,并細分了19項子課題開展具體研究。
“所謂‘雙線’,是指學段銜接教改的縱線和學科融合教改的橫線兩條主線。”李鳳偉說。其中,學段銜接是指在幼、小、初三個學段12年一貫制的條件下,立足學生的習慣養成、能力培養和智力開發等,對各學段的銜接過程進行探索研究,保證學生在身心、習慣、能力等各方面平穩過渡、順利銜接和適應。
“由于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各有差異,在具體的研究實踐中,我們依據學齡特點和課程標準,又將小學和初中的文科整體細分為一二年級、三四年級、五六年級、七至九年級4個學段,理科細分為3個學段。”副校長馬英勇說,“無論如何劃分,這只是一種具體的實施策略,淡化學段差異、突出學齡特點,實現更好的幼、小、初有機整合、無縫銜接和順利過渡才是目的。”
學科融合則是在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依據國家課程標準,根據幼、小、初三個學段的教育教學資源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相近學科及同科異段的教材資源,重新構建知識體系。
“推進教改需要工作機制的配套創新。”李鳳偉說。學校打破以往年級組分學科教研的界限,分學科建制大教研平臺。每次教研活動,首先讓同一學科、不同學段的教師同處一室進行集體教研、備課,把孤立的各學段知識梳理銜接起來。其次,相近學科的教師同處一室交流研討,進行思想碰撞,挖掘不同學科之間的銜接點,拓展延伸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實現學科融合。最后再進行分學科、分年級的具體教研備課活動。
“以文科為例,我們開展了中小學語文與其他學科融合的研究,包括中小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國學修養、寫字訓練等一體化銜接研究,歷史、思品、地理等各學科新理念‘求索’、高效課堂研究等9項銜接和融合研究子課題。這些課題研究實踐緊扣國家課程標準和9年一貫的思路整體設計,促進了課程實施整體水平的提升。”文科主任李文龍說。
“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一體化教研中,我們強烈感受到中小學英語在教材版本、知識延續性、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差異。”英語科主任劉靜說,“我們按照新課標‘整體設計目標,體現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的理念要求,基于課堂建設,以課題研究為抓手進行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目前已開始應用研究編寫的中小學英語一體化銜接教材。”
教師成長:縱向貫通,橫向拓展,綜合提升
然而,在這樣一項教改開啟之初,卻遇到了不少阻力和困難。李鳳偉校長還清晰地記得,在推進教改征求意見之初,有一位反對教改的老教師甚至寫給她這樣兩句話:“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言下之意,不要以校長個人的喜好來隨意搞嚴肅的教改實踐。還有不少教師認為,學校已連續13年在全區教學質量評比中位居第一,沒有必要再費勁搞什么教改。此外,更多的教師則有點望而生畏,擔心如此浩大的“學段銜接、學科融合”教改工程能否真正堅持下去。
但是,隨著教改的逐步深入,教改實踐縮短青年教師成長周期、拓寬教師學科視野、提升教師學科能力的良好效果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可這一教改理念和實踐。
青年數學教師王晉友原來在一所高中任教,來到臨沂華盛實驗學校教初中后,也趕上了如火如荼的教改實踐。“令人沒想到的是,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我就被平行班落下很大差距,平均成績甚至低了20多分。”痛定思痛,王晉友進行了反思,不能簡單地用高中的方法教初中,而要注重在教研備課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尋找知識點在整個小學、初中、高中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整體把握,具體施教。他說,只有教師自己的知識儲備系統化、立體化,再輔之以類比、數形結合等方法,才能達到適合初中學生的良好教學效果。不到一年的時間,他所帶的班級教學質量迅速提升,甚至超過了平行班的水平。
“學段銜接、學科融合”縱橫雙線的教改實踐,推動了教師整體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越來越受到教師們的認同和支持。近幾年,在省、市、區的教學評比中屢獲大獎,該校教師的表現開始引人矚目。
課堂變化:思想交融,智慧生成,課堂活了
“課堂是教改實踐的落腳點,我們坐下來搞教研,動起來就要落實到課堂上。”李鳳偉說,“學校以‘新理念探索高效課堂’的教學改革為陣地,積極推動教師將學科能力的提升轉化落實到課堂教學上來,教學目標達成度高了,課堂也活了。”
“通過學段銜接和學科融合教改實踐,我感覺自己的課堂逐漸從‘骨感’變得‘豐滿’。”省級英語講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青年教師李景萍說。在講課大賽中,李景萍執教的是8年級英語一節有關新加坡的課,她以“為什么新加坡又叫獅城?”“為什么大多數新加坡人是華裔?”等問題引入,并在教研備課時請教歷史教師、地理教師,在教學時融入歷史、地理等學科知識,增加了課堂的廣度和厚度,讓課堂“豐滿”起來。
“以前只是局限在自己學科封閉的圈子里,看看教參,按照個人的理解上課。現在通過銜接融合教研和知識樹的構建,讓我開始從宏觀上整體把握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品味、欣賞、運用語言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青年教師李傳芳說。在執教《絲綢之路》一課時,李傳芳自然地融合了張騫出使西域的一些歷史內容,并結合教學的需要,運用工筆細描的美術手段,再現絲綢之路之美,不僅課堂引人入勝,還增加了課程的內涵和厚度。
“銜接和融合不僅僅是顯性知識點的銜接和融合,更重要的是隱性的、看不見的思維方式、思想方法的借鑒和互補。學科能力的提升和遷移,從知識點著手,向能力的培養和遷移過渡,從重視教研實踐過程向過程、方法、思想并重過渡。”理科主任徐加奎這樣認識。李鳳偉對教改的成效給出了自己的評價:“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學過程不再那么死板、無味,師生的思維活躍了,視野開闊了,方法多了,課堂也活起來了,師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促進了師生的共同成長。”(記者 魏海政)
《中國教育報》2014年6月1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