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板上留下了胡錦濤總書記題寫的字。 
一個孩子趴在石板上寫字。 本報記者 張沫 潘之望 王苡萱 攝影
玉樹孤兒學校的黑板上,留下一行胡錦濤總書記親筆寫的字:“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
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的校園里,再次響起孩子們的瑯瑯讀書聲:“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玉樹縣第三完全小學的危樓里,老師們“搶救”出了數十個書包,準備給孩子們復課時使用。
盡管困難重重,但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之下,學校陸續復課。孩子們重回課堂,重新燃起希望!
玉樹孤兒學校
在廢墟中重新站起
4月17日,由中國青少年基金會援建的活動板房建成,玉樹孤兒學校的學生們終于又有了教室。為了讀書,學生們每天都會到廢墟中挖出被埋的書籍,清理干凈后供四五名學生輪流閱讀。
地震發生后,師生200多人全部擁擠在5個帳篷內,晚上零下十幾度的溫度,許多孩子都凍得無法入睡。老師們便將自己的被子拿出來,給孩子們蓋上,自己卻擁擠在角落中取暖。所有的書籍都被埋在了廢墟下,沒有書看,老師們就給他們講故事,一直到所有學生都睡著了,老師們才去睡。課程是無法開了,但是老師們每天下午都會給孩子們上思想課,讓孩子們要堅持,要學會在災難中成長,建設新的家園。
4月17日,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援建的活動板房建了起來,學生們在當天下午就恢復了上課,搬進了教室。
昨天上午,記者在玉樹孤兒學校的廢墟上看到,10多名兒童正在不停地搜尋。學生尼瑪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都會到廢墟上尋找被埋的書籍,因為現在教材和書籍太少了,一本故事書,四五個小朋友輪流翻看。
昨天下午,學生們正在上思想教育課時,胡錦濤總書記來到學校看望師生們,叮囑同學們好好學習,同時在黑板上寫下“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的話語,學生們不停地念著,并將這句話抄寫在筆記本上。
校長尼瑪仁增說,總書記的關懷,他們時刻銘記在心。他們此次又接收了2名地震中的孤兒,相信孩子的明天會更好。
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
復課先教愛國詩篇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寫下了這滿含深情的詩句。
72年后的今天,面對地震后滿目瘡痍的家園,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的學生們再次吟誦起這不朽名篇,以表達他們心中感懷。
昨天上午,該校70多名學生到校復課,成為繼玉樹孤兒學校后地震災區第二所正式復課的學校。據該校校長布周才仁介紹,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是一所建校于1982年的寄宿制學校,主要接收縣城周邊農牧區孩子,地震前有3個年級,學生832人。在此次地震中,因教師疏散及時,無一名學生在校內傷亡,有兩名教師在校外遇難,在校外傷亡的學生人數暫時沒有統計數字。
布周才仁說,地震發生后的第4天,他們在四川救援隊伍的幫助下,在校內一片空地上搭起10多頂帳篷,雖然條件簡陋,但教室、辦公室、學生宿舍、教師宿舍一應俱全。因為聯絡不便,有的學生還不知道復課的消息。
在9年級的帳篷教室里,昨天有16名學生到校,漢語老師多杰卓瑪的臉上仍有明顯傷痕。地震發生時,她和6名家人全部被埋在廢墟底下,所幸全部自救逃生。
昨天下午的課堂上,多杰卓瑪教給學生的是她精心挑選的艾青名作《我愛這土地》。她說自己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感受很強烈,以前說“愛國”、說“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感受可能不是那么深切,現在才深深感受到整個國家的力量和來自各方面的愛心援助。她希望學生能通過這一次的親身經歷,對這些有更進一步的感知和認識。
課程的下半段,多杰卓瑪要求學生以《我愛祖國》為題,學著寫作一首小詩。說話有點害羞的桑周拉毛在她的作業本上工工整整寫道:
假如我是一束鮮花,我愿為祖國添加色彩,使祖國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玉樹縣第三完全小學
永不消失的紅領巾
昨天下午,玉樹縣第三完全小學校園內,老師們正忙于搭設大型帳篷。校長尼瑪江才表示,今天上午9點,學校將初步復課。
地震前,這所玉樹州規模最大的小學共有學生3130人,大多為農牧民子女。地震發生后,第三完全小學成為附近幸存孩子的家園。每天下午4點到6點,上千名學生便會聚集在校園內。老師們會給每名孩子發兩袋方便面和一瓶礦泉水。老師們脖子上都系著紅領巾。尼瑪江才說:“一是清理廢墟時可以當口罩用,二是可以告訴孩子們哪些人是老師。只要我們有口氣,紅領巾就要系著,這樣孩子們看見我們才會心安。”
原本在操場玩耍的孩子們,開始偷偷溜進已成為危樓的教學樓,想拿回心愛的書包。老師發現后,便在教學樓前設立了“危險、禁入”的警告牌,并派專人看守。尼瑪江才考慮后,決定聯系當地的救援部隊,由戰士和老師一起到教學樓和庫房中“搶出”課本。昨天下午3點,他們步入教學樓內,僅5分鐘就拎出40多個書包,雖然收獲不多,但卻暫時緩解了缺紙缺課本的尷尬。
地震后,青海省教育廳抗震救災指揮中心給學校發放了40余頂帳篷。昨天下午,老師們找出5頂大型帳篷,開始在操場上搭設。尼瑪江才估計,每頂帳篷最多可供30人上課。這離供3000余名學生上課的需求還有很遠。
學校全面復課大約需要400頂大型帳篷,目前缺口較大。其次,學生們最好的臨時課堂是活動板房而非帳篷,而搭建大面積活動板房需要進行地面硬化,急缺大量資金。此外,師生們還需要大量食品以及炊具等生活用品。
昨天,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和尼瑪江才取得聯系,初步決定向學校捐贈總面積5000平方米的活動板房,但板房到位的時間尚未議定。如果板房能到位,復課的難度就小了很多。
除了資金,該校更缺乏的是老師。尼瑪江才介紹,該校154名教職員工中,因傷亡和家庭原因,目前能堅持到學校上班的老師不到40人。
“希望學校能早日恢復,也希望各地的志愿者能來我們這里,教教孩子們。”尼瑪江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