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人口第一大縣安徽省臨泉縣,時下正在轟轟烈烈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在縣域內眾多中心學校中,城關第二中心校是規模較大、條件較好的學校之一。由于近兩年來持續、深入的課堂教學改革,學校育人環境不斷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攀升,贏得了不斷提升的社會聲譽。學生、家長、社會紛紛評價“一所原來僅有幾排青磚瓦房的農村中學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的優質學校”。
●考量學生如何獲得知識
多少孩子對學習有興趣?這是城關第二中心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劉志時常問自己和老師們的一個問題。他說,“讓多少學生學習有樂趣”,反映的是教師教學的出發點問題;“學生獲得了多少”,反映出的是教師是否明確教學目標的問題。多少學生能達成學習目標,學生獲得了多少,學到了什么程度,這是檢測教師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
在城關第二中心校,評課時,不是檢查教師的日備課、周備課和教師的教學計劃,而是要看學生的課堂活躍度、學習興趣和收獲了多少知識,以及在此背后教師與之相關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安排等。
不僅是“學生獲得了多少”,“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和“學生如何獲得”也是城關第二中心校老師們授課時需要時常考慮的問題。學校規定,每節課教師講的時間累計不超過15分鐘,限制教師的“講”和一味“灌輸”,而將教師的行為重點轉到“引”上來。
他們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教師的作用則是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教學難點加以補充、點撥。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將評價課堂優劣的重點放在了學生是否能提出獨到的見解,是否運用了新的學習方法,是否拓展了新的學習思路,教師是否關注和利用了課堂資源進行新的生成,是否重點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上。
●開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力
用校長任曉平的話說,城關第二中心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就是“書本讓學生讀,見解讓學生講,疑點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
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學校教務主任石賓俊要求全體教師在備課、指導學生時,要把本課的重要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發放給學生,在學生預習時要求學生補充完整并形成詳案。
學校歷史老師梁懷宏解釋,學校這樣做的真正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學,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備課”熱情很高,在準備時會翻閱大量書籍,無形中同時增加了閱讀量,豐富了知識面。以他執教的歷史學科為例,在教授《商鞅變法》一課時,學生就拓展到了“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這是增加課外知識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典型例子。
除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他們也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在學習《勃興的中華文化》時,為了能讓學生理解戰國末年楚國屈原的文學成就和愛國政治活動,感悟其愛國精神,梁懷宏借用了汨羅江玉笥山上屈子祠的楹聯做引:“哀怨托《離騷》,生面別開詩賦組;孤忠報楚國,余風波及湘漢人。”
通過對聯,對學生既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也吸引學生深入探究其內在含義,將授課過程轉化為探究過程,一舉數得。而在這節課隨后的展示課上,在學習班長和學習小組長的帶領下,班里各小組在課前準備好的相關學習材料的基礎上,合作交流,分組展示,充分利用講臺、黑板、手中的粉筆,一個個激情昂揚地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有時,展示的同學也會設置一問一答等互動形式,不時發問,引導著其他同學一起加入到學習中來。
不僅是梁懷宏的課堂,也不僅是歷史學科,臨泉城關第二中心校所有的課堂都已儼然成為學生合作、互動、快樂學習的樂園。許多優秀教師也脫穎而出,如政史地教研組組長田詠花、語文教師李林林、數學教師李永振等。
●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中,臨泉城關第二中心校十分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和培養,他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們意識到,越是勤于給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鍛煉,學生的智慧力量就越積極地投入到這種活動中。在教學中,除了知識的問題化,他們也注重將課堂問題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和“如何解決”。
在歷史《商鞅變法》一節課的教學中,該校老師曾一口氣列出十道題引導學生去思考,而這些題,都沒有設置標準答案。學校老師們普遍有這樣一個感受,課改后,學生們的思維明顯活躍而靈活了,更愛思考,更愛提問,更愛發言,也更愛學習了。
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主動參與;在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的互動;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學習材料及時間空間的保障;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臨泉城關第二中心校在有效地實踐著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
劉志說,學生在學習時的情感投入與學習過程中的體驗緊密相關。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思考、分析問題等,臨泉城關第二中心校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也使學生由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體驗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