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職業技術學院提出“校企共同體”這一概念,具體來講,就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高職院校與區域主導產業的主流企業通過相互開放、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互促進而結成的利益實體,具有“共同規劃、共構組織、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享成果、共擔風險”的特征。
校企共同體的核心要義是“企業主體、學校主導”。職業教育歸根到底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培養什么樣的人,二是用什么資源培養人,三是怎樣培養人。前兩個問題更多地需要依靠合作企業這一主體解決,企業對經濟發展、產業轉型有著更靈敏的觸角,同時擁有最新的工藝、設備和技術;而“怎樣培養人”屬于教育的范疇,更多地需要學校主導。
實現校企深度合作,能不能真正調動企業合作積極性是關鍵。浙江省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體會是“事在人為,人在思維”,思維品質和思想條件是創新體制機制、化解各種矛盾的人心基礎。
他贏為先
實現雙贏是校企合作的理想目標,而企業對合作培養人才積極性不高卻是普遍現實。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的深層原因,是院校可以從企業得到了解市場信號、掌握生產過程、專業團隊提攜、擁有前沿設備等支持以及學生實習、對應就業等多重好處,而企業卻存在員工跳槽擔憂、生產任務壓力、合作得不償失等多重實際問題。合作雙贏是對最終結果的分析,合作困難則是對實踐過程的描述。在校企雙方還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的合作初期,處在“一頭熱”地位的院校方,作為“矛盾的主導方面”,應具備的理念是,通向雙贏目標的路徑是先確立“他贏”理念,“他贏為先”是雙贏成功的前提。對企業合作熱情過多奢望、片面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努力在立場感情、體制機制、資源互補、生產支持、研發配合、政府聯絡等方面滿足企業需求,讓企業感到合作有利,才是明智選擇。
企業主體學校主導
在校企初步合作時,能否準確把握雙方的優勢和擺正各自的位置,是能否實現資源互補、深度合作的核心問題。不能持續挖掘和發揮企業資源,會使合作因失去企業支撐而流于形式;對企業一味“言聽計從”而不善于平等協商,則會影響院校優勢發揮、企業合作收益,甚至失去合作方向。為此,杭州職院提出“企業主體學校主導”的校企合作定位觀。企業主體,就是把企業放在校企合作工作的“主要部分、主要依靠”地位上,在領導體制、專業設計、課程改革、研發項目、培養方向等合作載體確定時,讓企業發揮具有絕對影響力的引領作用。學校主導,就是學校要自覺處在校企合作“引導全局并主動推動持續發展”的位置上,在選擇主流企業、尋求共同利益、完善課改方案、順應教學規律、推動合作深化等方面,發揮積極主動的導向作用。企業主體由其貼近市場、真實生產、實際用工的特殊地位所決定;學校主導不僅是因為企業承擔特殊使命沒有義務和精力充分考慮辦學事務,還因高職院校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己任的性質所決定,在人才培養規格和人才可持續發展方面,學校和具體企業對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完全相同。
整合優勢資源
與守望市場、精于運作的企業搞合作,得到一次性單向幫助不難,長期合作如果靠“有事找政府”那樣的依賴性思維肯定難以成功,院校必須力爭把自己置于與企業平等對話、互惠互利的市場化條件下考量。地方性高職院校一般專業設置較多,但專業力量參差不齊,加上合作企業因從事特定產品生產,只對學校部分專業感興趣。因此,要想與主導行業的主流企業形成平等互惠的長期合作關系,學校資源特別是圍繞特定專業的人力及相關資源的優化組合程度,成為決定學校能不能、在多大程度上能與企業合作的條件要素。因此,校企合作必須整合優化資源,進而優化合作條件。校內資源的優化整合,涉及專業、課程、團隊的調整以及資金、場地、設備設施的調配,利益攸關,影響長遠。圍繞整合優化資源,杭州職院在相關改革舉措實施之前,不斷強化招生市場服從就業市場、集中資源先做強優勢專業、集中優勢推出拔尖人才、適應市場教師主動轉型等觀念,推進政策配套工作。
以融至善
校企合作雙方各有優勢才有合作的能力和動力,但各有優勢的雙方追求的目標不盡相同:企業對生產和銷售更加關心,學校對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生涯發展更為關注;雙方內部的管理制度、工作節奏、評價標準等存在差異,對這種差異的無視或試圖消除,都會危及雙方的合作。對此,杭州職院提出“融”文化理念和“以融至善”的合作育人觀,“融”文化的完整思想是“學校融入區域發展、專業融入產業發展、師生融入學校發展”,三個融入是與他贏為先、企業主體學校主導、整合優勢資源的理念相呼應的。“融”文化在校企合作上的內涵,是在加強對企業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通過熟悉企業的行業背景,了解企業生產過程和實際需求,努力使教工思想、課程和教學“適應、結合、滲透”到企業的生產需求中去;“融”文化在校企合作上的理想目標,是通過提升專業水準、培養寬廣胸懷、關注對方權益、尋求結合焦點、創新結合機制的種種努力,促進雙方共同目標的實現。雙方在相互融合、持續合作的同時,實現校企人才培養、學生體面就業的共同目標,即為最大的“善”。
重視利益結合點
重視尋求雙方都感興趣的利益結合點,是把理念變成現實的思想前提。比如,企業對辦學投入、學校決策有顧慮,校企共同體“管理體制的結合點”就定位在:按照企業出任理事長、學校出任副理事長,企業人數多于學校人數的原則安排,保證企業對共同體的主體發言權和責任擔當。再如,怎樣使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符合企業需要,校企共同體“師資體制的結合點”就定位在:7個學院先后建立起校企專家融通的雙專業負責人制,同時各學院聘請企業工程師、技術人員為學院兼職教師,企業根據需求聘請學院專業教師擔任相關部門副總經理、副總監、副總管等。又如,企業迫于壓力、忙于生產研發無暇顧及培訓,校企共同體“產學研創新機制的結合點”就定位在:建設合作培訓中心,為企業培訓員工;建設合作研發平臺,根據企業任務開展研發;建設合作生產項目,將企業典型產品生產和教學環節相結合,完成企業產品生產,完成企業項目開發。
推進改革需要有所堅持
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難免會聽到一些議論和批評的聲音。杭州職院的做法,一是分析評價,正面發聲。比如有人質疑“就業導向會不會影響學生全面發展”、“某一個企業參與會不會影響學生對不同企業的適應能力”,學院通過各種形式積極引導:就業導向是對孩子前途、家庭幸福和國家發展負責,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基本尊嚴都沒有,還談什么全面發展;圍繞技術技能加大熱愛崗位、吃苦耐勞、尊重領導、團隊精神等職業素養的培育,這是爭取學生全面發展的務實之舉;選擇主導行業的主流企業合作,是因為這類企業的生產規程基本上是行業標準并具有通用性,同時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是以學院“首崗適應、多崗遷移、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的,等等。二是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在注重制訂各層面、各環節合作文本的同時,注意文本的公開透明,使之人人知曉,接受監督;對于合作中經常發生、需要細化的工作,不斷推出一些補充合作條款,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雙方及時溝通研究解決,并形成新的具體補充規定。三是持續提升合作方式。從領導層面交叉任職,到管理層和專業人員相繼大面積互兼;從先確立合作運行機制,到形成共同開發課程機制;從開始整合培訓中心,到漸次成立對外維修中心、制造中心和研發中心;從先著手人才共同培養,到開始大踏步推動項目共同研發;從先發揮校中廠、廠中校功能,到校中廠、廠中校的實體建設;從最初的“放水養魚”,到逐步厘清政策邊界、規范權利義務……杭州職院的校企共同體在調適和提升中機制不斷完善、合作日益緊密。(安蓉泉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22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