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育“品牌”建設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走入21世紀,洞察世界——就在我們周圍,我們被“品牌”包圍著。特別是洋“品牌”,——以“麥當勞”“肯德基”為首的洋食品進入了我們中國孩子的口味天地。至于汽車、衣服等幾乎充實了我們的視野。我們似乎感到,不出過門,卻也來到了異國他鄉。然而,“感到”是一回事,而“實在”的生活是另一回事,捫心自問:如果你口袋有了足夠的錢,在這些洋洋灑灑的品牌前,你會無動于衷?
不會!理由很簡單,它是品牌!盡管它不一定物有所值。
如此,我們可以下結論:洋品牌進入中國,除了它的經濟意義,還具有它的政治意義。在我們的市場開放后,我們是拱手讓步,還是和品牌并駕齊驅,乃至凌駕于“洋品牌”之上?要知道,是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啊!
說到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們的教育。中國的教育是“義務制教育”,在某種意義上說,還屬于“計劃經濟產物”,國家給學校劃定了施教區域——讓你躺著都有事干。然而,當市場經濟的模式日見完善之時,當人們的物質追求達到比較可以的時候,就會自然追求精神境界。學校教育經濟就無可抗拒地被推到市場經濟的旋渦中去——君不見,學校之間的“招生大戰”,和家長群里的“擇校大潮”?
這就昭示著:學校的計劃經濟將被打破。校長將面對著洶涌而來的教育市場經濟的洪流。唯一的辦法是:“高唱國際歌,用血肉筑起我們新的長城。”
社會經濟學認為:在 經濟運作中,“合而不同,同而不合”。意思是,如果你要存在于經濟發展里,那就必須和別人不同;如果大家都相同,勢必互相殘殺,同歸于盡。這點,我們已經從許多國營企業身上看到了事實。
于是,建設“教育品牌”的意義就凸現出來。以“品牌”來昭示:“我和別人是不同的。”如果你確實具有了“不同凡響”的東西,那么你就發展了。無數人都把目光投向你的時候,無數的人都在為你的教育品牌喝彩的時候,無數的人才集合在你的品牌下為你的“品牌”增光添彩的時候,你是想停也停不下腳步。
這就是我考慮用“品牌”建設來發展學校的出發點。
二、建設教育“品牌”的契機就在我們眼前,誰首先抓住,誰就先發展
契機的構成:
1、新的《課程標準》頒布,對什么學校都是新的起點。關鍵是你在等待觀望,還是在怨天怨地?新《課標》是難,還多了些不確定因素;教材是活,還多了學生的主體因素。很多教育人都認為,這新《課標》太理想化,不好執行;教材太活,但是逃避不了考試關。這些話都沒錯。但是,如果我們細讀新《課標》,那里面的客觀標準,是很量化的,這些標準是非達到不可的。這總好執行吧。關鍵是,我們怎么達到這些標準?還有怎么把新《課標》里的三個緯度,這些不確定因素在我們的課堂里確定體現,來執行下去?這些值得研究。而研究的指向是讓教師們能否教得起來,讓孩子們能否學得下去。研究的空間很大,做得好,“品牌”或許就在其中。這就是契機的構成因素之一。
難,就是契機。
2、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的思想寫進黨章。其中之一:要“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我們教育界的先進生產力就在廣大的教師。如果他們“先進”了,“生產力”就上去了。就能代表起“先進文化”“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然而,多少年來,人們沒有這個觀點,教師可以一輩子“重復昨天”。為了執行新課程標準,把教師隊伍的建設納入到“品牌”旗號下來,有集中性,有戰斗力,有號召力。這里的空間也很大。此為契機的構成因素之二。
做新,是契機
三、建設教育“品牌”的戰略勾畫
有兩點:一是要有課程規模;二是有經濟效應。
1、 以某個課程建設為突破口,2、 深入下去,3、 全面推進。4、 是基層人喊的,5、 空話解決不6、 了形式問題。我們要在實踐層面上有所作為。在我們面臨的現實中,7、 可以牽住的“牛鼻子”是課程。課程可以帶動教師的教育觀,8、 教學觀,9、 課程觀,10、 評價觀的進步。“四觀”的研究建立就能構筑品牌的強大基礎。
要努力將社會效應轉化為經濟效應,教育需要強大的經濟作為基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例,先進的教育應該是發達的教育。因此我們在今后的發展中,要做到內外結合,練好內功,把《新課標》的貫徹執行亮化起來,序化起來,成為可操作有成效的教育規程;對外,要加強宣傳,讓社會走近我們清揚,走入我們的教育圈,要形成我們的教育市場,甚至建成我們的教育集團軍。那時候,我們就可以以經濟運行的手段使“教育(校園文化)品牌”產生經濟效應。我們就可以有錢發展我們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