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戲臺舉辦的防溺水公益宣講。本報全媒體記者 徐黎明攝
初秋,晨曦微露。樂平市鎮橋鎮坑口村千畝稻田褪去青澀,稻穗日漸飽滿;100多畝蔬菜大棚排列整齊,棚內蔬菜瓜果飄香;蜿蜒的柏油路將居民樓與飛檐翹角的古戲臺、古祠堂串聯起來,古典韻味與現代生態在此交融。
坑口村有900余戶3200多人。2023年10月,鎮橋鎮政府干部黃赟下派坑口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村“兩委”借助濃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利用古戲臺和宗祠等古建筑,精心打造村民的“精神家園”。
坑口村中心的古戲臺歷史悠久,堪稱匠心之作,螺旋藻井精巧別致,梁枋與斜撐上,戲文圖案細膩靈動,工藝精湛,2006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緊鄰戲臺的祠堂文化味十足,墻上張貼著家訓與村規民約,內設農家書屋和國學班等文化場所。
今年春節,黃赟策劃了一場文物保護及非遺節。戲臺前,民俗表演輪番上演,婉轉的唱腔、靈動的舞姿……一項項非遺技藝展示,讓村民們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魅力;戲臺上,專家帶來的文物知識講座,讓大家大開眼界。
“都來夸夸咱村的新變化……”不久前,一臺由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在古戲臺上演,濃郁的鄉音講述著身邊的變化。
今年暑假,樂平市第二屆“村BA”籃球賽在坑口村戲臺前的籃球場開賽,來自該市13個鄉鎮的代表隊展開為期半個月的角逐。籃球場上人頭攢動,喝彩聲、助威聲此起彼伏。
“沒想到咱們的‘村BA’這么精彩!”村民黃玉火觀賽時,臉上滿是自豪。比賽期間,看“村BA”、觀古戲、品老酒、嘗蔬菜、吃江西小炒等活動同步開展,讓更多人領略鄉村文化的魅力。
文化的力量,正悄然改變坑口村的精神風貌。如今,古戲臺與祠堂不再是靜置的老建筑,成了游客爭相打卡的拍攝基地、村民休閑娛樂的文體中心、村民議事理事的重要場所。無論大事小情,村民都是舞臺的主角,“群眾講給群眾聽,把話筒交給群眾”成為獨特的鄉村治理風景。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根基。也是在祠堂里,黃赟組織村干部、種糧大戶、蔬菜種植戶等代表齊聚一堂,一場圍繞“如何增產增收”“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頭腦風暴”展開。大家各抒己見,為產業發展建言獻策。把閑置廢棄廠房改造成9間臨街店面,對外出租后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建設100多畝鋼架蔬菜大棚,種植高端蔬菜;出租100多畝山林種植中草藥,盤活了森林資源,讓村民通過參與種植管護獲得穩定的勞務收入。
“每年都能拿到產業分紅,這可是實實在在的收益!”脫貧戶孫永華的話語里滿是喜悅。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