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燈光驟暗,空氣里仿佛滲出壓抑的寒意。五名法國游擊隊員被困閣樓,等待的是酷刑、恐懼與死亡——這是話劇《死無葬身之地》開場的瞬間……
今晚,中國國家話劇院再度把這部薩特編劇的經典搬上舞臺,并將演出到7日。這是國話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而推出的演出劇目。
28年間,從1997年的銳利初探,到2005年的凝重深掘,再到2014年的典藏淬煉,這部“經典中的經典”,在不同的時代里,始終拷問觀眾:如果是你,你該如何選擇?
薩特經典劇作的再現
《死無葬身之地》是法國作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在二戰之后創作的第一個劇本,講述五位法國抵抗運動游擊隊員被捕后,遭到法西斯走狗的嚴酷拷打,敵人希望從他們口中得到游擊隊隊長和兩百村民的下落。在肉體和精神的煎熬中,游擊隊員們和敵人展開意志的決斗,最終犧牲。薩特以此將存在主義的命題推向極端:自由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生死關頭的痛苦選擇。
1997年,中國國家話劇院首次將這部作品搬上舞臺,開啟了中國觀眾對薩特戲劇的新認知。此后,經過2005年、2014年的復排,讓它逐漸成為舞臺保留劇目。如今的第四次排演,是時隔28年后首度重排,由導演查明哲攜手第三代演員共同演繹。此次重排,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當下的再度追問。
舞臺上的“存在實驗”
查明哲四度執導《死無葬身之地》,被稱作這部劇的“傳燈人”。28年來,他不斷在舞臺實踐中尋找新的突破。
在過去20幾天的排練中,他引入“黑燈”這一創造性的排練法,讓演員在幾乎全黑的環境中排練——排練場內僅隱隱透入天光,不再加以燈光輔助,陰暗得剛好。
“這種排練方式在前幾輪排演時都沒有使用過。壓抑的氛圍可以讓演員感受到真實的環境對心理帶來的壓迫,更快進入角色的心理狀態,也讓觀眾在觀看時更能感受到‘共享的恐懼和黑暗’。”查明哲說。
舞臺設計上,查明哲提出“樓上是煉獄,樓下是地獄”。閣樓中的游擊隊員經受精神審判,審訊室里的法西斯分子沉溺暴力。透過粗糲的紗幕,紅色的光影滲入閣樓,游擊隊員的掙扎剪影投射到地獄,兩者互為映照。
查明哲表示,當角色在招供與沉默間掙扎時,觀眾看到的正是每個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精神博弈。
在角色中尋找自由
全新的陣容,為這部經典話劇注入新的生命。
劇中女游擊隊員呂茜一角由海清飾演。她回憶,1997年到北京上大學后,看的第一部話劇就是《死無葬身之地》。“28年后,我能塑造這個角色,就像是一次心靈的輪回。”在她看來,呂茜的轉變,不是英雄主義的突兀覺醒,而是對尊嚴的守護不斷積累的結果。“裹上索比埃的大衣時,她用最后的體溫守護人性的余燼。”
邢佳棟飾演的游擊隊員卡諾里,不是吶喊的英雄,而是“獄中哲學家”。他冷靜、克制,提醒同伴“行動的本質在于選擇”。“即便毀滅將至,他依然選擇像人一樣去思考、去抵抗。”
查文浩從童年便與該劇結緣。1997年,他7歲時為劇中火海錄制過“救命”的童聲。如今,他飾演游擊隊員昂利,一個恐懼生命無意義的角色。他說:“昂利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一旦有人告密就會有60個不知情的游擊隊員被敵人抓住并像老鼠一樣死去。”
章劼首次飾演游擊隊隊長若望,他認為這是全劇“最煎熬的角色”——幸存成為無法擺脫的道德負擔。
徐衛2014年時扮演昂利,此次復排出演維希政府警察朗德里約。他認為這個角色展現的暴力不是力量,而是自我崩塌的投射。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