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為什么失?如果荊軻刺死了秦王,歷史將如何演變?《諫逐客書》對秦朝速亡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為什么說秦崩的教訓在漢興的經驗中?鴻門宴上,項羽為何不殺劉邦?……
《刺秦:重新認識秦王朝》是秦漢史專家李開元教授的重磅新作,從歷史考證的視角,解讀《史記》名篇“荊軻刺秦王”的真偽虛實,邀請讀者一道做一番歷史偵探破案的嘗試,將事件涉及的多位歷史人物、種種歷史事件抽取出來,結合新的素材,重新描繪一幅荊軻刺秦王的歷史畫卷。在此基礎上,李開元教授做出打破常規的延伸,引領讀者體驗宛若科幻世界的神游,嘗試歷史假設的可能,進而對李斯其人及其名篇《諫逐客書》的歷史地位,乃至秦朝的速亡,提出全新的歷史學闡釋。
![]()
《刺秦:重新認識秦王朝》,李開元 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內文選讀:
一出筆錄的古戲
《史記》不但是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司馬遷不但是歷史學家,也是文學家。魯迅先生曾經評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中的精彩故事最受文學家們鐘愛,“荊軻刺秦王”也被贊譽為太史公文學創作的神來之筆。在文學家們看來,神來之筆來自想象,精彩細節出于虛構,天經地義的事情,欣賞足矣,贊美足矣,美麗的神作無須做吹毛求疵的追究。
不過,以求真為己任的歷史學家,實在是看不慣文學家們大而化之的空想。日本著名學者宮崎市定先生是學貫東西、博通古今的文史大家,他站了出來,運用歷史考據的方法,對《史記》中諸多有趣的敘事做了精彩細致的分析,得出了有根有據的看法。宮崎先生發現,在《史記》諸多的生動敘事中,都可以找到當時的口語和身體語言的遺留。他由此大膽推測,這些生動的敘事來源于當時民間藝人的演出。
他以“荊軻刺秦王”為例,說《刺客列傳》中有關荊軻的敘事重復的部分很多,用后世作文的眼光來看,顯得啰唆冗長。其中一條明顯的事例,就是燕國游俠領袖田光為策劃刺殺秦王的事情先后與太子丹和荊軻進行的兩次談話。為說明起見,我將兩次會見的文字全文引用,將宮崎先生所指出的重復的部分著重標出,并附譯文如下。
首先引用田光見太子丹的文字:
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老,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臣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結交于荊卿,可乎!
田光曰:“敬諾!奔雌,趨出。
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俛而笑曰:“諾。”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太子丹出來迎接,在前面倒退著走以作開路引導,入室以后,跪下用袖子撣去坐席上的塵土。田光坐定望去,左右皆無他人,太子丹離開自己的坐席請教說:“燕國和秦國已經不能并存于世,望先生關注留意。”
田光回答:“臣下聽說千里馬壯年的時候,一日可以馳行千里;到了衰老的時候,卻被劣馬追趕超越。如今太子聽說的臣下田光,是壯年時代的田光,并不了解臣下已經衰老無力了。如此的臣下田光,雖然是不敢參與國事,看重的友人荊軻卻是可以托以重任的!
太子說:“希望因先生的緣分結交荊卿,可以嗎?”
田光說:“遵命。”當即起身退出。
太子送到門口,告誡說:“丹所告知的,先生所談到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
田光俯身還禮,微笑答道:“遵命。”
其次,引用田光見荊軻的文字如下:
(田光)僂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愿先生留意也!飧`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過太子于宮!
荊軻曰:“謹奉教。”
田光曰:“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庇詺⒁约でG卿,曰:“愿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田光彎腰慢行見到荊軻,說道:“我田光與你互重交往,燕國沒有不知道的。如今太子聽聞田光的壯盛時代,卻不知道我已經力不從心了,有幸被太子見告:‘燕國和秦國已經不能并存于世,望先生關注留意!倚闹胁粚⒆阆庐斖馊耍呀泴⒛阃扑]給了太子,愿你前往太子宮面見太子!
荊軻答道:“遵奉指教。”
田光說:“我聽說,長者的為人行事,不會使人不信生疑。如今太子告誡我說,‘所談到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這是太子生疑于我。為人行事使人生疑,不是有氣節的游俠!碧锕獯蛩阋宰詺砑钋G軻,說道:“愿足下馬上去見太子,告知田光已經死去,自明不會言語了!庇谑亲载囟。
對于兩次會見中田光談話的重復,宮崎先生解讀說,這段文章中的重復絕非無用,而是口說表演中不可缺少的精彩經過筆錄而留下的特點。
宮崎先生推想說,口說荊軻刺秦王故事的表演者,混合著身體語言,不時變身為太子丹,不時變身為田光,不時變身為荊軻,隨著故事的推進,用不同的身份面對觀眾邊說邊演。在這場表演中,田光如何說服荊軻是劇情的高潮,重要的話必須前后呼應,反復強調,否則精彩度將大大縮減。這種情況與今天日本的落語(單口相聲)非常類似。
順著這條思路,宮崎先生繼續深入考察說,這種配合身體語言的口說表演,在荊軻刺殺秦始皇的敘事中也有鮮明的體現,那就是三個字的三次重復,即表達時況緊急的“時(卒)惶急”。
這三字,第一次出現是在秦王拔不出劍時。原文寫道:“(秦王)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闭f的是,荊軻將地圖獻給秦王,圖窮匕首見。荊軻一劍刺秦王不中,切斷了秦王的衣袖。秦王跳起身,拔自己的佩劍,劍很長,秦王一手抓住劍柄,一手抓住劍鞘,情況緊急,劍身堅硬,所以一時拔不出來。
第二次出現是在群臣慌亂、束手無策時。原文寫道:“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闭f的是,事出意外,情況緊急,手無寸鐵的群臣只能以手去搏擊荊軻。
這三個字第三次出現是荊軻在殿柱間追擊秦王時。原文寫道:“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說的是,荊軻手持匕首在殿上追逐秦王,秦王圍繞著大殿的木柱逃跑,情況緊急,不知如何辦才好,左右高聲呼喊:“大王背劍!”
宮崎先生解讀說,“時(卒)惶急”是表演中插入的口語,相當于觀看體育表演在高潮時插入“加油,加油”的呼喊。他以日本的大相撲為例具體說明:賽臺上兩位力士對峙搏斗,一位行司(臺上裁判)跟近監戰。這位行司身穿古裝,手持扇子,口中念念有詞,主持整場賽事。兩位力士搏斗到相持不下的緊要階段時,行司不斷地高聲呼喊:“還有,還有,還有……”直到某位力士身體著地,他才舉扇宣判勝負。
宮崎先生形象地比喻說,荊軻刺秦王中的“卒惶急……卒惶急……卒惶急”,與大相撲行司的“還有,還有,還有”類似,都是表演至高潮時插入的口語,正當觀眾鼓掌叫好處。
宮崎先生的解讀真是石破天驚、聞所未聞,不但精彩有趣,而且發人深思。不管你是點頭稱是還是含笑不語,是擊節叫好還是不敢茍同,只要仔細讀過,你就不得不佩服宮崎先生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想象力。大家就是大家,哪怕是奇談怪論,也能說出個子丑寅卯的道理來,令人不得不服。
我曾經順著宮崎先生的思路,將荊軻刺秦于咸陽宮這一段文字當作舞臺劇的劇本加以分析。確確實實,這一段敘事栩栩如生,宛若親臨其景,情節精彩曲折,宛若戲劇上演。在這場舞臺劇中,有名有姓登場的角色一共有四位:秦王嬴政、燕國使者荊軻、燕國副使秦舞陽、秦國御醫夏無且。這四位角色中,主角是荊軻和秦王,他們二人有一場追逐格斗的武戲;配角是秦舞陽,他的失態被用來襯托荊軻的沉勇。這些都是舞臺演出的要素,合情合理,合于劇情的安排。不過,按照戲劇的思路解讀這段文字時,始終有一個疑問困擾著我:在太史公的這段敘事中,御醫夏無且兩次出現,字數不少,分量不輕。如果將這段文字當作戲劇的筆錄來看的話,夏無且算什么角色呢?如果從演出的角度來看,這個角色完全多余。所以,改編上演的影視作品都把夏無且刪掉了,嫌他礙事。
太史公啊太史公,你為何要寫夏無且?夏醫生啊夏醫生,你為何要在這出舞臺劇中高調登場?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