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節日:唐詩里的歲時煙火記》以白居易的節日詩文為經緯,編織出一幅唐代節俗文化的全景畫卷。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循白居易的人生軌跡——從宿州避亂的孤燈除夕、長安求仕的元日朝賀,到貶謫江州的湓浦望月、晚歸洛陽的千里邈思——在不同的地理節點中,白詩如時光琥珀,封存了元日柏酒、寒食禁火、端午競渡、中秋玩月等盛世節俗的鮮活細節。下篇則深掘個體與時代的互動——節俗的千年傳承、中唐的詩酒風尚、宦海浮沉的身份印記、生命意識的悲欣交集,共同熔鑄成其詩中“萬人行樂一人愁”的獨特節慶美學。
《白居易的節日:唐詩里的歲時煙火記》,張勃 著,燕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內文選讀:
孤燈此夜情:除夕
白居易第一篇關于節日的詩是:
除夜寄弟妹
感時思弟妹,不寐百憂生。
萬里經年別,孤燈此夜情。
病容非舊日,歸思逼新正。
早晚重歡會,羈離各長成。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曾祖父時代,舉家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后來祖父白锽(706—773)到河南任職,白家寄居在新鄭,大歷七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在這里。所謂“生長在滎陽,少小辭鄉曲”(《宿滎陽》)。唐德宗建中元年(780),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729—794)先由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司戶參軍授徐州彭城縣(今徐州)縣令,一年后升任徐州別駕。建中三年,為躲避徐州戰亂,白季庚把家人送往宿州符離(今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定居,這一年,白居易十歲。建中四年,因中原發生“二帝四王之亂”,白居易又避難越中(今浙江紹興),《除夜寄弟妹》就創作于這一時期。
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的夜晚。除夕,唐代人多稱為“歲除”“除日”“歲暮”。和今天的人們一樣,唐朝人十分重視這個處在新舊年轉換節點上的日子,形成了豐富的習俗活動。他們會在庭院中豎起竿子,懸起幡旗,在窗戶上貼春書,在門旁插桃枝,在門上畫虎頭,寫“聻”字,通過對空間的裝飾,表達驅邪避惡、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景。這一晚,唐代人還有守歲的習俗,人們在庭院中燃起燎火,或點上燈燭,在火焰燈光里送走舊年的最后一段時光,迎來新年的第一縷陽光。誠如儲光羲《秦中守歲》詩云 :“闔門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守歲的時候,往往少不了歌舞飲酒歡宴,張說《岳州守歲》“除夜清樽滿,寒庭燎火多。舞衣連臂拂,醉坐合聲歌,就反映了這一情形。皇帝也不能免俗,他們和王公貴戚、權要大臣共度佳節。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太原召侍臣賜宴守歲,杜甫的爺爺杜審言也參加過皇帝組織的守歲宴會,并留下一首詩:
守歲侍宴應制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
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
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詩篇反映了宮廷守歲的基本狀況:光耀如晝的殿廷之上,婉轉悠揚的絲竹聲中,皇帝擺開筵席,大家說著祝福的話,飲著象征長壽的酒,兼有好玩的游戲,真是一幅君臣同樂的祥和守歲圖。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