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于8月24日開展《黃河大合唱》經典曲目賞析和合唱分享活動,廣州市合唱協會理事曹珊珊進行鋼琴演奏,廣州星瀚合唱團現場示范及演出,通過“知識講解+現場演繹+互動體驗”的融合模式,讓讀者深切感受這部不朽經典的磅礴力量與時代精神。
廣州星瀚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中的三首曲目。
創作于1939年的《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以黃河為意象藝術化呈現中華民族的抗戰圖景,是我國近代大型音樂作品的典范之作,被譽為中國近代合唱音樂的里程碑。本次活動突破常規演出形式,從文化溯源與藝術解碼雙重維度展開深度解讀。廣東省合唱協會常務理事常清梳理了作品從《黃河吟》到完整大合唱的創作歷程,解析作品“延安版”“蘇聯版”“上海樂團版”“中央樂團版”等不同版本的演變脈絡,講解作品八個樂章的內在邏輯,并引用毛澤東同志與周恩來同志的評價詮釋作品承載的“堅韌不拔、志存高遠、求真務實、愛國奉獻”的星海精神。
廣州市合唱協會理事曹珊珊進行鋼琴演奏。
在藝術賞析部分,常清以著名指揮家嚴良堃編創的“中央樂團版本”為藍本,借助教學示范與合唱體驗,講解作品不同樂章中黃河意象的藝術建構與表達。她指揮合唱團以混聲輪唱技法,生動呈現《黃河船夫曲》中船夫與驚濤駭浪搏斗的壯闊場景;又借助聲部層次的精妙對比,細致剖析《黃水謠》從田園牧歌到山河破碎的情緒變化。同時以《保衛黃河》為例,闡釋指揮手勢與情感表達的關聯,讓讀者在專業指導下親身實踐合唱技巧,學習如何通過強弱對比等氣息控制傳遞情感,真切體驗“風在吼,馬在叫”的藝術張力,感悟抽象的音樂語言如何轉化為具象的視覺敘事。讀者在了解曲目文化背景與藝術化處理細節的基礎上,聆聽合唱團現場完整演繹《黃河船夫曲》《黃水謠》《保衛黃河》三首作品,實現了從藝術鑒賞到精神共鳴的升華。
廣東省合唱協會常務理事常清現場進行合唱教學。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