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山西省國家安全廳、山西博物院、山西省文聯共同舉辦的“豈曰無名 山河為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黨的隱蔽戰線主題展”在山西博物院揭幕。
近期以來,山西博物院承辦和策劃了6項展覽,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其中,時間跨度最長并備受關注的是“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晉冀魯豫四省的綜合大館“聯手”,讓1000多件革命文物走出庫房、進入大眾視野。展覽以山河為脈,通過“山河染血”“山河不屈”“山河重整”“山河同輝”“山河銘記”五個篇章,呈現了一部“通史式”紅色主題專題聯展。
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第一次會議參議員合影
根據地軍民殺敵用的武器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位于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邊界地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面積最大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地理范圍大致以石德、石太鐵路以南,隴海鐵路以北,同蒲鐵路以東,津浦鐵路以西為界,是華北敵后抗戰的核心區域之一。從1937年冬創建至1948年夏并入華北解放區的11年中,根據地軍民緊密團結,相互呼應、協同作戰,共同抵御日寇的侵略。他們開展民主建政、土地改革,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等,為堅持和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在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西博物院副院長趙志明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介紹,展覽從謀劃、籌備、策劃到實施總體上用了2年多,融匯四省史料,勾勒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從創建到壯大的清晰脈絡。
展覽還充分運用了新媒體,通過復原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場景營造激烈緊張的戰爭氛圍,引入電子沙盤投影、3D浮雕地圖等數字化手段動態展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發展歷程。展廳內設置了自動感應音樂點,觀眾走進相應的展區,就會聽到《太行山上》《軍民大生產》等歌曲。
澎湃新聞:是什么原因促使這四個省聯合舉辦此次展覽?
趙志明:這次聯合辦展是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徑、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的一次成功實踐。長期以來,包括抗戰文物的革命文物分散于各地,在保護和展示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許多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革命文物因地域限制或資源信息屏障而無法得到統籌調配和有效展示,難以讓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價值。四省聯展打破了地域界限,實現了革命文物的統籌利用。各地精心挑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匯聚一堂,讓觀眾能夠在同一主題敘事中更全面了解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歷史全貌。這不僅提升了抗戰文物研究展示水平,還使這些珍貴的文物能夠更好地發揮宣傳教育功能,讓抗戰歷史和抗戰精神得以更廣泛傳播和傳承。
我舉個例子,在山西展區開辟有一個反映根據地法制建設及民主建政的專柜,匯聚了晉冀豫三省藏品30多件。除山西院藏《五大法令》《法令匯編》等法治資料外,還有河南博物院藏晉冀魯豫邊區關于司法工作總結通令;河北博物院藏“冀太聯辦”印《抗日民主政權及其各種基本政策》及《告紳士、知識分子、商人、地主武裝同胞書》等,一下子就使這個專題覆蓋面更廣,內容更加豐富,信息更加完整。
邊區政府制定并實施的政策法規
澎湃新聞:四省聯展為何由山西牽頭?這和山西在抗戰中的重要歷史地位有關嗎?
趙志明:四省聯展共識是在山西的倡議下達成的,在展覽的策劃實施過程中承擔了牽頭任務。這既體現了兄弟省份對山西的信任,也確實與山西在抗戰中的重要歷史地位有關。山西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也是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聚集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115師、120師、129師三大主力師挺進山西,先后創建了晉綏、晉察冀、晉冀魯豫三大革命根據地,在全國最早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區域,山西牽頭舉辦此次四省聯展有助于加強區域合作與文化交流。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可以說是全面展示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的首個紅色專題聯展,這樣的聯展我們有條件、有信心繼續辦下去。
澎湃新聞:各地展覽采用“革命文物+仿制品+場景復原+數字互動”的形式,目標一致,又各有側重。如何既展現整個根據地的敘事,又突出各省在抗戰中的獨特貢獻?
趙志明:本次展覽以“山河”為脈,五大篇章以時間為軸,講述戰爭背景、根據地創建、根據地斗爭、根據地建設、根據地成就,構成宏大史脈敘事;以“山河”為紐帶的四省,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和總體戰略部署下,由于分處不同的作戰區域和建設地帶,也必然有著不同的戰績和建設特色。大家熟知的夜襲陽明堡、平型關大捷、雁門關大捷、神頭嶺戰斗這些著名戰役均發生在山西。百團大戰中,第一階段就以破襲敵人正太鐵路(石家莊-太原)為目標,八路軍在山西境內對日軍進行了大規模的破襲戰。這些都是山西展區重點展項。
澎湃新聞:整個展覽的展陳敘事是怎么樣的?
趙志明:從展覽的副標題“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看,展覽敘事就是通過文物印證史實。文件、手稿、地圖、武器、軍裝等各類文物,包括老照片等多種媒介,全面反映了八路軍在進行武裝斗爭的同時,還開展了土地改革、發展生產等根據地建設。展覽還展出了大量反映普通戰士和人民群眾的文物和史料,如,129師運動會老照片、根據地部隊教材、部隊花名冊、出差報銷表、伙食費等文檔資料,還有反映合作社和群英會的許多實物。戰場之外的生活細節,讓我們更多地了解這場“人民戰爭”和這支人民軍隊。
《第十八集團軍一二九師新一旅花名冊》《武東獨立營差旅出差費》《第十八集團軍一二九師新一旅霍金山等出差費報銷單》。
一二九師運動會
冀南銀行發行的紙幣
澎湃新聞:此次展覽有哪些創新呢?
趙志明:首先,四省聯合舉辦同一主題、同一架構、同一區位的革命文物展是首創性展覽實踐。“山河”不僅契合了四省在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歷史地理區位,還聚合了四省的文物和史料,講好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宏大歷史敘事,這對今后深化革命文物價值挖掘和利用創新具有開創性意義。
第二,我們這次展覽在保證革命主題展覽嚴肅性的同時,以傳統展示方式疊加數字新技術手段,以更生動、更貼近廣大觀眾的方式呈現歷史。讓年輕一代觀眾更真切地走進歷史,加倍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這是策展團隊在表達方式上的大膽創新。比如:我們通過復原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場景營造激烈緊張的戰爭氛圍,引入電子沙盤投影、3D浮雕地圖等數字化手段動態展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發展歷程。展廳內還設置了自動感應音樂點,觀眾走進相應的展區,就會聽到《太行山上》《軍民大生產》等革命歌曲。百團大戰是1940年八路軍為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在華北發動的大規模戰役,規模空前、影響深遠。我們制作了“半景油畫+革命文物+數字特效”組合場景。油畫選擇了百團大戰中正太鐵路破襲戰的激烈場面,與前方一截被破壞的鐵軌,虛實結合,表現出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破襲敵人交通線的主要目標。畫面中,八路軍戰士們在烽火硝煙中,堅毅的目光直逼前方,視線所到之處是場景對面一座敵人碉堡。通過這種層次感的布局設計,建立起時間和空間的呼應,置身其中的觀眾仿佛走進戰場,被八路軍戰士的勇敢無畏所感染。
平型關大捷復原場景
百團大戰復原場景
百團大戰破襲白晉鐵路的鐵軌
澎湃新聞:展覽是四省聯展,跨省借展有哪些挑戰嗎?
趙志明:說到借展實際上關乎整個策劃實施過程,確實出現和克服了不少困難,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展品的遴選和取舍。展品既要滿足根據地史脈的各個重要節點的展示需要,又要顧及各省在各個重要節點上都有所體現,各博物館經歷了反復取舍,才基本拉出清單。二是各省在滿足本省展示原件的前提下,要提供其他三省所需仿制品。材質各異、形態多樣、保護標準差異化的文物原件給仿制帶來了不少的挑戰。所幸的是,通過精心謀劃、認真協調和全力保障,我們順利完成了任務。
我舉個例子,在第一部分有一個“華北敵后抗戰的中樞與核心”的專題版塊,展墻上有八路軍總部行動路線圖和總部領導人活動的照片,展柜中有反映總部工作、生活的服裝、文件包等實物。這次我們專門借展了河南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收藏的抗戰時期劉少奇戴過的皮帽和河北博物院收藏的由朱德戰馬皮肚帶改制的腰帶,對總部的中樞和核心意義體現得更加明確,專題內涵更加豐滿。當然,因為文物原件只有一件,我們展出的是仿制品。
八路軍戰士宋文志在延安時自制的草鞋
八路軍戰士使用過的軍需物品(從上至下依次為皮質擲彈筒、布質子彈袋、布質裹腿帶)
澎湃新聞:請挑選一兩件首次展出、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介紹它們的來歷以及在展覽中被重點展示的原因。
趙志明:山西博物院新館建成開放后,以展示歷史文物為主。院藏革命文物展出機會較少。本次展覽,讓很多革命文物走出庫房、進入大眾視野。在這些文物中,我特別想介紹兩件。
第一件是朱德為左權犧牲題寫的悼詩。題款是:吊左權同志在太行山與日寇作戰戰死清漳河畔。詩文: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落款:志蘭同志留念、朱德、1942年6月15日。這是在左權犧牲20天之后,朱德寫給左權夫人劉志蘭的。悼詩壯懷激烈,蕩氣回腸,體現抗日將領拋灑熱血的壯烈,也抒發了戰友情深。
第二件文物是“滅蝗英雄”錦旗。錦旗為綢質,左右兩邊縫制隸書黑字,自上而下依次為“贈予一等剿蝗英雄”“專員杜者蘅”,中間為行書“滅蝗英雄”紅色大字。1943年秋至1944年,太行區發生了數十年未見的嚴重蝗災,蝗蟲遍地,大片的莊稼被吃光,糧食減產。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太行區黨委率領全區軍民開展聲勢浩大的剿蝗運動。平順縣西溝村黨支部書記李順達組織了太行區第一個互助組,帶領群眾采用撲打、火燒、刨卵等多種方法,消滅蝗蟲,取得了滅蝗斗爭的勝利,因此被評為“一等滅蝗英雄”,太行二專署為其頒發此獎旗。太行區第一屆群英大會,李順達被大會選為一等勞動英雄。今天的我們可能無法想象蝗災有多可怕。嚴重的災情疊加日軍“三光政策”,極端的困境并沒有讓根據地軍民退縮,黨政軍民,全力滅蝗,最終贏得了勝利。
“滅蝗英雄”錦旗
澎湃新聞:貴院在推出“山河永固”展的同時,還同廳開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山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展示”。能否介紹一下該展覽有什么重要的文物?那這一展覽是怎樣與 “山河永固”聯展形成呼應、補充,共同推動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和精神傳承?
趙志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山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展”是一個小中見大的展覽,展覽采用圖版加實物資料形式,四周用圖版展示山西省革命文物分布圖以及山西省紅色主題游徑等相關成果,不少觀眾在看完“山河永固”展覽后,會接著來這個展參觀,看看山西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方面有哪些新成果。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如果說“山河永固”聯展聚焦于歷史,通過大量革命文物展現抗戰時期根據地軍民的奮斗歷程和偉大精神,那么“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展”則著眼于當下,展示新時代山西省在創新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方面的所取得的成果。
在這個成果展中,可以看到山西開辟了許多紅色旅游的主題游徑,有一條游徑是關于“紅色新聞”的,線路主要集中在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太行區。《新華日報》(華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在華北地區的機關報。抗戰時期隨著八路軍總部輾轉遷徙。現存有山西沁縣后溝村新華日報社創刊地舊址和左權縣山莊村舊址。兩處舊址近年來都得到了保護修繕,是“紅色新聞”這條游徑上的重要參觀點。“山河永固”展覽中我們多處展現到《新華日報》,重要圖版有:《新華日報》(華北版)1940年10月5日刊登的《冀太聯辦施政綱領》和1941年3月21日刊登的鄧小平關于成立晉冀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的提議。在第四部分文化建設單元,展出了《新華日報》合訂本等實物。
澎湃新聞:山西博物院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展覽活動有沒有設計特別的教育項目,幫助大家更立體地理解抗戰精神?
趙志明:我院策劃了“文物見崢嶸 共筑強國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教育項目。活動緊緊圍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個主題,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擴大活動影響力與宣傳范圍。線上活動方面,開展“銘記歷史”線上答題互動和面向青少年的抗戰主題征文活動各一場,同時與相關單位合作編創紅色廣播微劇6節,充分調動群眾的參加活動、參觀展覽的熱情。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戰成果”造型墻。
澎湃新聞:展覽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傳遞抗戰精神,讓今天的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深刻理解其內涵。抗戰勝利距今已80年,年輕一代多從課本中學習這段歷史。您認為在當下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具有怎樣特殊的意義?
趙志明:從教育的層面看,革命文物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激發愛國熱情的生動教材。革命主題展覽應該是最生動的課堂。抗戰歷史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也不能單靠影視作品了解。展覽可以通過真實的文物、珍貴照片以及像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場景再現,讓觀眾真切感受抗戰的艱苦與壯烈。展覽中的英雄事跡和鮮活案例讓愛國精神具象化。全民族抗戰的團結一心,喚起我們共同的民族記憶,讓我們明白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喚醒我們珍惜當下,傳承先輩遺志。
“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將展出至10月10日。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