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22日,“新時代語文教育的現代化變革”第三屆語文教育論壇暨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年會在京順利召開。會議由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課程與教學專委會、北京聯合大學城市文學與文學教育研究所、國家語文文字推廣基地(北京聯合大學)主辦,由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一分校、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協辦。研討會旨在為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改革精神,為推動語文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黨委書記于水波、副書記吳慶、副院長周華麗,中國語文報刊協會會長王晨,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課程與教學專委會理事長王榮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商金林,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王立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張秋玲、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張立軍領導專家出席了會議。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全國各地高校的專家學者與中小學一線語文教師200余人與會。
會議開幕式由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主任王德領教授主持。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黨委書記于水波致開幕詞。于書記介紹說,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是首都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重要基地,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學院的特色與優勢專業之一,在語文教育理論研究、課程開發、教材建設、教學方法創新以及卓越語文教師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國語文報刊協會會長、《語文世界》雜志社社長兼總編王晨,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王榮生,在致辭中肯定了本次論壇以“新時代語文教育的現代化變革”的主題。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課程改革正在深入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手段又為語文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如何回應時代需求,推動語文教育在傳承中創新、在守正中發展,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的現代化轉型,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肩負的共同使命和面臨的重大課題。
在大會發言階段,北京大學中文系商金林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王立軍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王榮生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張秋玲教授、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張立軍分別作了主題報告。

商金林教授圍繞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學二十韻》展開,結合當前的教育現實,對之進行了重新解讀。《二十韻》涉及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首先,語文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如何運用關鍵在于教師。“為教縱詳密,亦僅一隅陳。”遇到問題,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理解、去解決,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其次,關于閱讀教育,閱讀一定要求甚解,求甚解不是鉆牛角尖,而是能夠把握作品精華,“潛心會文本”,指導學生自己去“自覽”、“自求”,養成很好的閱讀習慣。再次,關于寫作教學。寫作文就是要表達我們的情感,作文兩件事特別重要:一個是要“需之切”,一個是要“樂其業”。商金林教授的發言,對我們在智能化教育變革的過程中,如何繼承如葉圣陶一樣的語文教育大家的精神傳統,在傳承中實現創新,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王立軍教授報告的題目是“準確把握語文教材修訂意圖”。他指出,新教材的修訂,也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需求,以“守正創新,穩中求進,穩是基礎,進是目標”為總體原則,以“系統完善,精準修訂,精益求精,全面提升”為總體目標。基于這樣的總體原則和總體目標,新教材進一步優化了雙線組元,凸顯了人文主題的統領性;增設了閱讀綜合實踐,強化了單元的整合貫通;打造了如《青春之歌》等課文的“新經典”:增強了育人功能的時代感;改造了專題學習活動,進一步落實了任務驅動的理念等。王立軍教授關于教材修訂方向的闡釋,基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展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
王榮生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朗讀能力與朗讀教學”。閱讀的基本方式是朗讀和默讀,朗讀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學生朗讀的正確流利程度和他的閱讀流暢性、語文水平正相關,而語文課程目標所說的“朗讀”,指的是構成學生個體閱讀能力的“流利朗讀”。但調查顯示,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他們的流利朗讀能力卻越來越低。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習“流利朗讀”就十分重要。王榮生教授以朗讀能力和朗讀教學為切入點的闡釋,為我們思考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參考。
張秋玲教授的報告以“借助智能學習平臺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能見度”為題。“能見度”是借助交通和氣象的專業術語來描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和“學”之間的可視化和可見性的問題。張教授不但介紹了“研備教學評”一體化智能學習系統,還分析了系統設計的基本原理和理論基礎,如基于教師實際教學和學生疑難問題、基于腦的閱讀等科學理論,使得語文課堂教學中那些不可見的學習行為變得可見,也就解決了課堂教學能見度低的問題。
張立軍老師的報告題目是“語言中的邏輯與色彩——再談想象、聯想、推想對語言品質的影響”。他指出,有邏輯的語言是思想的體現,它側重理性;有色彩的語言是個性的彰顯,它側重感性。優質的語言即是有品質的語言,有品質的語言應是具有思想和個性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結合。他闡釋了想象、推想、聯想和語言邏輯性的關系,認為思維與感情存在共生關系,思維撬動感情同時感情影響思維。張立軍老師的發言為我們理解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提供了情感、個性等維度。
除了大會的嘉賓主題發言,研討會還按照發言主題設置了五個分論壇,分別圍繞三種文化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語文課程新理念的解讀與實施、技術賦能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創新等多個維度展開了深入探討。研討會還專門設置了碩博論壇,來自全國各大院校的研究生們,發言觀點鮮明,學術銳氣十足,充分展現了對語文教育的熱情關注。
本次會議還特意設置了中小學課堂展示和校園參觀活動。6月22日上午,與會者分赴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一分校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參加活動。附中分會場開場由人大附中分校徐利校長致辭,之后由海淀區語文學科帶頭人岳穎講授《妙筆生花靠“智”改——AI助力游記語言升級》,海淀區語文學科帶頭人孫明講授《在對話中超越自我——AI助力游記立意提升》,西北師范大學趙曉霞教授進行了精彩點評,肯定了兩堂課在如何利用AI方面,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方面做出的重要探索。附小分會場由人大附小張冬梅校長致辭,老師們進行了校園參觀后,人大附小語文學科主任唐甜甜老師講授了《AI賦能<火燒云>朗讀指導課》,王靜老師講授了《“形形色色的人”習作評改課》,劉淑惠老師講授了《AI賦能小學語文教學:素養立意與實踐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姚穎副教授肯定了人大附小和兩堂AI賦能課在堅守語文學科本位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探索,認為他們具有一定的推廣運用和示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