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5日上午,中關村“科技+教育”創新周之“AI時代跨文化交流 培養小學生文化自信”平行論壇在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隆重召開。本次論壇由北京市海淀區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指導,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外語教育學院、海淀區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詩譯中國」項目組聯合主辦,中關村學區各小學承辦,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協辦。海淀區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外語教育學院,清華大學語言與心理研究中心,韜奮基金會,外研社中國語言文化出版分社,《中國教師報》北京站、河北站,北京六步法甲骨文文化研究院,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朝陽區教師發展學院,房山區教育委員會,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等單位專家領導及北京市各區縣教育同仁和中關村學區各小學深度參與。論壇由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王振惠主任主持。
論壇主持人
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主任 王振惠
論壇通過專家視點報告、英語跨學科課例展示、圓桌論壇交流等多種形式,研討在AI時代全球化背景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多元文化融合、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跨學科融合育人實踐路徑。進一步探索實施跨學科實踐培養師生跨文化、跨學科視野的實施方略,實現學科育人價值,讓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真正落地,切實為培養小學生文化自信、推動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趙偉鵬總經理做論壇致辭,他對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在推進「詩譯中國」跨學科領域創新實踐,學科融合促進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培養等方面的探索給予高度肯定。這一舉措聚焦教育科技領域的“應用導向與要素協同”,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時代需要,具有深遠的意義。趙偉鵬總經理指出,作為海淀區打造的支持教育創新創業的生態服務平臺,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會一如既往地關心和支持教育發展,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在數字資源、創新服務等方面為教育提供更加專業優質的賦能服務,努力成為區域教育改革、變革的試驗田,共同譜寫高品質中關村教育新篇章。
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
總經理 趙偉鵬
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外語學院邸磊院長做了題為《AI賦能詩譯中國 培養小學生文化自信》的主題報告。報告深度解析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培養的要求,結合具體課例,闡釋如何通過文字溯源、跨文化對比及AI技術應用實現“文字-文化-文明”的三維融合。邸磊院長指出,中關村學區帶領各校在實踐探索中,創新引入AI動態演變動畫、虛擬跨文化交互等場景,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了“語言解碼→文化理解→文明對話”的新型育人路徑。邸院長同時展望了AI大模型在個性化學習圖譜、實時文化反饋系統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并倡導以中華文化關鍵詞為線索開發序列化課程群,推動文化自信教育從“知識測評”向“素養畫像”轉型,為AI時代小學英語課堂的育人創新提供實踐范本。
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外語教育學院
院長 邸磊
「詩譯中國」項目學術總監寧立波老師以《教育如何從文字入手 促進全球文明交流》為題,以“文字教育促進全球文明互鑒”為核心,通過古詩翻譯、美食譯名及AI技術應用三大情境,剖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現實挑戰與解決策略。寧老師強調了語言能力與文化意識融合的重要性,如許淵沖先生“倍思親”英譯案例展現情感共鳴的翻譯智慧,提出“器物層-符號層-價值層”文明解碼模型。結合AI技術開發漢字文化學習系統,設計“向虛擬伙伴介紹春節習俗”等實戰任務,將語言學習轉化為文明對話實踐。倡導以文字為文明基因、教育為解碼鑰匙,培養既能扎根傳統文化又能對話世界的下一代,為國際理解教育注入文化傳播的創新動能。
「詩譯中國」項目學術總監 寧立波
課例展示
AI賦新 詩意跨境
課例《The Chinese Characters “飛流直下三千尺”》展示環節,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孫曼寧老師以李白《望廬山瀑布》古詩意象為切入點,呈現了融合漢字演變、中西方古代“度量衡”比較與跨文明對話的精品課例。選取“飛”“尺”二字作為文化解碼鑰匙,通過字形圖示推演、工具模型制作、雙語解說訓練及人機互動智能對話等多元化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既能領略漢字“因形見義”的造字智慧,又在中西古代長度度量單位體系對比中感受文明多樣性。在寓教于樂的項目化學習中,學生不僅深化了對中華文化精髓的認知,錘煉了文化闡釋能力,更在多模態教學場景中培育了傳播中華文明的文化使命感,為小學階段實施跨文化國際理解教育提供了創新范本。
課例《The Chinese Idiom “返璞歸真”》展示中,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王靜雅老師以中國成語的英語解析為主題,呈現了一堂傳統文化與語言表達深度融合的創新課堂。課程以“返璞歸真”成語為文化內核,通過圖文演變解析、甲骨文構字探究、小組協作任務等教學策略,深入解析“璞”字的象形構造與文化意蘊。教學設計突破學科壁壘,采用探究式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在追溯文字演變脈絡的過程中,同步提升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表達能力。學生在知識建構中既深化了文化認同,又實現了語言能力的躍升,更在AI互動實踐中展現了新時代青少年的跨文化傳播素養,為文化自信教育開辟了知行合一的新路徑。
圓桌論壇
圓桌論壇圍繞《AI時代中國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話題展開,由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翁燕平副主任主持。清華大學崔剛教授、中關村學區英語學科教研基地首席教師、中關村二小富春媛主任、中關村二小學生湯一荻、西城區志成小學李穎姣老師、雙榆樹一小唐京晶主任、人大附中實驗小學趙宇主任六位嘉賓聯袂展開深度交流。
圓桌論壇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傳承與交流的系統思考、實踐探索、資源應用、成長收獲及AI時代賦能語言學習與文化交流的優勢與問題解決等多個角度展開討論。充分探討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從“語言解碼”向“文化對話”深層過渡,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可為空間及實踐策略,為基礎教育階段推動文化傳承與科技賦能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切實路徑與思考動力。
主持人:中關村學區管理中心 翁燕平
嘉賓:清華大學 崔剛
嘉賓:中關村二小 富春媛
嘉賓:中關村二小 湯一荻
嘉賓:志成小學 李穎姣
嘉賓:雙榆樹一小 唐京晶
嘉賓:人大附中實驗小學 趙宇
論壇總結
海淀區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石岳在論壇總結中指出,此次論壇彰顯了當前英語教學形式的生動、多元,有效激發學生興趣與綜合素養的獨特魅力,展現了中關村學區在推動國際交流、培育民族自信方面的積極擔當。也希望今后能夠進一步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拓寬學生國際視野,提升師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能力,不斷推動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助力構建面向世界的交流新格局。
海淀區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副會長兼秘書長 石岳
此次論壇匯聚多方力量,從政策引領到課堂實踐,從專家洞見到學生體驗,全面展示了AI時代背景下國際理解教育和人文類跨學科學習實踐的探索成果。論壇首次引入“詩譯中國-Yita”人機互動系統,推動學生在沉浸式、多模態的學習環境中實現語言表達與文化認同的雙重成長。不僅為小學階段文化自信與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切實路徑,也為未來基礎教育的智慧發展注入了新動能與新方向。
未來已來,中關村學區將始終不忘初心,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時代新課標視域下基礎教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深度研究,不斷激發學區及各校干部教師的教育熱情,努力探索跨文化交流的新路徑,為學生厚植傳統文化根基,筑牢文化自信之魂,有效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