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學科育人方式創新實踐,4月30日,由豐臺區教委、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主辦、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實驗學校承辦的豐臺區“春暉計劃”特級教師工作室進校園活動(數學專場)在我校隆重舉行。活動聚焦“實踐育人”主題,通過馬德君數學特級教師工作室的示范引領,集中展示教學改革前沿成果。我校以高標準、高質量的組織工作,為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搭建了優質交流平臺。
出席此次活動的專家和領導有: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數學教研員,全國數學教育領域的權威專家侯海全老師;北京市東城區教科院正高級教師、數學教研室陳俊主任;豐臺教委人事科楊帆科長;豐臺分院教師發展中心王冬梅主任;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實驗學校丁長林校長;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實驗學校數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馬德君,以及“春暉計劃”第四期工作室主持人、骨干教師、全區數學學科教師代表,和研修網項目團隊的同仁們。作為豐臺區 “春暉計劃” 重要活動之一,數學特級教師工作室進校園(數學專場)活動圍繞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展開,吸引了眾多領導、專家與教師的積極參與。活動以豐富多元的形式,充分展現前沿教學理念與實踐成果,為學科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
領導致辭開啟新程,活動介紹展現藍圖
活動伊始,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教師發展中心 “春暉計劃” 特級教師工作室項目負責人李曉菊擔任主持。她首先對活動背景進行了深入解讀,并逐一介紹到場的領導、專家與教師。李曉菊著重強調,“春暉計劃” 作為推動區域教育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引領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她表示,本次活動將圍繞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全方位展示前沿探索成果,為深化區域數學教學改革提供新思路與新方向。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實驗學校校長丁長林在歡迎致辭中,對各方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全面介紹了學校的教育理念與課程體系。他指出,學校始終秉持“博·約”的育人理念,積極探索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推動數學教育從“知識傳授”向“育人賦能”轉型。在辦學實踐中,學校構建了“立藝微長,約之以禮,博學于文,行知合一”的育人體系,通過豐富多元的課程與活動,為師生搭建廣闊的成長平臺。此外,學校還創建了“一線雙翼多維”融合式研究框架,從人的發展本質與“學”“教”“研” 的核心內涵出發,著力打造各類成長共同體,構建面向未來的教育生態,致力于成為一所讓老百姓滿意的家門口的優質學校。
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教師發展中心主任、“春暉計劃”項目負責人王冬梅介紹,“春暉計劃”是“四春計劃”中針對特級教師的培訓項目,旨在通過工作室的成立和研究,將專業資源和服務直接對接學校。同時,春暉計劃能走進更多老師的校園,為他們提供專務。
豐臺教委人事科科長楊帆也發表了講話,她鼓勵教師們積極參與春暉計劃的特級教師工作室,并通過前輩的經驗和智慧,縮短進步的路程。并期待教師們在專業發展上有所收獲和成長 。
學術探索結出碩果,專業成長譜寫新篇
研修匯報環節,特級教室工作室主持人馬德君老師深入剖析了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路徑。他以政策為指引方向,精準錨定研究痛點,創新探索實施路徑,全面展示研修成果,為大單元教學的落地實施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趙靜老師以初中方程解法研究為切入點,生動闡述了教學內容從初步整合到深度融合的蛻變過程,她以具體實例為依托,為教師們在學科知識整合教學方面提供了新思路。
尤凌雪老師則聚焦于大單元教學與項目式學習的融合實踐,從融合理念概述出發,分享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實踐策略,探索出了教學模式創新的新可能。
高瞳老師著重探討逆向教學設計與學習共同體融合對師生共同成長的重要意義,并深入分析了該融合模式如何激發師生潛能,助力實現教學相長。
課堂實踐詮釋理念,教學風采彰顯特色
課堂教學展示環節,馬德君特級教師工作室的四位骨干教師分赴兩個分會場,呈現了聚焦深度學習的數學精品課:
在分會場一,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實驗學校常麗君、豐臺分院附屬學校崔向濤老師,以《一次函數圖象與幾何圖形的交點問題》為課題,通過對問題進行不斷變式,引導學生經歷 “發現問題 — 協作解決問題 — 構建解題方法 — 創造問題” 的完整學習過程,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深刻體會數形結合思想在解決函數圖象與幾何圖形位置關系問題中的應用。
在分會場二,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實驗學校吳利平和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寇燕華老師,以《讓幾何問題“自己說話”》為題,通過構造全等、轉移線段、研究共形的方法,幫助學生突破幾何證明的思維瓶頸,實現“做中學、用中學”。
課堂中,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問題驅動、技術賦能和多元評價,展現了“大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與進階性。觀摩教師紛紛表示,課程設計既緊扣課標,又大膽創新,為大單元教學提供了可復制的范式。
專家點評指引方向,專業剖析助力提升
展示課結束后,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學教研員侯海全指出:“四節課均體現了‘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核心素養,吳利平、寇燕華老師以‘幾何語言轉換’為主線,串聯起定理推導與實際應用,真正實現了‘少而精’的教學目標。”北京市東城區教科院數學教研室主任陳俊則強調:“大單元教學需注重知識的結構化,常麗君、崔向濤老師通過自編題來激發學生高階思維,值得推廣。”
兩位專家一致認為,豐臺區“春暉計劃”通過工作室引領、課例研磨和區域聯動,為校本教研機制創新提供了寶貴經驗,并建議進一步擴大成果輻射范圍,形成可推廣的“豐臺模式”。
本次“融合·創新·賦能——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數學大單元教學實踐探索活動”的成功舉辦,通過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骨干教師的課堂實踐以及專家的精準點評,不僅為豐臺區數學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更為區域教學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