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國培計劃”——黑龍江省中小學教研員專業能力素質提升初中生物培訓班50名教研員走進北京十八中實驗學校,開展為期一天的深度跟崗實踐。圍繞《生命長城——塞罕壩:人與自然的“綠色契約”》主題,李玉瑩、高媛、呂旺三位教師以三節跨學科生物探究課為載體,全景展現我校“博文約禮,行知合一”理念下的科學教育創新實踐,為教研員們提供了沉浸式教學觀摩與研討范例。
李玉瑩老師以“苔蘚的保水機制”為切入點,借助智能顯微成像設備,帶領學生多維度觀察葫蘆蘚的假根與孢蒴結構。課堂通過“苔蘚保水能力測試”實驗,量化分析土壤含水率變化,并結合顯微影像展示苔蘚保水結構特性。李老師以“結構—功能—生態價值”為邏輯鏈,引導學生構建苔蘚固沙蓄水的科學認知,在真實數據中深化實證思維,彰顯“技術賦能探究”的課堂特色。
高媛老師以“蕨類植物水分運輸與生態修復”為主題,緊扣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探秘植物與環境的適應性。課堂中,學生通過解剖蕨類根、莖、葉的橫切結構,觀察輸導組織的染色顯微圖像,動態追蹤“根→莖→葉”的水分運輸路徑;結合蒸騰作用實驗(如罩袋法觀察水珠生成),量化分析氣孔開閉對水分散失的影響。高老師以“塞罕壩蕨類固水功能”為橋梁,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將植物特性轉化為生態修復策略,為后續防護林設計奠定生物學基礎。
呂旺老師以“科技賦能生態方案評估”為主線,深度融合地理學與生態學視角,創新引入3D地形模擬實驗。學生通過透明沙盤動態觀測不同防護林布局對風沙的阻滯效果,結合風速傳感器與沙土位移數據,對比分析行列式、交錯式種植策略的優劣。課堂還借助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設計落葉松引種方案的適應性進行智能評估,讓學生在“模擬—驗證—優化”的閉環中,領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科技創新的協同價值。
丁長林校長以《“博·約”一體化育人框架下的科學教育實踐》為題,立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站位,闡釋了我校“博·約”育人框架的戰略目標。他提出科學教育應扎根國家戰略需求,以課程創新回應時代命題,并緊扣“基礎課程筑基、拓展課程培根、探究課程引領”三級體系展開實踐。丁校長特別強調通過聯動高校資源,讓學生在真實課題中錘煉創新能力。最后,他介紹學校“培養內心豐盈、行為進取的生命個體”的育人目標,強調以“博文約禮,行知合一”理念培育兼具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時代新人。
在專題研討環節,三位教師從教學設計與研學課程設計雙角度進行分享。老師們強調“真實情境驅動問題解決”,以塞罕壩案例串聯知識鏈,展示如何通過項目式學習融合多學科素養。在場的老師們高度評價我校“探究型課程引領創新潛能”的特色,認為課程設計兼具學術深度與社會責任感。
本次跟崗實踐通過課例觀摩、校長論壇、教研對話等多元形式,為兩地教師搭建了知行合一的學習共同體。黑龍江省教研員表示,我校“以生態命題回應時代需求、以科技融合激活課堂生命力”的實踐令人深受啟發。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博·約”教育內涵,以更開放的姿態賦能教師專業成長,攜手共筑高質量教育生態。
本次活動的圓滿舉辦,離不開豐臺區生物教研員崔穎老師在課程設計中的專業指導,豐臺區教委創新人才發展中心主任孫震老師對科學教育資源的鼎力支持,以及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提供的優質平臺與實踐機會。專家們的智慧引領與機構的協同賦能,為我校生態教育創新注入了堅實力量。在此,謹向所有支持者致以最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