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由中共豐臺區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市豐臺區教育委員會、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聯合主辦的“思政鑄魂 實踐育人——2025年豐臺區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交流研討會”在豐臺區檔案館隆重召開。作為豐臺區連續第五年舉辦的思政教育領域高端交流活動,在教育強國綱要深入實施的開局之年,在紀念抗戰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之際,本次會議以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聚焦“全要素、貫通式、實踐性”的思政課程建設,通過成果展示、經驗分享、區域發布、先進表彰、專家點評等形式,全面展現2024年區域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豐碩成果,為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改革提供實施路徑和鮮活樣本。
一、聚焦“行走”,構建“知、情、意、行”合一的育人生態
過去的一年,豐臺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北京市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等文件要求,緊緊抓住教育強國綱要關于進一步增強思政引領力的戰略定位,持續強化“強基工程”,立足豐臺區“全要素、貫通式、實踐性”思政課程工作方案,始終致力于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教育品牌,推動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已初步形成覆蓋全學段、貫通全鏈條的實踐育人體系,累計發布11本《行走的思政課實踐手冊》,惠及全區十萬余名師生。
會上,特別邀請到該品牌的重要推動者——豐臺區政協委員、著名城市路演人馬強,發布“行走的思政課”教育品牌宣傳短片。“一套行走手冊”“一張行走地圖”“一方思行舞臺”“一項強基工程”四個標簽娓娓道來這堂神奇的“行走的思政課”,體現出豐臺區以區域資源為沃土,以學生成長為圓心,構建起“知、情、意、行”合一的育人生態,讓思政教育從書本躍入現實,從課堂走向社會,在實踐中回答“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的時代之問。豐臺區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楊聯文為馬強先生頒發“行走的思政課”項目指導專家聘書。
二、深化實踐,鍛造“學、做、悟、行”進階的成長路徑
2024年,豐臺區持續發力,積極推動各學段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形成了螺旋式上升的育人鏈條,通過“課程+活動”的育人載體,通過“校內+校外”的實踐場景,通過“個體+群體”組織方式,通過“場景激活-任務驅動-反思內化-行動延伸”的實踐路徑,創新形成了“行走+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將區域紅色資源、科技場館、歷史遺跡、文化地標等在地資源轉化為鮮活的育人素材和實踐場所,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互動,引導豐臺學子在社會資源與生活中筑牢思想根基,提升核心素養,充分體現知行統一、實踐育人所具有的獨特價值,為全區思政課改革創新增添新動力。
在交流分享環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成林萍教授、中國教科院豐臺實驗學校杜亞男老師、北京市十一學校豐臺中學李苗苗老師、豐臺區太平橋學校孫薇老師、紀家廟小學陳精玉老師、豐臺五小科豐分校李景怡主任分別聚焦大中小一體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與課程思政融合實踐、“1+N+X”思政課程集群建設與實踐、思政課育人體系建設、立體化學研融合實踐模式等不同方面展示了在學校思政課改革實踐過程中進行的思考與探索,強調知行合一,注重通過親身體驗和解決問題來提升學習者的綜合能力,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這些生動的實踐成果,是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鮮活注腳,體現了實踐育人的獨特價值,也為進一步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注入新活力。
在師生展示環節,中國教科院豐臺實驗學校學生演繹的話劇《紅巖》片段《交鋒》片段,創新融入大成學校美術教師程亮的沙畫創作背景與沉浸式舞臺設計,以藝術形式再現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唱響新時代青少年的責任擔當,激發觀眾情感共鳴。豐臺區五小科豐分校六名學生現場講述,通過化身“豐臺文旅推介官”,串聯起麗澤商務區古今發展脈絡,以“玩”“創”結合的行走歷程和豐富多元的實踐,實現學研并進,全面成長。
會議作品展區還展出了從全區師生以“行走的思政課”為主題創作的468件美術作品中精心挑選的優秀作品,涵蓋油畫、水彩、書法等類別,通過書畫藝術詮釋思政鑄魂實踐育人新途徑。
無論靜態的作品展示,還是動態的情景演繹,還是典型案例的分享交流,無不體現出豐臺區思政實踐育人的“觀察感知-反思內化-實踐驗證-覺悟升華-自覺踐行”地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建構的完整過程,體現出“具身實踐-理論深化-行為養成”的育人規律與實踐路徑,逐步形成學科融合,學段貫通的“大中小一體、區校社協同”育人實踐樣態。
三、成果升級,形成“點、線、面、體”立體的育人格局
會上,由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院長鐘靈發布了“行走的思政課”研究成果。經過五年的探索,“行走的思政課”已形成校內外一體化、大中小學一體化、知信行一體化的區域大思政實踐育人體系,打造出“點、線、面、體”系統聯動的輻射格局。“點”上實現主題拓展,從五大主題擴展至七大主題;“線”上實現精華路線升級,從9條路線增至10條;“面”上形成覆蓋多主題的課程圖譜,“體”上構建了以“行知豐臺”為基點,全面覆蓋、深度貫通的“行走的思政課”實踐課程體系。通過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實踐育人共同體,構建“七位一體”育人長鏈條及“5G”沉浸式學習策略,以課程協同為總驅動,形成貫通理論與實踐,融合線上與線下、關聯學校與社會、聚合教師與學生的“行走的思政課”育人機制。
四、協同聯動,搭建“融、通、共、創”交織的育人共同體
“開門辦思政課”始終是豐臺區“行走的思政課”堅持的行動追求,通過構建“大課堂、大平臺、大師資”,推進資源的融通、課程的共建、場景的創新等,將社會大課堂作為區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以學生健康成長為目標、以區域為主體、以學校為主導、以資源為紐帶,促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建設。
作為承辦單位之一的豐臺區檔案館,是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是了解豐臺悠久歷史和輝煌成就,展望豐臺美好未來的重要窗口。此次會議特別選在豐臺區檔案館召開,既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社會資源優勢,以歷史資源滋養思政教育,助力區域教育發展,更是踐行“實踐育人、協同育人”國家戰略要求,體現出豐臺區實踐育人從資源聚合到價值共生的進階發展。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宇宏教授在點評時談到,五年來她親身見證了豐臺區思政課建設的豐碩成果。通過挖掘區域思政教育資源,用好課內課外兩個課堂,知行并重,是豐臺區“大思政課”建設的一個重要特征,體現出三大特色,一是“行走”,豐臺區通過“行走的思政課”對傳統優勢資源進行挖掘開發,將固化場景轉化成了思政資源,是實踐育人的生動展示,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舉措。二是“貫通”,通過打破學段壁壘,跨學科融合,跨課程及課程集群融匯,大中小一體化融通,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三是“創新”,豐臺區思政課建設注重沉浸式體驗,堅持知情意行的統一,著力“一校一品”的打造,在守正創新中凝練區域特色。
豐臺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宏強在總結講話中為區域聯動擘畫未來發展,進一步強調在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發表六周年之際,豐臺區召開2025年度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交流研討會的重要意義。王宏強副部長從把準方向,深刻領會新時代思政課改革的戰略要求;立足豐臺實際,持續打造區域特色;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區域合力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
本次研討會既是豐臺區思政課改革成果的集中檢閱,更是新時代“大思政課”建設的再動員。通過政策引領、實踐創新、技術賦能、協同發力,豐臺區正探索出一條“鑄魂育人”的特色路徑,為全國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豐臺經驗”。
本次大會由豐臺區教委副主任曲兆軍主持。豐臺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宏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宇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成林萍,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閆長麗,豐臺區檔案館館長、二級巡視員王野,北京市豐臺區第十一屆政協委員馬強,豐臺區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楊聯文,豐臺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曲兆軍,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黨委書記焦素琴,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院長鐘靈,豐臺教委基教一科科長陳霞、基教二科科長樊凌出席會議。
豐臺區政協委員代表、各中小學黨政一把手、道德與法治及思想政治教研員和教師代表、豐臺區大思政共同體成員、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代表等200余人現場參會。全區中小學教育教學主管領導、課程負責人、思政教師線上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