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三月的春風拂過北京十八中實驗學校的銀杏大道,一場關于未來教育的頭腦風暴正在這里掀起浪潮。以“貫通·協同·成長·成才”為主題的AI+科學教育研討暨“博·約”計劃專家聘任儀式隆重舉行,來自教育界、科技界的頂尖專家與學校師生代表、媒體代表等共聚一堂,見證人工智能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的創新實踐。他們是(校外領導與專家按姓氏筆畫排序):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設計師劉晉、中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慶現代副總經理張樂法、司法部中國公證協會副秘書長張凱方、深圳市政協常委、碼隆科技創始人黃鼎隆、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謝更新、北京亦心科技助理總裁蔡蕾、豐臺區政協副主席、區文旅局局長李世琪、豐臺區教委副主任曲兆軍、豐臺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蔣炎富、豐臺區教委創新人才發展中心主任孫震、北京十八中教育集團校長李金棟、北京十八中實驗學校校長丁長林。
頂層設計:構建貫通式人才培養生態鏈
活動在豐臺區教委創新人才發展中心主任孫震的政策解讀中拉開序幕。他以數據與案例為支撐,系統梳理了區域創新人才培養的階段性成果,特別肯定了十八中實驗學校在科學教育以及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所作的探索和貢獻。他提到,豐臺區已構建“政府主導、學校主體、企業賦能、社會協同”的立體化育人網絡,而北京十八中實驗學校“博·約”計劃的啟動標志著這一網絡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北京十八中實驗學校丁長林校長現場揭秘“博·約”計劃實施路徑:通過“AI+課程超市”構建覆蓋人工智能基礎、航天科技、智慧實驗等領域的課程體系;依托“三師制”(校內導師+行業導師+高校導師)形成個性化培養方案。“博·約”計劃是北京十八中實驗學校九年一貫制實施科學教育,采用“高校+企業+中學”聯合培養機制,一體化長鏈條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旨在開辟更豐富的學生成長通道,提供更多元的課程載體,為創新人才一體化培養賦予新動能。截止目前,“博·約”計劃累計聘請導師12人。這些受聘的專家導師或者是有深厚理論知識的專家學者,或者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精英,為學生乃至教師的發展可持續賦能。
智庫升級:多元領域專家組建“超強導師天團”
豐臺區政協副主席、區文旅局局長李世琪、豐臺區教委副主任曲兆軍為校外導師聘任儀式頒發證書,標志著“博·約”計劃導師團成員再次強力擴容。黃鼎隆博士、劉晉總師、張凱方秘書長、謝更新教授、蔣炎富院長的加入,使這一跨領域智囊團閃亮升級,也預示著北京十八中實驗學校將打破傳統教育邊界,以“科學家+工程師+教育家”的協同模式,為學生提供前沿科技實踐場景。這種跨界資源的深度融合,將助力區域構建“校內課程+校外實踐+社會支持”的全鏈條科學教育體系,為區域創新人才培養注入源頭活水。
思想碰撞:AI重構教育的多維革命
在高端對話環節,張樂法院長演示的“AI教學診斷系統”引發驚嘆。該系統通過4K攝像頭捕捉學生45種微表情,結合語音語義分析,能精準識別知識盲點。蔡蕾助理總裁帶來教育大模型“亦心AI”的突破性進展:該系統能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生成個性化學習路徑,系統幫助教師減少重復性工作,學生深度學習時間增加。
黃鼎隆博士提出“教育新基建”概念,無邊界的知識獲取、無延遲的互動反饋、無損耗的能力評估。他介紹,碼隆科技將與學校共建AI實驗室,開發“自適應學習系統”,通過動態分析學生認知軌跡,定制個性化探究任務。通過AI技術實現“學—研—創”閉環,讓抽象的科學原理轉化為可觸達的實踐場景,顯著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數字化素養。
未來圖景:打造AI教育創新共同體
豐臺區教委副主任曲兆軍發表講話并回應學生關切。他指出,豐臺區正探索“小初高一體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機制”,通過校際資源聯動、學段銜接課程、拔尖學生流動機制等舉措,構建區域教育“立交橋”。這一機制使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更多青少年,為國家戰略人才儲備提供可持續支撐。
會后,黃鼎隆博士與學生們開啟題為《如果我帶著AI回到中學時代》的“博·約”講堂。黃鼎隆博士分享了如何利用現代AI技術提升學習體驗的設想。他提到,AI不僅能幫助學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識,還能通過個性化學習方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在互動環節中,學生們積極提問,共同討論了AI在教育中的實際應用問題。熱烈的互動之后,他鼓勵學生們大膽暢想未來的教育模式,激勵學生擁抱科技。
未來,北京十八中實驗學校“博·約”計劃將重點建設AI教育創新中心,開發智慧實驗室等特色課程,實現與高校、企業、社區的深度合作。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標志著區域在“AI+科學教育”領域的系統性探索邁出關鍵一步,更將為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發現與培養提供實踐案例。這場科學教育與AI的盛會,正在為未來人才培養寫下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