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很多的手風琴教師和愛好者了解阿那托里耶維奇—謝苗諾夫教授是從他的高徒尤里.希什金先生第一次訪華演出時開始的(原來應該教授來華,因突發事件無法成行,改由尤里希什金救場) 。希什金的精湛的演奏水平震動了中國的手風琴界。可以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的面對八、九十年代的“世界手風琴大家庭”中的矯矯者。當年聽過他演奏的人,如今提起那段往事還津津樂道。去年,我曾請教斯卡里亞廖夫大師:“您這一代演奏家為俄羅斯的巴揚藝術創造了輝煌,但隨著您們的年齡的增長將會逐步的淡出舞臺,那誰是俄羅斯演奏流派的繼承人呢?”大師思考了一下回答:“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應該是希什金”。如今,謝苗諾夫教授又培養出一位當世奇才米加尼科,他橫跨小提琴和巴揚專業又是柴科夫斯基和格涅辛音樂學院的高材生。 德國出版家施慕林先生曾多次向我建議邀請謝苗諾夫教授來華講學,并稱他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師。能夠得到德國人如此的厚愛和推崇,可以想象他在世界手風琴教學界的水平與知名度。 謝苗諾夫教授寫了許多的手風琴樂曲。這些優秀的作品是手風琴演奏家們以及許多國際比賽參賽選手們經常選擇的演奏曲目。他的創作和改編作品的才能是世界手風琴界公認的。 我帶著許多的問題來到了格涅辛音樂學院,該院座落在新阿爾巴特大街旁的一條僻靜的小街道內。推開學院沉重的大門,仿佛能感受到俄羅斯音樂特有的歷史積淀。謝苗諾夫教授愉快的接受了我的采訪,對每一個問題都精心的給與了解答 。他的豪爽和坦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您給中專和大學的學生布置哪些必須要演奏的曲目,可以告訴我們嗎?”他只是笑了笑,并沒有給予正面回答。我理解一個教授對這方面問題的敏感,所以,立即將話題轉向了創作方面。一談起創作,教授十分興奮,對他的作品娓娓 道來。只可惜我對創作和他作品的深度理解不夠,不能與之深談,錯過了一個深入了解作品的機會。 俄羅斯有一個龐大的音樂教學體系,它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培養出了幾代享譽世界的眾多人才。謝苗諾夫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從羅斯托夫到莫斯科,他集教學、創作和演奏為一身,成為了俄羅斯巴揚演奏藝術的代表人物,其艱辛的奮斗歷程可想而之 。如今他活躍在世界的手風琴舞臺上,為手風琴事業做著他的貢獻。(其中也包括對在俄的多名中國學生的精心培養) 我以此采訪來表達對謝苗諾夫教授偉大的教育工作成就的敬意,在他五十七歲生日到來之即,祝他永葆藝術教育的青春。 我們的翻譯王燕小姐在采訪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她多次在采訪后與教授聯系,斟酌一些采訪中的詞語,其認真的工作精神令人敬佩。在此再一次的表示我的感謝 。希望本文可以給同行們一些實際意義上的幫助。 ------李燕生------ |
| 李燕生:尊敬的教授,您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培養了那么多優秀的巴揚手風琴演奏家,您的教學經歷是從哪個城市開始的?什么時間來格涅辛音樂學院工作的? |
謝苗諾夫: 1946年3月29日,我生在特魯布切夫斯克市。我的家庭是一個音樂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優秀的巴揚手,父親曾擔任過文化宮的主任。1960年至1964年,我就讀于羅斯托夫藝術中專,師從克拉郝特金;1964年至1969年,就讀于格涅辛國立師范學院,(現叫做格涅辛國立藝術學院)師從蘇爾科夫;1969年至1974年,我繼續在該校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師從阿卡爾科夫。1968年至1988年在羅斯托夫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工作并擔任系主任。1988年調到莫斯科格涅辛國立藝術學院工作,至今。1968年和1973年,分別在保加利亞的索非亞和德國的柏林舉辦的國際巴揚手風琴比賽中獲第一名。2000年,在莫斯科舉辦的國際器樂作曲比賽中獲第一名。1977年被授予俄羅斯“功勛演員”稱號。1995年被授予俄羅斯“人民演員”稱號。1983年被評為教授。我經常在世界各國舉辦音樂會,至今,已在包括中國在內的40余個國家舉行過個人獨奏音樂會。 |
| 李燕生: 您能從一名教師的角度談談希什金的成長過程嗎? |
謝苗諾夫: 尤里-希什金是一位在音樂方面自我表現力非常強的學生,他能夠把那鮮明的富有主動性的性格和極具天賦的高超的演奏技藝迅速的展現給廣大的聽眾。至今,在我的腦海中,仍然清晰的記得他的每一步的成長過程。鑒于他個人的才能,以及我的教學思想,我從音樂家和巴揚演奏家的目標出發,來對他進行全方位培養。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刻苦訓練,他終于在各種具有權威性的國際比賽中嶄露頭角,連奪桂冠。從此,他的演奏事業蒸蒸日上,已被列入到當今世界級演奏技藝精湛的巴揚手風琴大師的行列之中。他還出版了自己改編的和部分由我改編的抒情音樂的個人演奏專輯。 |
| 李燕生: 您的學生們不斷的在國際比賽中獲獎,您是如何給他們安排準備過程的? |
謝苗諾夫: 準備各種國際比賽,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它需要從幾個方面進行精心的準備。首先,當然是我們最為基礎的日常教學工作,第一,要掌握完善的巴揚自由低音演奏技術;第二,要讓學生廣泛的了解各種器樂所演奏的各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音樂,比如:巴洛克時期的,古典主義時期的,浪漫主義時期的,及現代派的音樂等。這樣以來,使的學生們在演奏巴揚時,能夠更準確更清晰的把握住音樂的風格和方向。第三,要讓學生掌握對音色的敏銳的辨別能力,然后才能夠對音色進行加工處理;第四,要讓學生們學會自己消化我所教授的內容,讓他們學會怎樣去處理作品,包括對音色的細致處理,一定要在他們的頭腦中培養并樹立這種意識,這樣以來,他們才能夠正確的運用風箱和手指演奏表現每一個音符。 其次,我只派已經充分掌握并學會我的巴揚教學訓練方法的學生去參加比賽。我們擁有一個龐大的曲目庫,在這里面擁有各種題材,風格迥異的作品,它們既適合于不同的學生又適合于各種比賽。對于每一個參加重大國際比賽的學生來說,他應該同時掌握幾套演奏曲目,那么,在針對某一個比賽時,我們就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了。 再者,我經常鍛煉學生們的舞臺適應能力,為他們舉辦各種音樂會,甚至連我們上專業課的時候,都要召集我的所有的學生到齊,讓他們面對面的互相演奏以此來訓練他們的心理素質。 |
| 李燕生: 在您的教學中重奏練習是必須的嗎?它占多大的比例?您有特別好的重奏曲目介紹給我們嗎? |
謝苗諾夫: 在我的教學中,重奏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各位同行們都知道,獨奏和重奏是截然不同的,重奏更多的是要求雙方之間的相互配合,相互照顧。而這種重要性就在于,學生在彈重奏的時候,不僅要注意聽自己所演奏的聲部,而且,還要聽合作伙伴彈奏的聲部,彼此互相的配合,從而使得各聲部之間達到協調與平衡。這種聲部間的意識培養與訓練,對于他們在獨奏的時候,在對于音樂整體的把握也大有益處。因此,重奏課程的設置,從小學到大學,滲透在我們的整個教學體系中,可以這樣說,重奏專業是與巴揚獨奏專業同等重要的。
我們對于重奏曲目的選擇方向是這樣的:1民歌;2經改編的古典音樂和傳統音樂,比如:管風琴作品,鋼琴作品,樂隊作品等。3專門為巴揚創作的重奏曲目。 重奏的形式不僅包括二重奏,還有三重奏,四重奏,巴揚樂隊;混合重奏形式是巴揚和其他的民族樂器配合,如,多姆拉,巴拉拉依卡等;巴揚還可以和古典樂器鋼琴等配合。 |
| 李燕生:您給中專和大學的學生布置哪些必須要演奏的曲目,可以告訴我們嗎? |
謝苗諾夫: (笑了笑,沒有回答) |
| 李燕生: 我們對您的創作生涯十分感興趣,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創作和改編樂曲的?能否給我們一個您的重要的創作作品和改編作品的目錄? |
謝苗諾夫: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對創作樂曲十分感興趣了。在十至十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創作和改編了一些作品。后來,當我考入羅斯托夫師范音樂學院后,跟隨庫薩闊夫教授學習了三年的作曲專業。從而給我的創作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的重要創作作品: 2首為巴揚而創作的奏鳴曲; 2首頓河狂想曲; 2首兒童組曲; 2首隨想曲; 保加利亞組曲; 《卡琳娜—卡娜斯卡婭》幻想曲; 回憶《勃拉姆斯》狂想曲; 4首狂想曲:1.烏克蘭狂想曲 2.白俄羅斯狂想曲 3.愛沙尼亞狂想曲 4.立陶宛狂想曲; 夢想成真幻想曲; 北方圖畫組曲; 我的重要的改編作品: 1、巴赫恰空; 2、帕格尼尼—李斯特〈哈巴涅拉〉; 3、四首文藝復興時期的小品; 4、穆謝里的詠嘆調與賦格; 5、弗朗克田園曲; 6、莫什科夫斯基焰火,西班牙幻想曲; 7、門德爾松紡織歌; 8、普羅科菲耶夫。 |
| 李燕生:談到創作,就不能不提到和您長期合作的作曲家庫薩闊夫,請您向我們介紹一些他的情況? |
謝苗諾夫: 我與庫薩闊夫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是我在羅斯托夫音樂學院工作以后,才真正的建立起來。一開始我不斷的將我創作的作品拿去征求他的意見。后來,我改編了他為我創作的奏鳴曲。之后,他相繼創作了《冬季素描》,《第二奏鳴曲》,《第四奏鳴曲》,〈賦格與布爾列斯卡〉等作品。我對這些作品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議,并且,協助他進行了校對和整理。庫薩闊夫先生隨后將這些作品提贈給了我。這些作品由我首次進行了錄音,并且出版發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第一奏鳴曲和組曲,1979年,就由我灌制了唱片,向世界發行。 |
| 李燕生: 中國的許多的演奏家特別想了解您的幾部作品的創作背景,請您介紹一下《卡琳娜》,《保加利亞組曲》,《頓河狂想曲》,《第一奏鳴曲》? |
謝苗諾夫: 《保加利亞組曲》的創作背景是1974年,當時,羅斯托夫電視臺的一個節目邀請我去做嘉賓,節目的名字就叫做《我們的朋友—保加利亞》。其實,早在1968年,當我參加了保加利亞舉辦的國際巴揚手風琴比賽時,就被當地的風土人情和那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調旋律及其節奏所深深的吸引,并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我參加完這個電視節目之后,立刻就萌發了創作的想法,《保加利亞組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卡琳娜—卡娜斯卡婭》是在1976年創作的。當時,我觀看了悲劇影片《紅色莢迷果》,被影片的情節和內容所沉沉感動,由此萌發了創作的靈感。這部影片敘述了俄羅斯著名的演員,導演兼作家——瓦西里-舒克申輝煌而短暫的一生。影片的主題運用了弗林蓋里創作的民歌《紅色莢迷果》的旋律,因而,影片的名字也叫《紅色莢迷果》。 《頓河狂想曲》(三部),也叫做〈靜靜頓河的三個故事〉,創作于1977年。有了創作的想法是在我和小說〈靜靜的頓河〉的作者肖羅霍夫先生相遇后萌發的。為了達到作品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我特意的深入到民族重奏組“頓河邊的哥薩克人”的生活中,進行藝術采風,搜集創作素材,經過加工整理后,〈頓河狂想曲〉就這樣誕生了。 《第一奏鳴曲》創作于1984年,這部作品也叫做《演員的懺悔》,創作思想主要基于個人與社會的沖突。人生就如一場戲,每個人在這場戲里扮演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角色,從而產生與社會,與形形色色的人之間各種矛盾。 |
| 李燕生: 您是一位作曲家和演奏家,您要求學生也要創作嗎? |
謝苗諾夫: 我非常希望學生們學一些創作方面的知識,學生們如果能夠搞一些創作,對他們的發展肯定是有好處的,當然,這要看學生們自己是否有這個愿望,我并不做硬性規定。但是,改編不同類型的作品為巴揚演奏使用,是必須要學會的。這在我們學校的課程中是有規定的。 |
| 李燕生: 您最近還在搞創作嗎?我們盼望您的新作早日誕生! |
謝苗諾夫: 是啊,我有一段時間沒有搞創作了。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我在積極的完成我幾部作品:《隨想曲第二號》,《夢想成真》,《北方圖畫》。目前基本已經完成。另外,我還創作了一些巴揚與樂隊合作演出的作品。 |
| 李燕生: 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歡迎您再次到中國訪問。 |
謝苗諾夫: 我一定會去的。 李燕生: 這次和希什金一起來? 謝苗諾夫: 不,他已經是過去了,這次要帶米加尼科,他的水平可以用你們中國的一個字來形容:“棒“。(我們在歡笑中結束了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