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秀麗的什剎海河畔,有一所具有百年歷史的胡同小學——西城區鴉兒胡同小學。該校始建于1900年,前身是一所基督教會學校,后成為解放后第二批接管的市立小學。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學校將科技列為發展特色,不斷開展“小論文、小發明、小制作”等系列活動。隨后逐步豐富、充實教育內涵,形成了“科技環保”教育特色,并把“尊重”確立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
尊重每名學生和教師的成長
學校核心價值觀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可以影響每一個生命體一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學校教育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指標。鴉兒胡同小學校長程玉潔介紹,經過全體教職員工的深入討論,把“尊重”確立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將“尊重”的理念根植于孩子們的意識中,形成健康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做事方式,使他們將來發展成為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公民。
據介紹,“尊重”的內涵是懂得與理解、包容與賞識。核心內容為“四尊重”——尊重規律、尊重所有人、尊重文化、尊重環境與資源。程玉潔校長表示,學校應該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和兒童成長規律,讓每一個人都能身心健康地成長和發展。并且尊重現代人和未來人,尊重所有人,讓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有尊嚴地學習和生活。同時,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讓每一個人都有根、有豐盈的精神世界。還要做到尊重環境的多樣性和資源的有限性,讓每一個人都懂得人類生存必須依賴環境資源。“我們期望通過尊重文化的構建,使學生在充分感受尊重的過程中學會尊重,將一顆尊重的種子深深地根植在孩子們的心中,為他們一生的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學校提出“愛每個孩子,對每一個學生負責”的師德口號。同時,將師德中的尊重理念細化為:關注每個生命體的生長狀態;關注每個學生成長的需求,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優點;包容每個孩子出現的錯誤,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促進每個孩子的成功體驗。
程玉潔校長認為,打造優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尊重教師的個體價值和差異,建構層級培養,促進自主成長。鴉兒胡同小學在尊重教師的成長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教師的成長劃分為四個階段。
據介紹,前三年為調整磨合期,由學科帶頭人對新教師的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開展“傳、幫、帶”的培養工作,初步了解課程標準內容,基本熟悉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能基本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四至六年為適應發展期,通過校內師徒雙向互促、校外推薦參加區教研組活動、聘請專家定期指導等方式,在師德修養、教育理論、教學實踐、教育科研、學生管理等方面進行磨煉與提升。七至十年為成熟提高期,教師能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熟練掌握學科課程標準,熟悉小學階段教學的全過程要求,并恰當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教師任職十年以后,進入反思創新期,在不斷提煉教育教學成果的基礎上,促進其早日成為專家型教師。
鴉兒胡同小學緊緊圍繞“尊重”這一核心價值觀,逐漸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同時深化素質教育,堅持德育先行,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以“尊重教育”構建課程體系
校本課程是特色學校建設的重要載體與工具,是學校持續發展的支撐。鴉兒胡同小學圍繞學校的“尊重”理念設計課程,利用地域資源豐富課程,突出課程本質,突出學科特點,突出學校特色,整體構建以“尊重教育”為主線的可持續發展的特色課程體系。
程玉潔校長介紹,學校采取“從點入手,逐步擴展”的方法,首先以“品位文化”為切入主線,將尊重文化分為三個方面——尊重北京文化、尊重中國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然后又進一步制定了由“胡同文化、名勝古跡、民俗文化”三部分內容構成的校本課程。
“胡同文化是北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鴉兒胡同小學是僅存的幾所用胡同命名的學校了。”程玉潔校長說,為了保護和弘揚胡同文化,學校通過以胡同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研究胡同文化的興趣,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關注北京的文化遺產,培養學生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鴉兒胡同小學與社區一起開展了“童眼看胡同”傳統文化活動以及“傳統文化尋寶——身邊的胡同”主題活動,讓學生從“走進胡同”入手,挖掘身邊的北京傳統文化。一、二年級開展了“拍拍、畫畫身邊的胡同”創作記錄;三、四年級開展“我身邊的胡同”主題手抄報活動;五、六年級學生走訪身邊的特色胡同、故居、遺址等,完成一份調查記錄。同時,品德與社會學科開設《學校周邊的胡同》課程、綜合實踐課開設《胡同里的游戲》課程,不僅使學生鍛煉實踐能力,還使學生對于學校周邊的古跡、歷史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繼承傳統文化的意識。
除了胡同文化,學校還以周邊名勝古跡為線索開展系列活動,鍛煉學生搜集處理信息、整理資料、梳理知識結構、合作探究及與人溝通的能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培養獨立的持續探究的興趣,獲得參與研究、社會實踐與服務學習的體驗,在活動中學會分享、尊重、合作,培養學生愛護古跡,關注古跡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學校組織學生義務做宋慶齡故居時代小先生講解員,帶領學生多次走進宋慶齡故居,參觀學習宋慶齡為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了解宋慶齡的偉大事跡。程玉潔校長介紹說,《在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第二個主題是《放飛和平鴿》,其中第三個話題就是“我們愛和平”。“如何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體會和平的可貴”是難點,教師就從偉人宋慶齡這個人物切入教學,因為有前面的活動學習積累,再加之老師將授課地點選擇在宋慶齡故居,學生身臨其境,很好地突破了教學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鴉兒胡同小學經過兩年研究,改變了教師對課程資源研究的忽視態度,走出對課程資源的僵化思維觀念定式。程玉潔校長表示,特色課程建設進一步鮮明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為學校打開了對外交流的一扇窗。去年,鴉兒胡同小學接待了美國文化交流團來校訪問,無論是學校的辦學特色交流,還是學校文化小使者優美的古箏彈奏、“友誼地久天長”的書畫,都贏得了外國友人的贊譽。交流活動拓展我們的視野,也推動了學校特色校本課程建設的深入開展。
利用周邊資源實踐“科技環保”
鴉兒胡同小學周邊與風景美麗的什剎海相鄰,有許多名勝古跡,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的教育資源,為學校開展科技環保教育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鴉兒胡同小學將科技環保特色滲透進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認識到科技環保的重要性,學會科技環保的方法和技巧。程玉潔校長舉例說,語文教師結合學科組織“尋找科技起源”、數學教師組織的“數學探秘”、“智慧王宮”、 品德與社會教師組織的“廢舊物品回收利用”、信息技術教師組織的“收集網上環保節能資料”、“開設網上論壇”等活動,集科技與學科知識于一體,調動學生參與研究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科技環保的能力。
此外,學校還設計并開展一系列科技環保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去體驗、參與和感受。
將教室建設成為“綠氧吧”,學生們利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來減輕污染、宣傳各種污染的危害,自主的改善環境。程玉潔校長介紹,學生參加了種植活動,并成功地種植了數十盆吊蘭等綠色植物。通過這次種植活動,凈化、綠化、美化了教室,使大家能呼吸到新鮮的空氣。鴉兒胡同小學還在校園里設置“立體種植墻”,將廢舊飲料瓶掛在鐵絲墻上,裝滿泥土,上端開口栽種植物,學生們從中學到了種植吊蘭等綠色植物的技巧、體驗了勞動的快樂,也把環保的理念深深地植根于學生幼小的心靈。
同時,學校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充分利用周邊的教育資源,抓住一切教育契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程玉潔校長介紹,2005年北京的四場大雨,四環內大約共流失雨水150萬立方米。“怎樣才能留住雨水,發揮它更大的作用?”這個問題,立刻引發了學生的極大興趣,最后師生一致認為在北京修建“自滲井”,是留住雨水、雪水最好的提議,也是用來補充地下水的一種最好的辦法。沒過幾天,學生們就利用廢舊物品制作出形象逼真的模型。為了擴大影響,師生組織召開了“為北京建地下水庫獻計獻策”的聯合主題中隊會。學生們的成果“雪雨水自滲井”,獲得全國中小學勞技創新大賽的金獎。
同時,學校以什剎海周邊的環境為實踐基地,幾年前,學生還在為保護什剎海的水質奔走。“根與芽”綠色組織創始人珍古道爾博士曾到學校進行講學,并與學生一起測量后海水質,結果什剎海的水質明顯好轉,適合魚兒生存,學生們感到很欣慰。
科技環保教育是鴉兒胡同小學辦學的一大特色,在實踐中學校總結出一些以活動為載體,凸顯科技環保特色的有效活動方法:通過系列環保科技實踐活動,走進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從學生的身邊小事做起,培養了學生環保意識,養成了珍惜資源、降低能耗、節約資源、健康生活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