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語言無處不在,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語文作業亦是聯通課堂內外的橋梁。語文教師除了關注教材,還應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要嘗試引領學生去根據課文內容收集資料,進而推廣到課外閱讀中去,使學生自覺養成從閱讀中獲取信息的習慣。
在課外,我強調投入情感的閱讀,要求學生選擇喜愛的作品,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或吟詠朗誦,或摘抄評論……進行閱讀心得交流、優秀作品推薦、讀書競賽等讀書活動。
在課內,我指導學習《蘇州園林》一文之后,引導學生去查找與之相關的信息。課后,他們通過多種途徑的補充閱讀,了解到中國有許多世界文化遺產。這樣的語文作業使學生提高了信息意識,拓展了視野。
語文作業應是便利學科滲透的橋梁。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我讓學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歡的歌曲,賞析歌詞,欣賞旋律;讓學生去認識、采集各種樹葉,自己設計制作一幅樹葉畫,并敘述圖意或講講畫里的故事。把閱讀同各種興趣愛好結合起來,把寫觀察日記同航模、飼養、天文、地理、勞動等結合起來。
在教授《三峽》這篇寫景散文時,我在范讀課文的時候,配上了旋律跌宕起伏的古典音樂《高山流水》。伴隨著時而急促、時而舒緩的音樂旋律,我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接下來讓學生談談聽后對三峽景物的看法。學生發言積極,而且能談到點子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作業應是通達高效課堂的橋梁。學生智力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語文教師要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在作業設計和布置上改變“一刀切”的做法,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難度系數呈階梯狀的作業,既滿足優等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顧中下水平學生的接受能力,并給學生留有自主選擇的空間,從而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我每次將作業任務分解為“基本作業、選擇性作業、超額作業”三類,供學生自主選擇。允許優等生不做基本作業,鼓勵中下水平的學生試做選擇性作業與超額作業。比如講授白居易的詩《錢塘湖春行》后,基本作業是:從文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景象?選擇性作業是:列舉描寫春天和西湖的古詩詞名句;超額作業是:比較杜甫《麗春》與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兩首詩在描繪春景上的寫作特色。
由于每個學生受其智力水平、思維能力、學習習慣的限制,所表現出來的學習能力不盡相同,因此,我在設計作業時會盡量照顧各個層面的學生,力求發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體會到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