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教育明珠
鄉城縣青德鄉寄宿制小學漂亮教學樓
憶往昔殘影留校園;看今朝舊貌換新顏。
驅車高原,漫步甘孜,我們都會驚奇地發現,只要有國旗在黑土綠野舞動最美的紅,那里就有一座現代化學校,一處處城鎮鄉村,一座座嶄新校園,綠色的甘孜打底,校園是它最美的風景。
這是巨變的十年,甘孜辦學條件大力改善;這是智慧的十年,甘孜教育結構布局優化;這是大愛的十年,寄宿制辦學路深得民心。十年,一個世紀的標點;十年,一個輝煌的禮贊。
晴空一鶴排云上,那是甘孜學子成才的詩行;手持彩練當空舞,那是山區孩子騰飛的剪影。
甘孜縣幼兒園建設現代化幼兒園
坐落在“雪域明珠”之城甘孜,創建于1958年,2002年9月喜遷新園,全園占地面積3893平方米,建筑面積1628.18平方米,
現有學前、大、中、小班四個年齡段,有11個教學班,全園有幼兒448人,教職工21人,其中高級教師7人,一級教師13人,高級工1人。
建園以來,教師們勇于奉獻,敢闖敢拼的奮斗精神,回顧多年來的教育教學歷程,在縣委、政府及主管教育局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兒園工作規程》,不斷加強基礎建設,深化保教改革,強化內部管理,辦園質量穩步提高,先后榮獲“州級文明單位”,州級、省級
家長示范學校,甘孜縣巾幗文明示范崗,甘孜縣“三八”紅旗集體,甘孜縣模范職工之家,國家、省、州、“教玩具”競賽一、二、三等獎,全州幼兒教師“環境創設”競賽榮獲一、二、三等獎,5次被縣委政府教育局評為“常規管理”、“教育工作”先進單位、被縣政府評為“消防工作先進集體”,被教育局評為“平安學校”等。甘孜縣幼兒園全體教職工圍繞“一切為了孩子”宗旨,進一步深化幼教改革,強化要領,朝著“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優質服務、勇于創新”的現代化幼兒園建設目標而不斷努力。
家長半日開放活動和親子活動一直是甘孜縣幼兒園的特色活動,每期各班都要開展不同類型的活動,瞧,在半日活動中媽媽在和小孩比賽識安全標志,在“五·一”勞動節時父母和孩子在包餃子,共同體驗勞動的樂趣。這些活動讓家長知道了孩子在園學了些什么?掌握了什么技能,了解了甘孜縣幼兒園的辦學特色,更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
理塘縣牧區示范小學創新學校辦學模式強化牧區辦學特色
理塘縣牧區雙語寄宿制示范小學是結合我縣牧區教育實際,總結多年辦學經驗,探索出的一條發展牧區教育的新路子。建校九年多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逐步邁向正軌,辦學實力不斷增強,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從建校初的630名,其中寄宿制學生384名,發展到全校有學生1606名,其中寄宿制學生920人。全校現有教師83名,平均年齡34歲,其中:小教副高教師1人,小教高級教師26人,一級教師48人;黨員有25人,團員有8人;本科生10人,專科生73人。在發展中,示范小學不負眾望,學校
辦學實力不斷增強,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管理運行規范,辦學效益顯著,先后獲得了“家長示范學校”、“巾幗建功先進集體”、“優秀人才開發示范單位”、“縣級文明單位”、“學校常規管理先進學校”、“州級文明單位”、“州級綠色學校”、“省級綠色學校”、“州級最佳文明單位”和“省級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獎牌與榮譽見證著示范小學向著創建“藏族群眾聚居區最好的寄宿制學校”的目標腳踏實地,與時俱進的閃光足跡。
結合實際,凸顯學校辦學特色;多種形式的教學教研活動,強力推進課
堂教學改革和校本教研;學校常規管理(一)建立了規范、民主的職能機制(二)建立了獎勵、競爭的管理運行機制(三)對住校生實行半封閉式的軍事化管理,嚴格制定執行了學生的作息時間,從而保障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四)實行家長開放日,讓家長參與監督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從而密切了家長、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理塘縣牧區雙語寄宿制示范小學就像一面獵獵招展的旗幟,樹立在雪域高原,播撒文明的種子,引領著理塘民族教育的發展方向。
石渠縣寄宿制示范中學爭創一流寄宿制標準化管理示范學校
石渠縣寄宿制示范中學位于金沙江畔的“石渠小江南”洛須鎮。學校地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與西藏自治區江達縣隔金沙江相望、北靠青海省玉樹縣。這里氣候適宜,屬半農半牧區,青稞是該鎮的主要農作物,素有“青稞之鄉”的美譽。作為百年老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浸潤了這方神奇的土地,不僅有遠近聞名的“隆唐·志瑪拉宮”,還是世界最長史詩之一《格薩爾王傳》中傳奇人物鄧瑪大將的故里。
學校占地面積80余畝,校園建筑氣勢恢宏,育人氛圍濃厚,校園每一個角落都滲透著濃濃的青稞文化及民族精神,為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學校由原來的50余名學生發展到現在的近300人,實現了“立足洛須,服務四鄉;立足洛須,跨度石渠;走出石渠,放眼全州”三步走的第一步,為力爭做石渠教育發展的龍頭學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有完善的教學保障體系,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朝氣、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現有專職教師32人,其中副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11人,
本科學歷教師13人,專科學歷教師19人。學校已形成以漢語文、藏語文和英語教學為主,以計算機教學為輔的學科特色。圖書室、實驗室、多媒體室等現代化設施,為學生提供了優雅寧靜的學習環境和動腦動手能力的優越平臺。
學校堅持“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創一流寄宿制標準化管理示范學校”的辦學宗旨,以“讓學生成才,讓教師成功,讓學校發展”為目標,一直以來不斷地在教育教學上屢創佳績。迄今為止,為民族地區的發展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他們有的成為了研究生,有的成長為州、縣級干部。還有一名教師被人事部、教育部評為“模范教師”;多名教師分別獲得省州級論文一等獎、二等獎。
由于受地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石渠縣寄宿制示范中學校努力探索符合農牧區實際的辦學路子。經過長期實踐,石渠縣寄宿制示范中學最終探索出一條具有洛須特色的寄宿制辦學道路,受到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歡迎。為此石渠縣寄宿制示范中學正不斷加強和改進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制度、方法,同時
還積極借鑒其他寄宿制學校的管理經驗和做法,將學生的成人教育與成才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接受現代科學知識的同時,更讓學生學做真人,把良好行為習慣教育融入教學常規,努力構建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最近幾年來學校非常重視畢業生的走向問題,不僅向高一級的學府
輸送了優秀的畢業生,還為就讀“9+3”免費中職學校的學生開辦補習班,深受家長和社會的好評。
學校科學民主的管理模式、新穎的辦學理念使這所學校先后榮獲“甘孜州寄宿制管理示范學校”、“甘孜州綠色學校”、石渠縣先進學校”、“石渠縣平安創建活動達標單位”等榮譽稱號,學校各項工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
康定縣三中積極實施校園網工程
康定縣三中成立于一九八零年。坐落在甘孜州文化中心姑咱鎮,學校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服務于康定縣折東八鄉一鎮,以及姑咱地區省州屬單位,人口近五萬人。是一所以寄宿制為主的農村初級中學。學校現有教職工92人,現有教學班24個,學生人數1248人,其中寄宿制學生904人。
2009年9月,該校啟動了現代教育信息化技術工程,全面推進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利用州教育局給該校配備的價值高達140多萬元的36臺
電腦、25臺電子白板及視頻監控系統,高標準地設計學校網絡布局,利用縣教育局資金和學校自籌資金,加大信息化的配套硬件投入。學校現共有計算機100臺,2間多媒體教室,1間語音室,1間電子鋼琴室,5間理化生實驗室,班班通電子白板。目前,正積極實施校園網工程的建設。這些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的不斷完善,為我校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為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良好基礎。
四川民族學院甘孜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四川民族學院是四川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9年3月由原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而成。
學院位于情歌的故鄉四川康定,年平均氣溫18℃,海拔1400米。校園面積619畝,校舍面積20余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7億元,其中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165萬元,藏書68.8萬冊。學院的教師隊伍龐大,擁有教授14人,副教授108人,博士、碩士155人,外籍教師2人。學校的民族性、師范性、地方性特色鮮明。招生范圍已覆蓋青藏、甘肅、云南等13個省區。學院出臺措施全力推進
“教育質量工程”,不斷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學校將“重道精業、愛我中華、建設康巴”融入教育教學,著力提升學生素質,培養的多數畢業生投身于藏族群眾聚居區工作中,多數已成為業務骨干。
學院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穩步發展的理念,以服務民族地區為己任、以教育教學工作為抓手,全面推進學校各項事業健康快速發展,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辦學規模有所擴大、辦學質量不斷提高,已初步成為“甘孜藏族群眾聚居區的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圖書資料中心、現代信息技術中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鄉城縣青德鄉寄宿制小學硬件設施完善辦學條件優越
鄉城縣堅持把推進寄宿制規模優質辦學,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做到了“四個結合、五化發展、六項配套”。“四個結合”就是注重與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農牧民減負增收和完善公共服務相結合,把寄宿制規模優質辦學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統籌謀劃,和諧發展。“五化發展”就是集中辦學規模化、校園建設標準化、學校管理規范化、教師隊伍優質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整合教育資源,注重均衡發展。“六項配套”就是學生服務中心和家長接待中心建設、附屬幼兒園建設、校園文化(綠化)建設、警校醫校共育共建、教研及師訓功能建設、農牧民文化培訓基地建設六個方面的配套,高標準建設青德、尼斯兩個片區寄宿制學校。積極探索和實踐寄宿制精細化管理模式,突出現代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建設,加快引進和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大力整合鄉級派出所、衛生機構力量,使學校后勤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育人環境進一步優化。
青德寄宿制小學是鄉城縣按照“集中辦學、優質辦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和“縣辦中學、片區辦小學高段、鄉辦小學低段和兼顧學前教育”的總體思路,精心打造的一所片區標準化寄宿制學校并辦有附屬幼兒園。
青德小學始建于1958年,距縣城13公里,位于風景迷人、人口集中的青德鄉仲德村。學校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教育氛圍濃厚,是十分的理想辦學之地。
長期以來,城鄉差異是教育不公的主要表現,為了讓農村的孩子們也能享受到與城市同等的、優質的教育,2010年,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鄉城縣將小學進行了改擴建,精心打造集中辦學的品牌,努力創建藏族群眾聚居區一流的標準化寄宿制小學。學校占地面積60畝,建筑面積1130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超過18平方米,現設有1-6年級13個小學高段教學班,有小、中、大和學前四個幼教班。
如今的鄉城縣青德片區寄宿制小學,硬件設施完善,辦學條件優越,校園文化濃厚,鄉城縣青德鄉寄宿制小學招收有青德1—6年級學生外還招有黑達片區然烏、洞松、三個鄉的46年級的高段學生,實現了片區小學高段的集中辦學和寄宿制辦學,掀開了全縣集中辦學、優質辦學的教育新篇章。同時這里是農民掃盲培訓中心,鄉城縣青德鄉寄宿制小學的建設都是8度設防,為群眾和學生提供應急避險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