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陽光般燦爛的笑容,使用陽光式的工作方式,懷著陽光一樣的生活態度,這就是北京市東城區北池子小學的“陽光”校長——陳玉霞。這個年輕的女校長用“陽光”情懷解決了學校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
把窗戶打開,讓陽光照進來
有一則小故事,說的是兩個小男孩,由于臥室的窗戶整天都封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了。于是,兄弟兩人拿著掃帚和畚箕,到陽臺上去掃陽光。等他們把畚箕搬到房間里的時候,里面的陽光卻沒有了。媽媽笑著說:“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啊!”對北池子小學而言,陳玉霞就是那個打開窗戶的人。
挖掘精髓 注重品位 彰顯特色
北池子小學坐落在北池子大街,比鄰天安門,為故宮外八廟之一。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教育中,如何找到一個契合點,讓陽光照進來一直是陳玉霞校長思考的主題。陳校長帶領北池子小學教職工從浩瀚的民族文化中選擇了“內外兼修”的書法教育,作為學校特色發展的“生命線”。陳校長積極倡導寫方方正正漢字,做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書法教育理念,將書法藝術特色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相結合,以“新課程環境下的書法藝術”為課題進行校本課程的研究。
為辦好書法特色學校,陳玉霞校長與市書法學校、市書法家協會共建書法教育基地,全體教師參加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開設的“書法素質培訓班”學習,從書法美學、篆刻知識與創作、題花欣賞與創作、書法流派簡介、古代碑帖經典賞析、書畫鑒定知識等全方位感受書法藝術的國學魅力。同時,學校借“藍天工程”啟動之機,走出校園小天地,走進社會大課堂,探訪名勝古跡,感受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使學生在沒有圍墻的校園中學習、體驗、成長。
“把窗戶打開,讓陽光照進來!比缃瘢背刈有W已成為東城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成員校,被區教委和區文化委員會命名為“市青少年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教育基地成員單位”,成為《小學規范漢字書寫》新編教材的實驗學校。陳玉霞校長引領老師上好寫字指導課,堅持知識技能、情感等全面和諧發展,進而構建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寫為主線”的寫字課教學模式。其基本框架為導入新課——示范模仿——邊講邊練——品評鞏固。形成了寫字“六步”:析字形結構、記筆畫位置、悟運筆技巧、寫端正美觀、評好壞優劣、改偏差敗筆。
幾年下來,陳玉霞校長的書法教育“陽光”照進來的不僅僅是寫方方正正漢字,更是讓學生在學習書法中學會寫字、學會學習、學會表達、學會生活和學會做人。每年的藝術節,北池子小學都有不少學生在書法方面獲獎。2007年首屆全國書法大賽,學生作品100%獲獎;第十四屆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比賽,17人參賽,100%獲獎。今年東城區13屆學生藝術節,在書法項目中,14人獲獎,其中一等獎占86%;在繪畫、工藝美術、篆刻項目中,23人獲獎,一等獎占43.5%。
誦讀經典 傳承文明 生命奠基
“凸顯書法特色,打造書香校園”是陳玉霞校長打開窗戶迎陽光的第一步。學校大力提倡并組織學生誦讀經典美文,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而且陶冶了學生的人格,在師生思想深處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如今,北池子小學已開設了“走進凝和廟,走近民族傳統文化”校本課程,以中國傳統四絕“詩書畫印”為主線,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通過學、讀、唱、演、創作經典美文,發掘古詩文背后的文化,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寫“書”,“香”溢童心。陳校長根據“書”這一校本課程特點,結合學生年齡、身體特點和認知規律,分年段設計并實施了相應校本課程:低年級段——以書法概要、硬筆字書法賞析、臨摹硬筆書法字帖為主要開發課程;中年級段——改寫軟筆書法,講解軟筆書法的書法概要,賞析毛筆字帖;高年級——認識漢字的演化規律,了解“文房四寶”的發展,進一步賞析書法作品,推進對書法的鑒賞能力,為自己對書法特色發展蘊伏契機。
刻“印”,“香”得益彰。陳校長根據“印”這一課程的內容及其理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別設計了“感受篆刻——低年級;認識篆刻——中年級;實踐篆刻——高年級”的教學目標。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學習同一領域的知識,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詩書畫印的結合所體現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氣節,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
窗戶打開了,陽光進來了,百年的凝和廟校園又煥發了勃勃生機。
讓心扉敞開,將陽光留下來
許多老教師都清楚地記得,過去的學校就像一潭死水,沒有波瀾,但也沒有活力,學校的一切都按照慣性緩慢地向前行走。老師們都說工作太累了,但陳玉霞認識到工作累是一個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心累,是心理失衡,是找不到自己心理坐標的“碌碌無為”的疲憊。
面對這種情況,陳玉霞校長引導教師做好“三個定位”,給自己的身心松綁,以“輕裝前進”:一是透過那些虛幻的光環,對“教育工作”誠實定位,教育是一種事業,但首先是一種職業,事業要求教師要“奉獻”,而職業則要求我們的教師“敬業”。二是掙脫那些頭頂的“緊箍咒”,對“教師個體”坦然定位,教育的過程是提升師生生命成長的過程。三是遠離“職業倦怠”的心理怪圈,對“工作方式”合理定位,引導教師學會在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享受教育的過程,享受教育的成果”,以陽光般健康的心態去創設充滿活力的教學環境,體味教育的無窮樂趣。
她提出“享受教育”的口號,“我工作,我美麗,我健康,我快樂”“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成為了她和老師的共同目標。她定期給老師們推薦《把平凡的事做的不平凡》《細節決定成敗》《責任勝于能力》《學會減壓、快樂工作》等優秀圖書;在師生中倡導“與書為伴”的思想,激勵師生讀書,豐富教育生活,享受學習的快樂,享受生活的快樂。她為教師的辦公室配備了空調,懸掛本校教師的書法作品,為每位教師配備了電腦,極大地改善了教師的辦公環境,讓教師從生理和心理上都體驗到工作的快樂。她通過校園網積極創建辦公平臺,開通教師博客,為教師們提高工作效率,發揮個人才能提供了空間。通過內部郵件和個人博客,教師們健康地抒發自己的觀點、感受,不僅有效地緩解了工作心理壓力,而且還促進了教師們的專業化成長。
接下來,陳玉霞又適時地啟動了教師培養工程,讓教師根據學校實際和自我發展遠景,科學設計自己的發展規劃,成為自我發展的主人。學校則努力為教師搭建學習平臺、展示平臺、成長平臺。她要求自身首先轉變管理視角和思維方式,由“我讓你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改變為“你想做什么,你準備做到什么程度,需要學校做哪些支持,學校能支持你到什么程度,你自己需要做哪些努力”。教師自身發展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陳玉霞校長正在努力實施自己的想法,構建以“尊重為本,享受教育”為核心的理念文化,以“陽光工程”為主體的制度文化,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適負高效”為特征的課程文化,以“學園、樂園、家園”為要點的校園環境文化,以及以“積極生活、快樂成長”為特色的師生精神文化。
師生們的心門敞開了,陽光以文化的形式種下來,并很快地生根發芽了。
將理念優化,使陽光釋放出來
在學校管理中,僅僅靠學校文化的創建還是遠遠不夠的。陳玉霞校長給學校的定位是既要做識別千里馬的伯樂,更重要的是給千里馬提供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賽馬場,使真正的千里馬都可以在這片場地上一展風采,脫穎而出。
陳玉霞校長反思自身多年的校長工作,將學校的辦學理念進行優化,創新性地提出了其新學生觀!拔业膶W生觀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體觀。我堅定地認為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二是潛能觀。我認為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開發潛能既是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潛能開發的全面性與差異性相結合,在潛能開發上應該做到智商與情商相結合。三是成功觀。我認為成功不同于成績優秀,知識教育僅僅是辦學目標的一部分,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讓人健康、陽光、幸福的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因為教育是人的生命質量不斷提升的全過程。”
將理念優化,讓陽光釋放出來。基于新學生觀的優化,陳校長又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管理觀,即教育管理就是一種服務意識:第一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教育服務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學生、教師與學校三者全方位發展。第二是全程關懷。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關懷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第三是全員成才。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健康、和諧、陽光、快樂的最好自己。
所以,在北池子小學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陳玉霞首先定位為自己是一名“學習者”。她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了解學校發展的動向,反思自己管理實踐,使自己與先進教育思想、與素質教育相適應。其次,陳校長定位自己做一名“促進者”。她總是想方設法幫助教師提高專業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再次,她定位自己做一名“研究者”。她注重研究課堂教學,為教師做正確的“導向”,同時深入研究課題、深入課堂教學進行診斷,提出修正建議。最后,陳校長定位自己做一名“合作者”。與師生合作優化教育資源,吸納社區教育資源,合理利用家庭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搭建平臺,促進學生成長,促進教師成長,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正是這一系列教育理念的革新、優化,北池子小學每個教師都獲得了適度的壓力和相對自由的發展空間,每個教師都達到了一種個人能量的平衡而持久地釋放。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陳玉霞校長的“陽光”給北池子小學帶來了一片生機,在這片陽光的持續照耀下,北池子小學的師生將更加自信,北池子小學將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