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時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經常聽到的一種抱怨。然而,有一所縣里的高中,每天老師只上半天課,另外半天由學生自主學習。半天授課制下學校的高考升學率不降反升,今年二本以上的升學率提高了30個百分點。創造這個奇跡的學校就是山西省新絳中學。 “從以知識傳授為起點的教育走向以問題解決式為起點的教育,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這場革命力圖使教育從成人為學生設定的生活回到學生的真實生活,從作為認知結果的知識體系回到認知起點的問題解決。”在山西省新絳中學校長寧致義看來,山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卓玉的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新絳中學教學變革的精神。 老師“講”的價值只值1.5分 “班級授課制是在完成教師教的任務,而非完成學生學的任務。學生是學習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教師價值得到實現,而學生個性得到壓制,最終使學生厭學。”在“新課堂 新教育”高峰論壇上,寧致義一上來就批評傳統授課方式的弊端。 他的這番言辭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有著切身體驗。 寧致義曾經做過一個實驗。2002年,他帶兩個班的物理課:在A班的課堂上,他按照傳統方式講課;在B班,他告訴學生讀哪些書、做哪些實驗、做哪些作業,但一個字也不講,只指出他們作業中的問題。兩個月后的期中考試,A班的平均分只比B班高1.5分。“老師‘講’的價值只值1.5分。”寧致義當時就想。 另一個案例則讓寧致義見識了學生“學”的力量。學生李秀源因參加跳高比賽摔斷腿,兩個月不能到校上課。班主任讓范姍姍把課堂筆記帶給李秀源,并且給他講講所學內容。期末考試時,兩個學生都參加了,全年級1100名學生中,范姍姍考取頭名,李秀源則考了第13名。此后李秀源重返學校,范姍姍也停止了她的講課。但是,李秀源再沒考到13名以前,范姍姍也再沒拿過第一! 這兩個案例給了寧致義改革的勇氣。 上午展示課 下午自主課 不過,新絳中學的課堂變革部分是被逼出來的。創始于1902年的新絳中學,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當地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學校,2004年卻遭遇了辦學危機:周邊一批民辦學校興起,大手筆地拿錢“買”生源,導致新絳中學的生源質量明顯下降,部分教師也辭職到民辦學校去拿高薪! “生源相同的情況下,教學質量取決于模式;模式相同的情況下,教學質量取決于生源。” “困”則思變,寧致義自2005年起嘗試打造不一樣的課堂教學模式。2008年,隨著山西正式進入高中新課改,新絳中學開始在全校大規模推進教改,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問題解決式課堂。 “在新絳中學只有兩種課型,上午是展示課,下午是自主課。”據寧致義介紹,在下午的自主課上,學生們在學案的引領下,自主讀書、思考、查資料、同組交流,完成學案布置的任務,并撰寫任務報告。此外,要將不懂的地方填寫到“互動卡”上,老師回收“互動卡”并據此準備第二天的教學重點,針對問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每個學習小組有一位導師,其職責是組織學生看專業視頻、聽講座、深入工廠車間,并指導檢查學生的任務報告。 第二天上午上展示課,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到講臺上講解,提出問題,把自己的思路、觀點、方法以多種方式展示出來,老師在旁指點并著力解決學生不懂的問題! 現在,每個小組還配有一臺可無線上網的電腦,用于解決課堂上學生即時生成的問題。“起初我們反對無線上網,因為課堂教學的關鍵不變,多媒體只是將‘人灌’變成‘電灌’。”寧致義解釋說,“但展示課上新生成的問題太多,很多問題連老師和出題人都沒考慮到,這時學生們就可以自己上網尋求答案。” 學案導引的問題解決式課堂 無論自主課還是展示課,貫穿始終的有一條線索——學案。“學案是老師編寫的、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據寧致義介紹,編寫學案是新絳中學教師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學校每周給同科教師安排一天時間開展集體教研,這一天教師要編出下一周學生用的全部教案。 一個學案要盡可能為學生創設理想的教學情景,結合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設計問題、學習目標、讀書指導和學生要完成的任務。“學案編寫的原則是將學習目標問題化、學生行為動詞化、學案要求分層化,力求簡單明了,不增加學生負擔。”寧致義說他們編寫學案經歷了一個摸索的過程,“一開始我們的學案非常復雜,復雜到學生都把學案扔到垃圾筒里。” 這種以學案為引領的課堂,在新絳中學又被稱為“問題解決式課堂”。在新絳中學,一堂展示課的評價標準包括三方面:一看這節課有多少學生展示,二看這節課解決了多少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三看這節課生成多少問題。 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理念的新一輪課改,在高中遇阻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害怕學生成績下降,高考錄取率降低。不過,新絳中學的高考錄取率不降反升。在寧致義看來,這是激發學生學習潛力的必然結果:“提高教學成績是課改的首要目的,讓學生主動學習是課改的直接目的。”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表示,目前有“四重門”阻礙理想課堂的出現——學生不能做學習的主人、教師不能做教學的主人、校長不能做學校管理的主人、師生不能做評價的主人,而新絳中學突破了第一重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