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英“小高地”構筑教學科研人才“大搖籃”
———山東工商學院實施“125人才工程”回顧
劉海軍
完成國家級課題8項、省部級課題26項,獲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3項、省科技進步獎5項、省教學成果獎4項,出版學術專著15部,發表高層次學術論文57篇……這便是山東工商學院8年時間內,該校實施“125人才工程”所取得的累累碩果。
為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教學科研隊伍,山東工商學院自2003年以來,以“125人才工程”為引領,為學校成功培養和聚集了一批高端和高素質人才。同時,通過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標桿效應,帶動了全校的人才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水平,使精英的“小高地”演化為教學人才的“大搖籃”。
謀定8年人才建設大盤
進入21世紀,世界科技變革大潮奔涌,各高校科研實力的角逐更加凸顯為高素質人才的集聚。面對機遇和挑戰,山東工商學院將高層次人才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及時作出了一系列決策和部署。
“高層次人才以其在本學科領域具有的較高學術造詣和較大社會影響,對于一所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有著強大的支撐作用。沒有高水平的人才,就沒有高水平的成果,一個學校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時任黨委書記畢憲順表示,高層次人才是學科方向的決定者,是學術活動的核心。高校必須把培養和引進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切入點,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帶動整個師資隊伍建設。
謀定而后動。為了加速學科帶頭人的成長,造就一批科研拔尖人才。山東工商學院在2003年5月頒發了《學校“125人才工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計劃從2003年起利用8年左右的時間,培養和引進 10名在同學科國內領先的學科帶頭人,20名在省內一流的學科帶頭人,50名在省內領先的學科帶頭人,命名為“125人才工程”。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學校辦學實力的提升,為加速學校科研梯隊的形成,該校又對該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并在2006年5月頒布了《辦法》的修訂版,進一步明確“125人才工程”每年遴選一次,管理期為4年,每兩年考核一次。三個層次的人才有著嚴格的入選條件,國內外符合條件、具有相應資質的學者皆可報名競聘。競聘成功后,必須在管理期內完成一定的科研教學任務,從而為推動全校總體科研水平和辦學質量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構一流環境引一流人才
根據《辦法》的具體要求,入選“125人才工程”的各層次學科帶頭人均需要主持完成國家級或省部級科研項目并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項,出版獨自撰寫的高水平學術專著,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
學科建設需要人才,學校發展需要人才。為聚集這樣一批高素質人才,山東工商學院首先將資金投入向高級人才傾斜,以激勵教師、學者高起點科研的積極性。8年間,凡入選“125人才工程”的人員,除按相應的正常工作崗位享受崗位津貼外,學校每月發給特殊崗位津貼。如在管理期內完成具體任務和目標的,第一層次、第二層次人選月津貼分別比正校級干部高出5000元和1500元。
同時,對引進和培養的高級人才,該校努力營造“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政策留人”的良好氛圍。為此,山東工商學院黨政領導將求賢若渴的心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在“125人才工程”實施期間,學院領導每年都要親自看望在外地攻讀博士研究生的教師,與他們一起進餐,向他們通報學校發展情況,期望他們學成后回校做出貢獻。2003年,從日本歸來一名社會學博士,有意到山東工商學院,該校領導知道后立即派人事處前去接洽,陪同這位博士參觀校園,向他介紹他所學專業在該校的發展潛力,熱心解決他的家庭困難,海歸博士感動于山東工商學院的人情溫暖,毅然決定落戶于學校,為學校效力。“很多原本打算畢業后留在大城市發展的博士研究生,終被改校領導的真情打動,選擇了回校繼續任教。而在這些回校的博士中,很多已經為學科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成為各學科的帶頭人。”
筑巢引鳳建科研高地
栽下梧桐樹,鳳凰自飛來。通過“搭建一流平臺,創造一流條件,營造一流環境”,自“125人才工程”實施以來,山東工商學院共有32人次先后入選 “125人才工程”,其中3人入選“125人才工程”一層次、12人入選二層次、17人入選三層次。
盡管只有32人次,但“125人才工程”在8年間共主持完成課題34項,其中國家級課題8項、省部級課題26項;獲省部級獎29項,其中,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3項、省科技進步獎5項、省教學成果獎3項、省軟科學獎等8項;出版學術專著(含教材)15部;發表高層次學術論文57篇,其中A類文章4篇、B類文章27篇、C類文章26篇。
“除了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成果,‘125人才工程’更帶動了山東工商學院的人才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水平,在教師中間形成了高起點科研、精細化教學的優良風氣,為該校帶來了巨大的無形財富。”王廣成說。
以“125人才工程”為引領,山東工商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止到2010年底,該校共引進各類人才200余人,教職工總數由997人增加到1157人,其中一線專任教師由563人增加到706人。專任教師中,碩博比例由64.12%提高到84.28%,其中博士比例由9.59%提高到18.84%;中級職稱以上教師比例由58.61%提高到92.92%,高級職稱教師比例由36.59%提高到40.08%;6人入選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入選煙臺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入選新增全國優秀教師。
精心培養人才“大搖籃”
“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人才資源作為教學、科研、管理的主要實施者,在高校改革發展中擔當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盡管長達8年的“125人才工程”已經結束,但山東工商學院劉全順院長表示,學校今后仍將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學校的第一資源”、“加快發展的主動權關鍵在人才”的理念,將把師資隊伍建設當作提高辦學水平的頭等大事來抓。
山東工商學院在《“十二五”改革與發展規劃》中欣喜的看到,學校已經為今后的人才隊伍建設繪制了新的藍圖。未來五年,該校將以建設有特色開放式工商大學為主題,以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為主線,實施“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學科強校、人才名校”戰略,全面加強學校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學校科學發展、快速發展。
學校黨委書記魏金陵表示,今后山東工商學院要牢固樹立學校出名靠教師,靠大師、名師,靠知名校友的理念。建立校領導聯系學術帶頭人、骨干教師制度。堅持五湖四海引進人才,千方百計培養人才,各得其所用好人才。同時,暢通高層次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打破常規,不拘一格,引進特殊優秀人才。加大資金投入,重點用于高端領軍人才建設、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中青年后備人才培養和師資培養等。以國家和省部級重點項目為紐帶,以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為依托,完善“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的組織模式,大力培育和鍛造一批凝聚力強、學術水平高、有較強競爭力的精銳團隊。
“通過各項努力,學校將力爭在‘十二五’末期,力爭1-2個學科全國知名,2-3學科全省領先,部分學科研究方向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水平優勢學科群,基本形成與有特色開放式工商大學相適應的科學的學科體系。”院長劉全順說,“同時,力爭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增至6-7個,校級重點建設的二級學科增至30個;學科(學術)帶頭人增至100人;強化建設學科博士比例達到50%以上,重點建設學科博士比例達到30%以上。”來源:中國教育品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