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易老師的生物課
一堂45分鐘的課,老師僅主講5分鐘,剩下的時間全部交給學生進行辯論——這樣的課堂,難以想象,甚至令不少家長擔憂。然而,正是從這里走出一批競賽尖子和學科苗子。
這就是北京十一學校王春易老師的生物課,也是當今很多學校爭相效仿的課堂改革。
記者近日在十一學校觀摩時看到,這里的生物課有著專門的授課場所。一間經過特別改造的教室內,學生坐椅可隨意轉向,小組討論隨時進行。四周擺滿實驗器材,各類圖書隨手可用。
這天的課程主題是“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一上課,王春易開宗明義:轉基因這項技術已誕生40年,但關于其安全性的爭論卻始終不止,并引發出試管嬰兒、克隆人等很多倫理問題。今天,我們就要通過一場辯論會來全面理性地認識生物技術。
老師話音未落,全班同學立刻分成兩個“陣營”,面對面坐好,開始了一場辯論。
正方一辯開門見山:全球已有2億多人食用過轉基因食品,未發現安全問題。
反方一辯引用哈佛學者的研究成果,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出質疑。
正方二辨繼續推進: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用轉基因食品是一個趨勢,現在我們要做的不是恐懼,而是學會接受,認識到它的重要性。
反方二辯慷慨陳詞:任意改造大自然,可能會造成人類不適合自然而被淘汰。轉基因不能盲目取用,因為我們對它還不夠了解。

王春易老師在課下與同學們交流
在學科課代表的主持下,辯手們個個手捧一摞資料,介紹著自己所在的學習小組從互聯網或科學雜志上查閱的新知。
緊張有序的辯論持續近40分鐘,王春易始終站在一邊,耐心聽,認真記,偶爾加入場外評論。直到所有觀點陳述完畢,她才重新站上講臺,對大家說,今天同學們討論的很多問題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卻融入了大家的思考。將來不管同學們做什么,都要用自己的知識、素養、道德和良知做好本職。因為你的工作將和公眾的利益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一堂生物課就這樣結束,同學們并沒有馬上離去,有的看著辯論的筆記繼續沉思,有的“不甘心”地繼續討論,還有的圍著老師提出問題。
“這樣的課堂很新鮮,每個學生都很興奮,我感到我自己也是全新的,每天都有新想法和新東西從腦海里蹦出來!蓖醮阂渍f。33歲就當選天津市特級教師的王春易,2003年來到北京十一學校任教。那時,她的生物課教學在全國已小有名氣,她帶的學生年年都在全國學科競賽中名列前茅。然而,她卻感到“沒有突破”、“不再享受”!敖處煵粌H要傳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人生情趣、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彼f。
于是,在十一學校醞釀進行的教學改革中,王春易提出“讓自主學習成為習慣”的新思路。經過3年的探索,一種全新的上課形式逐漸形成:老師將原有的教學內容打亂整合,形成單元教學,每單元第一課時安排學生閱讀,閱讀后完成配套練習并以學習小組的名義提出問題。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開展精講、拓展以及單元測試等,同時挑選部分題目組織學生辯論。
為了配合單元學習,王春易組織生物學部的老師們編寫了生物學習規劃書,把一個單元包含哪些內容、安排幾課時全部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安排什么時間要閱讀,什么時間要做作業,什么時間要和老師交流。例如,“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與倫理問題”這樣的內容高考根本不會考,如果過去按課時作教學,這節內容基本就忽略了。但現在以單元進行教學,很多知識點重新整合,省出部分課時,可以安排學生辯論,激發他們的關注。

王春易老師與同事們在一起
教學改革,知易行難。學生最初找不到自學方法,家長很擔憂甚至反對;許多現有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不適合改革,必須重新整合;學生課程基礎和自學能力深淺不一,必須逐個輔導,確定比較平衡的教學進度;學生性格各有不同,必須組成學習小組,通過加大小組評價力度,促進團隊學習。
“我們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通過各個環節的調控,幫助學生規劃學習,引導他們學會從怎么提出問題到怎么閱讀再到怎么梳理知識點,并對他們在每個環節的表現進行反饋評價。”王春易說。
“學生有好的觀點我會在精講課上展示,有錯誤我會在課上讓大家研究分析。通過學生的參與,我的教案總要反復修改,不斷完善!
如今,王春易老師的生物課已成為學校高二年級同學的熱門課,生物學科教室成為學生最喜愛的地方之一,師生都在課程改革中“嘗到甜頭”。
同學們的學習筆記各式各樣,創新觀點層出不窮。“喜歡就是最好的老師!蓖醮阂渍f:“一旦學生對一門課程有了情感,有了愛好,后面的就是方法和技能的問題,成績勢必會提升!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布實施,提出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王春易正在進行的探索與國家教育改革的要求不謀而合,這讓她更加堅定。
“明年,學生們就要轉入高三,我還會沿著這條路,將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到底。同時,把改革的經驗傳給低年級,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蓖醮阂渍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