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教育為本。從孔子杏壇講學、弦歌不輟,到朱熹置辦學田、訂立學規,再到王陽明龍崗講學,士類感慕云集,教育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堅實基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巍巍上庠,國運所系。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批國辦”的京師大學堂到烽火狼煙中走出來的西南聯大,大學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始終與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同向同行。“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十九大報告中響亮的教育號令,為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勾畫了宏偉藍圖。
十二月的津城東麗湖畔,以“新時代,新使命”為主題的人民網第四屆大學校長論壇將在此舉辦。近40位高校校長書記會聚一堂,為我國高等教育從大國向強國邁進建言獻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方位上,中國高等教育在前進中也面臨著深刻的命題:立德樹人、“雙一流”建設、助力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立德樹人:凝大學之精神、育國家之棟梁
“一樹青松一少年,蔥蔥廿木碧連天,堅心織就森林志,寫在八方土地邊,正本清源描錦繡、夢繪丹青心一片……”12月1日,在北京林業大學舉行的基層班級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匯報展示暨2017年“十佳班集體”創建評比決賽上,梁希15-1班在展示環節集體演唱了自己編寫的歌曲,發出新一代林業人妝點祖國綠水青山的錚錚誓言。
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學生宣講團、舉行“微訪談”、辯論賽……在北京林業大學的校園里,正掀起青年學子學習十九大精神的澎湃熱潮。不僅要“知山知水”,更要“樹木樹人”,校黨委書記王洪元說:“用先進的思想武裝全體學生頭腦,讓學生充分學好用好十九大精神,在他們的人生路上筑牢前進的思想根基。”
大學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尤其是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定位人生的航向。去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一年來,全國各地各高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紙集結令,千里云集赴命;一聲沖鋒號,輾轉數省履職。肩負光榮使命,我們在一周內,足跡遍布祖國大地;胸懷家國熱血,我們在一周內,聲音送進學子內心。”11月28日,天津大學優秀輔導員代表、全國高校輔導員巡講隊員柳豐林在朋友圈這樣記錄。
11月22日,由教育部主辦的“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千名高校優秀輔導員‘校園巡講’和‘網絡巡禮’活動”啟動。包括柳豐林在內1000余名高校優秀輔導員將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完成500多場巡講報告,50余萬名學生將現場聆聽報告,約1000多萬名學生將通過在線直播收看報告。
講臺上熱情洋溢、有的放矢;講臺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我們努力用切身體會、身邊案例,分享我們眼中的故事與心中的信仰。作為輔導員,要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引領青春方向。‘牢記時代使命,書寫人生華章’的工作永遠未完,待續。”柳豐林說。
為青年人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讓思想光芒照亮青春夢想,大學才不會丟失民族之魂、文化之根和自信之源。
今年5月至10月,教育部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思政課建設情況大調研。由2516所普通高校的3000堂思政課、3萬多份學生問卷所組成的全樣本數據庫顯示,課程優良率達83.2%。86.6%的受訪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或比較喜歡上思政課,91.3%的受訪學生表示在思政課上很有收獲或比較有收獲。立德樹人取得豐碩成果,思政工作在高校牢牢扎根。
“雙一流”建設:既要頂天,也要立地
9月21日,備受關注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對外公布,137所大學入圍。“雙一流”建設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國家戰略。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瞿振元說,名單的公布標志著我國“雙一流”建設進入正式施工階段,也標志著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入了新階段。
同樣在當天,第12屆國際塑性加工會議在英國劍橋大學舉行。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精確塑性成形團隊博士生馬俊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獲得了大會Best Poster獎(最佳論文獎),成為此次大會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國代表。在“雙一流”的榜單中,西北工業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名單,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等2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杜玉波看來,“雙一流”的建設目標,既要頂天,也要立地。頂天,是要引領世界科技進步,推動人類社會前行,認識未知世界、探求客觀真理。立地,是要把人民對優質高等教育的期盼作為奮斗目標,要回應社會關切、關注民生,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在“雙一流”名單的遴選認定中,“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布局”成為重要影響因素。一些對區域發展有帶動支撐作用的高校因此登上了“雙一流”的首班車。身處一億人口大省、第一農業大省、第五經濟大省,鄭州大學校長劉炯天面對學校的入選表示:“中原崛起迫切需要創新驅動發展與一流人才,特別需要一流大學支撐。”
10月22日,在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的“教育綜合改革”集體采訪上,他再次表達了決心。“‘雙一流’不是用來說的,而是用來干的,不是排位,而是要實實在在去建設。”劉炯天說,“由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我們要做的必須是‘擼起袖子加油干’。”
躋身“世界一流”,同樣要不忘初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日前在人民日報撰文稱,我們既要虛心向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更要扎根中國大地,突出中國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大變革的時代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高校助力地方發展:產學研合作成果斐然
11月30日,“品味西農——科研成果進社區之獼猴桃品鑒發放活動”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生餐廳前舉行,12萬個共計3萬斤的獼猴桃供師生免費品嘗。而這些獼猴桃,皆是該校獼猴桃試驗示范站專家團隊選育的品種。
在陜西省眉縣金渠鎮寧渠村,59歲的果農張德福指著掛果的獼猴桃地,向人民網記者介紹自己靠獼猴桃致富的經歷。2016年,他的7畝獼猴桃地為他帶來了11.5萬元的收入。
“以前我們種桃李杏,效益并不好。剛種獼猴桃的時候,每年也只有兩三萬的收入。現在有試驗示范站的專家親自到地里手把手教技術,指導我們科學施肥、修剪果樹、防治潰瘍病,獼猴桃產量高、質量好,根本不愁銷路。”張德福說。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獼猴桃試驗示范站建于2006年,是集示范推廣、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國際合作、野外觀測于一體的專業化科技服務中心。該站建立后,在眉縣重點示范推廣了6項關鍵技術,使示范戶人均收入從建站前3100元提高到1.2萬元,使眉縣獼猴桃產業規模由建站前的8.3萬畝發展到30萬畝。
10多年來,以試驗示范站(基地)為平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00多名專家和地方1000多名農技人員共同組成推廣團隊,開展全產業鏈的科技服務。依托試驗示范站,累計培訓農民50多萬人次,帶動200多萬戶農民致富,新增社會經濟效益450多億元。
在天津東麗區,經過幾年實踐,大院大所、高校分支機構陸續落地,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等40余所重點高校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區內60余家科技型企業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建設了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哈工大(天津)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創新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智能裝備研究院等創新研發機構。東麗區與高校的合作快速匯聚高端人才智力,促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推進區域經濟轉型發展。
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天然的聯系。發揮地緣優勢,主動融入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廣闊市場,為其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撐,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而實現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精準服務,學科建設、專業發展就會有持續的生命力。同時,高質量人才的輸出又會為學校帶來品牌效應,以及源源不斷的社會支持。
校長論壇:凝聚共識,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教育綜合改革持續深化,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大幅提高,高等教育帶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2017年,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99萬人,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1/5,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高等教育需求,是當今中國大學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
在即將召開的2017大學校長論壇上,近40位高校校長書記將就“立德樹人”“‘雙一流’建設”“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等話題,進一步展開專題討論,以創新的思維、開放的視野、共享的理念,為我國高等教育從大國向強國邁進建言獻策、凝聚共識。
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日月推遷,春秋代序,巍巍學府凝鑄立德樹人之魂,勇擔經濟匡時之任。
征程萬里風華正茂,重擔千鈞策馬揚鞭!在新時代的召喚中,牢記使命,凝心聚力,邁向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