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雁賓老師
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訊(記者蘇曉琪)于雁賓,男,1956年生人,長春市人。吉林日報社文藝部副主任,高級記者。吉林省作家協會會員、吉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文藝閱評小組專家。
在報社工作期間,于雁賓先后有中、短篇小說《月有圓缺》、《雪夜游魂》、《及時雨》、《鐵血信王碑》、《秦淮名妓董小宛》、《血染黃金圖》、《貞節牌坊外的女人們》和報告文學《星座之魂》、《根系這片熱土》以及大量散文、文藝評論、影視劇評論等作品問世。
1991年7月,于雁賓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命奪黃金圖》,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成故事片在全國各地公開上映,很有上座率。
1987年以后他先后加入了吉林省作家協會、吉林省美術家協會、吉林省電影家協會,有關創作事跡被收入了《中國中青年作家名典》、《海內外華人作家傳略》等書籍。
2002年,于雁賓的中篇小說集《金脈》出版,得到文學界的廣泛好評。
2010年5月,吉林省委宣傳部為進一步促進文藝創作生產的繁榮發展,成立吉林省文藝閱評小組,張笑天、郝國忱、張未民、于雁賓等13位作家、評論家被聘為吉林省文藝閱評小組專家。
近些年來,于雁賓致力于中國人物畫的創作,關羽、岳飛、鐘馗等英雄形象耀人眼目,長卷《中國百將圖》、《水滸英雄畫卷》令人震撼。許多網站發表和轉載了他的眾多作品,創作成績引人注目。(于雁賓個人簡介http://yuyanbin.china9986.com)
采訪者: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記者蘇曉琪
受訪者:著名畫家于雁賓
記者蘇曉琪:于老師您好!謝謝您接受我們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的專訪。據我所知,老師就讀于東北師大中文系,在校期間就發表了多篇論文,現在是一位作家、文藝評論家、詩人,1991年電影文學劇本《命奪黃金圖》更被拍成電影在全國上映,請問老師的文學造詣是怎樣練就的呢?
畫家于雁賓:也感謝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對我的關注和專訪。說起文藝,我似乎有很多話要說。我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師。從小就閱讀和背誦過很多唐詩宋詞,自今還記憶深刻。文革期間我上中學,學校經常停課,我又有機會閱讀過很多中外名著,如《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紅巖》、《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紅與黑》等,正是青少年時代,給我留下的記憶非常深刻,我現在還能回憶起當年發瘋式閱讀時的情景,那是充滿好奇、驚喜、震撼、感動的閱讀的黃金時期啊!可以說,閱讀是我成長歷程中最為重要的精神營養。我的骨子里充盈著太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國傳統文化幾乎成為我的青少年時期判斷事物的唯一標準。中學還沒有畢業,我就按捺不住文藝創作的沖動,先后有不少詩歌、小說在刊物上發表,成為“小作家”、“小詩人”。在東北師大中文系學習期間,我又閱讀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加之通過對詩歌、小說諸多文體的研究,文藝創作的激情更加熱切,先后有小說《草民》、《雪夜游魂》、論文《淺談李賀詩歌“理與辭”》等多篇在刊物上發表。大學畢業后,我在《吉林日報》工作,有幸對生活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文藝創作更加頻繁,中篇小說《貞節牌坊外的女人們》、《金脈》等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因為在報社工作,詩詞創作也成為我的“快拳”,一次奧運會,我創作了30多首詩詞接連每天見報,創下了快速、高產的記錄。
至于文藝評論,更是與工作有關。由于長期進行文藝創作,自然對各種文藝形式有著比較深刻的領會。這些年來,我相繼發表了文藝評論有200余篇,包括電影評論、電視劇評論、小說評論、詩詞評論。聞名遐邇的“吉林電視劇現象”,也“成就”了我的文藝評論,吉林省出品的電視劇,我都撰寫過評論發表。
文藝創作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屬于精神領域的高級思維活動。它需要廣泛深刻的生活積累和快速犀利的理性認知(包括文藝理論、美學觀點、創作經驗、新銳體驗等),可以說,充滿激情的社會生活,快速發展的文藝創作,“成就”了我在文學方面的一些成績。
記者蘇曉琪:于老師發表了眾多的文學作品,在求學階段也是就讀于中文系的,那是什么令老師您開始繪畫的呢?
畫家于雁賓:繪畫是我孩童時就有的興趣,也可以說,繪畫伴我走過一生。孩童時,不知為什么,看見小貓、小狗、小兔等,就在地上畫出來,并且興趣不斷。也是在鄰居、同學和家長的夸贊中,這種興趣才有增無減。或許是古典文學在冥冥中起著很大作用,我對繪畫對象的理解十分敏感。這里,我還要感謝我小學時代就遇到的畫家鄧真老師,是他給我鼓勵和鞭策,教我繪畫的基本功:素描和速寫,使我的繪畫有了今天的成績。小學時,我畫出了連環畫卷《劉文學》,獲得全市一等獎;中學時,我畫出了鉛筆畫《水滸將》;知識青年時,我畫了大量的農民肖像、動物素描、農具速寫,還參加了幾個美術班的系統學習,繪畫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當畫家,成為我的追求目標。
上大學,我報的是美術系,可是鬼使神差,《入學通知書》卻成了中文系。或許是命運之神與我開了個玩笑,或許是文學創作對我也有吸引,總之,面對大學的誘惑,我來到東北師大中文系。
在緊張的大學學習期間,美術系還是我經常留戀的場地。美術系的創作學習,我都去觀摩,美術系的各種美展,我都去觀看。美術系的諸多朋友,我都去結交。有趣的是,我花了大量時間,閱讀了《中國美術史》、《世界美術史》,在理論上有了對繪畫更為闊大和深刻的認知。
記者蘇曉琪:現代有眾多的畫家,有偏愛山水畫的,也有偏愛人物畫的,但多數都是傾向于現實人物的繪畫,為什么您選擇歷史英雄人物的題材呢?
畫家于雁賓:國畫分山水、花鳥、人物諸科,每位畫家都會根據自己的繪畫經歷、美術偏愛,或者選擇一科或者諸科兼顧。這是畫家根據自己強項的自由選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所謂也。我的繪畫,大多表現歷史英雄人物,諸如三國戰將關羽、抗金元帥岳飛、北宋名將楊業等。歷史英雄人物是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動力,歷史英雄的閃光之處這是中華歷史的耀眼之時。這是歷史的辯證法。
我的作品《中國百將圖》高近1米,長60多米,表現了從春秋戰國到清朝幾千年間的百位將帥。為什么選擇《中國百將圖》這一題材?評論家張惠民先生曾經在《龍行虎步 圣意俠情——畫家于雁賓《中國百將圖》欣賞》中有著確切的論述: “在人類戰爭史上,戰功顯赫的將帥們繪就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經典傳奇的戰爭歷史影響著、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戰爭,見證著將帥們的智慧和武勇,鐫刻著將帥們的傳奇與業績。世人崇尚名將,愛戴名將,透過名將的經歷,分析名將導演的戰爭中每個細節、每個轉折、每個根源、每個結局,對未來戰爭都具有著深刻的意義。展示名將的指揮藝術、個性風范、膽識雄略和輝煌戰果,能夠從更高的視野與更深的層次理解戰爭、認識戰爭、駕馭戰爭。”這一論述,可以從一個側面解釋我選擇歷史英雄人物的題材的緣由。
再有,或許是文學意識中有著太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或許繪畫歷程里有著太多的歷史英雄描繪經驗,我的繪畫方才選擇歷史英雄人物的題材。
市場經濟社會,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幾率大為提高,物質崇拜、金錢萬能,幾乎成為社會生活的最高目標。人們庸庸碌碌、匆匆忙忙,為月工資奔波,為年收入操勞。這個時代,是稀缺英雄的時代。英雄“追求崇高、踐行偉大”的氣節,已經漸行漸遠、形影模糊。而英雄岳飛的“武將不惜死,文官不愛財,天下可定矣”的理想,一定會對社會治理有著參考和借鑒作用。市場經濟社會,充盈著太多的爾虞我詐、坑繃拐騙的市場經濟元素,而英雄關羽的忠義、誠信、仁義的作為,必定會對市場經營的弊病、人際關系的齷齪、做人必備的良知有著黃鐘大呂般的警示和引導作用。
選擇歷史英雄人物作為繪畫題材,中國美術史上不乏其人。陳老蓮的《水滸葉子》、戴敦邦的《三國人物》、范曾的歷史人物、汪國新的關公孔子......我想,這些畫家的作品,決不是信手為之。“文為時而作”,他們的作品必然有著廣泛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繪畫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繪畫與歷史密切相關,正是畫家之所以稱為畫家的內蘊所在。
請欣賞作品(駿馬圖):



記者蘇曉琪:于老師畫了這么多的英雄人物作品,每個人物動作神態都不一樣,有面目猙獰,有威凜武豪,請問這些都是怎樣構成的?是搜集資料還是憑空想象的?
畫家于雁賓:《中國百將圖》是我近年創作的作品,之前還有《水滸英雄畫卷》、后來還有《鐘馗系列》、《駿馬系列》等。
《中國百將圖》制作非常不容易。我曾經有過現役軍人的履歷,在吉林省公安廳邊防局政治部工作,對中國歷代將帥有著特殊的崇拜情結。缺少英雄的時代,我選擇了繪畫英雄,自然地聯想到制作《中國百將圖》。中國百將能夠激蕩中華的尚武精神,中國百將能夠振奮民族氣節,中國百將能夠體現英雄品質,中國百將能夠樹立楷模。這是制作《中國百將圖》的初衷。
大學時代就認真學習過中國古代史、中國戰爭史,中國有名將帥不能說了如指掌,也能如數家珍。但是在創作時,我還是認真查閱了這些將帥當時的時代背景、國別特點、戰爭環境、性格特征、面貌特點、參戰年齡等相關資料。我曾經閱讀過《中國歷代服飾研究》、《中國古代器物圖典》,為人物的衣飾、兵器、環境的刻劃奠定了基礎。在這些大的框架準備之后,開始了長達兩個多月的創作。
戰爭是殘酷的,這些將帥都是指揮幾萬甚至幾十萬兵馬的統領,威嚴、剛毅是他們的日常面貌,果敢、智慧是他們的指揮風格。在形象區分上,我力爭在故事情節、性格特征、面貌特點、參戰年齡上予以區別。如廉頗、韓擒虎、楊業等都是白發將軍,我畫出的廉頗體型高大,負荊請罪時一臉悔恨;韓擒虎勇猛兇悍;楊業則勇武中參夾儒雅。武將留須,是那個時代的特征,這為描繪性格特征平添了諸多困難,很多人物面貌特征很難區劃。田單、張飛、樊噲等都是連腮胡須,區分困難。我畫的田單,胡須略少,指揮兵士巧布火牛陣,透出幾分聰穎;張飛騎馬掠陣,我強化了怒眼圓睜,方嘴大吼,張揚馬上英雄的雄姿;而畫樊噲則是強調動作,虎頭盾與樊噲臉互相輝映,劈刺劍與大跨步相互協調,背景畫出軍帳飄飛的布角。這樣,三員虎將就十分容易地區分開來,絕不混淆。
藝術的價值在于繪畫出的人物要是“這一個”,我在英雄造型上力避雷同,用了很大功夫。鎧甲是武將的必備。查閱史料,歷代鎧甲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異,一個朝代的鎧甲甚至幾十年、上百年大致相同,這與當時的物質水平緊密相聯。我力爭畫出鎧甲的朝代特征。畫金兀術時,我畫出的鎧甲邊戴獸毛,強調北方特征。畫出的關羽鎧甲邊飾華麗,注重搭配英雄儀容。
記者蘇曉琪:于老師發表了這么多的作品,請問老師您更擅長于文學創作還是繪畫創作呢?文字與繪畫哪樣更能抒發老師的情感?
畫家于雁賓:文學創作、繪畫創作都是我精神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字與繪畫也是我的藝術生涯不可或缺的雙翼。時有側重,與工作時段、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作為高級記者,我必須撰寫出高質量的作品,引導輿論導向,反映社會生活;作為人物畫家,我也必須畫出有品位的畫作,表現藝術特質,作用社會民眾。文字與繪畫力爭都能更好地抒發個人的情感。
記者蘇曉琪:于老師您先后有中、短篇小說以及大量散文、文藝評論、影視劇評論等作品問世,包括繪畫作品在內,在這些作品中哪一部對您來說比較特別?譬如在創作過程中有令您印象深刻的經歷。
畫家于雁賓:我曾經創作發表中篇小說《金脈》,后來改編成電影在全國公映。在改編過程中,當時的長影副廠長張笑天非常重視,給我提出幾條改編意見。使我更加認識到了我塑造的英雄人物的難能可貴。八人采金班的各色人等閃現出來的東北邊民那種勇敢、智慧、忠誠、義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典型性格特征。清朝政府的賣國殃民行為,永遠是中華民族的警世鐘和恥辱銘。人要有是非觀,小到做人做事的細微末節,大到宏觀世界的信仰理念,都要有所尊崇。這樣,才能不虛此生。
近年來,我創作出大量的關公畫作,關公的忠、義、仁、勇、信諸多品格,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需要國人繼續傳承,國人需要發揚光大。我曾經系統地對關公進行了廣泛研究,越開掘越感到關公的可貴。他是東方圣人孔子學說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踐行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亮麗名片。我們應該為關公的形象引為自豪。我曾經在《今生熱血畫關公》一文中全面地介紹了關公在當今世界上的被追捧、被崇拜的歷史地位,還撰寫一首《七律》表達心跡::“長刀烈馬立蒼穹,頓起凜然華夏風。疆場幾番義智勇,漢朝一脈信仁忠。神州笑傲斑斕虎,環宇遍行錦繡龍。筆墨丹青傳浩氣,今生熱血畫關公!”今天,還是真切希望國人與我共勉。
記者蘇曉琪:老師您作為畫家、詩人、影評家、作家,身兼多職,您認為文學與繪畫能互相激起創作的靈感嗎?還是有互相沖突的地方?
畫家于雁賓:畫家離不開文學元素的滋養,作家的繪畫作品更具文學精神,文學與繪畫能夠互相激起創作的靈感,是真實可信的思維互補。唐代大詩人王維,其人其詩其畫,都備受歷代文人推崇。蘇軾曾說:“味摩潔之詩,詩中有畫;觀摩潔之畫,畫中有詩。”錢鐘書先生則進一步補充說:“作為神韻派詩人和寫意派畫家的王維,其在藝術主旨和表現手法上也是相溶一致的。”當代畫家中,更不乏文學與繪畫并駕齊驅的畫家。范曾先生不僅出版過文藝專著,而且寫得一手好詩。汪國新先生出版過詩詞專著,而且詩書畫俱佳。他的名言“知識決定高度”,就深刻道出了文學與繪畫能夠互相激起靈感的創作堂奧。
這不是故弄玄虛,我的創作體會,兩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記者蘇曉琪:于老師在接下來有什么計劃或者愿望嗎?
畫家于雁賓:繼續開掘《關公系列》,畫出關公忠、義、仁、勇、信的神韻,為中華民族精氣神的營造做出更多的努力。繼續打造《鐘馗系列》、《駿馬系列》,把鐘馗精神和駿馬精神更多地融入人們的精神世界,為中華的文藝復興加油助威!
請欣賞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