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改變態度就改變了命運
去年的一本《告訴孩子,你真棒!》狂銷了60多萬冊,讓作者——家喻戶曉的“知心姐姐”盧勤一下子跳出了孩子堆兒,成了備受矚目的公眾人物,電視臺、報紙輪番地請她做訪談,搞得她走在大街上都被認出來,往往是對方沖她微微一笑之后,接著就念叨起“我們家孩子……”之類的事。
這股“知心姐姐熱”恐怕一時半會兒還褪不下去,因為盧勤的新書《告訴世界,我能行!》近日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了,繼上次給家長們就家庭教育“支招兒”之后,這次“知心姐姐”又要聊些什么呢?日前,本報記者對盧勤進行了專訪。
快報記者(以下簡稱“快報”):這本新書和去年的《告訴孩子,你真棒!》有什么區別?
盧勤:去年那本書是寫給父母的,這本是寫給孩子的。其實它們當初是一起策劃的,因為很多關于家庭教育的問題都牽涉父母、孩子兩個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寫兩本書,就能讓家長和孩子都有章可循。《告訴孩子,你真棒!》主要探討家長在觀念和方法上的誤區,給他們提出忠告,告訴他們怎么激勵孩子;這本書寫的則是孩子成長中常遇到的50個問題,都是平時孩子們向“知心姐姐”咨詢時的困惑。
快報:你在上一本書中對家長提出了“七大忠告”,那么這本新書對孩子有什么樣的忠告?
盧勤:我總結了六句話。“太好了”——改變心情就改變了世界;“我能行”——改變態度就改變了命運;“我幫你”——改變情感就改變了生活;“你真棒”——改變角度就改變了關系;“我要學”——改變內存就改變了未來;“我思考”——改變頭腦就改變了人生。從淺到深,都是孩子們能用來面對人生的“武器”。
快報:你把“我能行”這句話用做書的名字,是不是對它最看重?
盧勤:自信心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很多輕生孩子的常常質疑自己“為什么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認為“這個世界有我與否都行”,所以必須讓他們意識到“我很重要”,意味著人活著有價值。我說的“我能行”不是拿自己和別人比,而是和自己比,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強,那么我就行,就有自信。我覺得挖掘孩子的潛能和自信是教育的根本,孩子行了,這個國家、民族也就行了。
快報:書里有一章談的是“面對膽小”,里面寫的都是孩子們在學校、家里“怕”的事情,我發現大多都是和學習有關,這是不是家長和孩子間最常見的矛盾?
盧勤:對,是沖突的焦點。現在孩子在這方面困惑特別多,怕考試不好父母埋怨;怕父母回家來管著,自己沒辦法玩;怕父母回來一摸電視機是熱的,就數落自己又看電視了……這種事太多了。我覺得很多孩子在學習上顯得特別被動,就是因為父母關注得太多,好像成了他們的事情一樣,于是就產生“我是給你學的”、“這可是你讓我學的”這類心理。
快報:是不是父母對孩子期望值太高造成的?
盧勤: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缺少科學的發展觀,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比——“人家孩子上大學了你怎么沒有考上”“人家孩子讀清華了你怎么就不行”。他們不考慮自己的孩子適合什么。所以我曾提出過忠告:有舍才有得、成長比成績重要。在《告訴孩子,你真棒!》里我舉了個例子: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走鋼絲演員瓦倫達,一輩子都很成功,最后一次卻從鋼絲上掉下來摔死了,就是因為以前從不思前想后,而最后一次總在想“這是最后一次,千萬不能失敗”,結果反而丟掉了性命。引領孩子成長的不是父母,是孩子自己的心態,他們應該專注于眼前的事而不是患得患失。
快報:說起學習,馬上就要舉行高考和中考了,很多孩子甚至家長壓力都很大,你覺得他們應該怎么調節一下心態?
盧勤:父母要和孩子加強溝通,信任他們,把他們的主動性調動出來,家長可以建議學習、生活怎么安排,但主要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的狀態很重要,如果能積極面對學習、考試就很好。每年一到這個時候,打給我的電話特別多,好多家長說孩子不想去考試了,有的甚至還是學習比較好的孩子。我告訴他們最好先讓孩子休息、放松一下,別逼得太緊——就好比你張開手,沙子就能好好地放在手里,一攥緊就流出去了。
快報:最近有些新聞是關于教育問題的,不久前獲得斯諾克中國公開賽冠軍的丁俊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重新選擇的話,他還是選擇打球而不是讀書,引起了很大爭議,對這件事你怎么看?
盧勤:我很愛看這孩子打球,覺得他在這方面有特殊的靈感,你看他打球時,一桿一桿打得特別自信,如果讓他干別的,也許就不行。我覺得他的路就應該這么走。但這并不是說“讀書無用”,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我覺得只要能發揮出來,走不同的路是可以的。如果一個孩子對讀書有興致的話,無論何時,上學的路他都會走下去。而且我聽說丁俊暉自己也說,他的選擇只適于他自己。
快報:前兩天有報道說,一個孩子考了好成績,他爸爸獎勵了他一輛寶馬車,這件事你聽說了嗎?
盧勤:聽說了。我認為這是非常錯誤,奢侈品是靠孩子自己掙來的,如果父母輕易給它的話,孩子就會失去目標和勁頭。我曾接觸過一個小孩,他跳高特別好,一個重點大學準備按照特長生錄取他,但他就是不好好讀書,父母給他買車、買手機當獎勵也沒用。后來我找了一個在清華讀MBA、非常優秀的男孩,讓他們接觸,不斷啟發那個小孩,結果很成功,那孩子高考時得了不低的分數,現在在大學里還當班長了。
盧勤每天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知心姐姐”的工作上,她笑說自己是“業余沒生活”。她告訴記者,目下不打算再寫新書,因為創作的過程需要積累,而且有些新問題的探討需要去實踐。家庭教育的問題勢必將一直存在,而“知心姐姐”也會一直忙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