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中多是英豪
----讀《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有感
北皋中心小學 劉賀男
從教已經十幾個年頭了,與許許多多的學生打過交道,期間有苦有樂,而最讓自己感到苦惱的地方就是如何將學生“教好”。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自己,為了把學生教好自己不惜時間、不惜精力,可是有時候得到的收獲卻是微乎其微。反思我們的教育過程,教師付出的辛苦很多,但是往往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什么原因呢?《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一書中有這樣一章----《座中多是豪英—因材施教,從轉變學生觀開始》,讀過之后給我的觸動很大。反思自己的教學過往,往往是一廂情愿的將自己的目標強加給學生,期望他們成為怎樣怎樣的學生,可是學生是不一樣的,怎么可能都是一樣的成果呢?“因材施教”,轉變學生觀,或許我們能夠獲得更多的成果。
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從“性相近,習相遠”的任性假設出發,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正是由于孔子本著一視同仁的教育主張,才得以網絡各方奇才。孔子是如何將自己可謂形形色色的弟子培養成杰出的歷史人物呢?宋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做了回答,他總結道:“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詞由此而來。
“因材施教”中采用“材”字而非“才”字,可見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教育者們就認識到了重視學生資質、稟性的必要性。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當前的能力與才干,還要重視其發展的各方面可能性,按照學生的特性對其加以引導。教育“是一個不完美的人帶領另一個(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過程”。教育是一段經歷,教師和學生在其中彼此引領,共同趨近于人生的完美境界。
讀到這里讓我想到了現在的“賞識教育”。是啊,“賞識”,換一個角度看學生,學會欣賞、認同我們的學生的確需要我們好好學學。這就要求我們的眼光不能僅僅局限于學生身上的錯誤、不足,還應該關注他們的閃光點,甚至是他們的成長點、發展點。試想,如果我們以賞識的眼光來看學生,那么就不會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學生,那么教育起來是不是能夠更加從容一些。工作中有了這份從容,自然也就少了一些焦躁,那么師生關系怎么會不和諧呢?學生怎們會不親其師呢?
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業,它不僅關注生命的發展,而且要基于生命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關注學生的發展呢?在這學期,我要求學生每天記日記。通過這兩天與學生的日記交流,我覺得拉近了自己與學生的距離。一個差生在日記中這樣寫著:老師您講的太快了,我跟不上。作業留多了。其實班里只有他覺得作業多,因為其他同學都已經在學校完成了。要是在以前我一定會大發雷霆的,可是這次看了他的日記,我反而發現了他的可愛。從日記中我發現他思考了問題,只不過解決問題的方式沒有想好。那么教師就可以針對他的問題予以指導了,心與心的交流自然形成。還有一位經常不完成作業的同學這樣寫道:班級里組織了評星活動,我要爭取多得幾顆星星,認真完成作業。看,在他們的小心眼里還是有著榮譽感的。這就是鮮活的生命,祖國未來的花朵,他們有思想、有追求、有自己的生活軌跡,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是發現他們的有點,予以肯定;發現他們的不足,予以點撥;發現他們的困惑,與他們分擔‥‥‥
“座中多是英豪”,有了這樣的賞識,我們的學生必將擁有美好的未來;有了這樣的賞識,我們的教育工作將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