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唱歌教學之管見
——四川綿陽東辰國際學校:肖春燕
歌唱是發自人體器官的樂音,具有獨特的聽覺美感,是一切音源所不能代替、也不能比美的。同時,唱歌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是獲得良好音樂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唱歌教學是主要的音樂教學內容之一。
人人都擁有歌唱的基本條件,是每一個個體的人參與音樂、享受音樂、表現音樂藝術美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形式。我國自古就有“金不如絲,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說法,充分說明歌唱所特有的魅力及其優越的地位。最主要的是,歌唱包含著語言。以“樂音”去傳“聲”,以“字”去表意。是最易于為人們所理解、接受,也是最受人們喜愛的音樂形式。幾乎人人都會以不同的演唱來表達心中的喜怒哀樂。而作為小學音樂教育主要組成部分的唱歌教學就是發展學生審美素質、促進社會交往、提升未來藝術生活質量的重要載體,唱歌教學應該為學生終身喜歡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要完成這一目標,我認為在教學中要注意解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培養自信地、有感情地歌唱
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在《兒童合唱隊》一書中說:“藝術的精髓不是技術,而是心靈。一旦心靈可以毫無障礙地自由表達,便能創造出完美的音樂效果。”歌唱中,聲音技巧固然很重要,但對小學生來說,關鍵在于培養他們愿意歌唱、喜歡歌唱、熱愛歌唱,從而促使他們“從內心歌唱”。
1、教師生動的范唱
教師要啟發學生學會處理、表現歌曲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歌曲的感情轉化為自己的心聲。要做到這一點,就在于學生能喜歡所學的歌曲,受到歌曲的直接打動。在教學中,傳遞歌曲信息,讓學生真實的體驗與感受歌曲的美,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歌曲的就是教師。教師的范唱可以直接影響學生是否喜歡所學的歌曲。因此,教師要求學生唱好的歌,自己必須首先唱好。如果教師首先被歌曲打動,并投入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那歌聲一定會使師生產生心靈上的共鳴,產生心靈上的交流,給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使學生對歌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強烈愿望。
2、學會理解、分析、處理歌曲
任何一首歌曲作品,它的特點與音樂風格都是通過音樂要素(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運用來達成的。而在唱歌教學中,更應該將關注點位集中在怎樣引導學生去發現和了解歌曲中音樂要素的特點。學生對于歌曲理解得越深刻、越全面,就會唱得越好、越動人。教學中從歌曲的音樂性出發,教會學生在對歌曲的音樂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應該對形成這種音樂效果與風格特點的原因進行關注。詞曲結合引導學生分析歌曲感情、結構、高潮,學會通過控制聲音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來表達感情。發動學生通過小組協作研究討論以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對有代表性的意見可以由學生評價、試唱。使學生明確為什么這樣分句,怎樣處理強弱、快慢、音色的變化等。在理解的基礎上達成統一,使學生逐步掌握藝術規律,較完整、恰當地表達歌曲的情感。通過積累演唱各類歌曲的經驗,培養學生對不同歌曲的理解與獨立表現的能力,這樣既可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也可提升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進行必要的唱歌基本技能的訓練
良好的唱歌技能是有感情地歌唱的基礎,也是學生終生保持良好嗓音的必備條件。小學生唱歌基本技能訓練不同于專業的聲樂訓練,但是無論訓練的深淺,要求的高低,都要以科學的訓練方法為依據。在我們的常規課堂教學中,既要從心理上引導學生自信有激情的歌唱,同時還要注意交給他們必要的唱歌技能。
1、要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歌唱觀念,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
引導學生用良好的歌唱姿勢歌唱。歌唱時身體無論坐或站都要自然、端正,腰要挺,眼平視,頭與頸不要前俯、后仰,不要壓迫頸部,要保證橫膈膜的自由運動。
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聯合呼吸。教學中,用聞花、跳皮筋、抽泣、咳嗽、打哈欠、隔河喊人等生動形象的比喻幫助學生體會。逐步糾正學生呼吸方法上的毛病。
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對相關的唱歌技能要點給予適時引導與有針對性的訓練,是發展唱歌能力的關鍵。小學低年級著重擴展學生的音域,到中高年級,主要采用訓練頭聲的發聲方法,使其聲音圓潤、清晰、甜美,有利于音樂的表現和增加學生歌唱的興趣。
教會學生清晰的咬字、吐字。歌唱是音樂與語言結合的藝術,準確清晰地表達詞意,依靠正確的咬字吐字,要把自然圓潤的發聲與歌詞的正確讀音融合起來。通過朗誦、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對比等方法加以引導。使學生做到“咬清字頭聲母,引長字腹,收住字尾”,逐步達到字正腔圓、情真意切。
2、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的歌唱方法。
喊唱問題。主要原因是學生想表現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發聲方法不正確。教師需要從心理上給予疏導和方法上的指導,使他們明白優美的歌聲是發自內心的聲音,是根據歌曲的情感與需要用適當的音量、真摯的情感引出內心的表現。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調整好呼吸,口腔自然打開,下腭放松,用“U”“O”等母音練習,要教給他們控制、調整音量的方法。
鼻音問題。主要原因是軟口蓋無力、下塌,小舌太靠下,大舌后部抬得過高。教師要教學生用打噴嚏的方法體會,提高軟腭(軟口蓋)和小舌。多用“i”“u”等母音練習。
另外還有白聲、顫聲、漏氣、音準、音域等方面的問題,均應隨時發現,及時糾正。在聲音訓練與規范的過程中結合實際,采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克服。同時應教會學生自我調劑的方法。
三、采用多種形式發展學生的歌唱表現能力
唱歌教學除了引導學生正確的演唱之外,還應該讓學生能夠運用更加多元化的形式來表現歌曲。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獨特的風格特點,每一種表現形式都能帶給人不同的藝術享受。教學中老師要教會學生結合歌曲的特點,采用適當的手段來表現歌曲,盡可能的豐富歌曲的的參與表現形式,使每一首歌曲的學習與表現都成為學生難以忘懷的一個記憶,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參與表現的愿望,發展學生的歌唱表現能力。
1、豐富歌曲的演唱形式
小學階段教材歌曲的選擇多以短小、流暢、易于上口為主,學生基本能比較快速的學會與掌握。所以促使學生積累演唱經驗、豐富藝術表現形式將是這一階段的重點。針對所學歌曲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用多種演唱形式表現歌曲。如:對唱、輪唱、領唱與齊唱、合唱等。這樣既可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樣化,又可以強化并延展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
2、豐富歌曲的參與表現形式
在唱好歌曲以后,我們的教學可以進行更進一步的提升,那就是豐富歌曲的參與表現形式。我們應該針對歌曲與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學生采用合理的表現形式,運用適當、有效地表現手段來拓展并豐富歌曲的音響效果。如:打擊樂器、聲勢節奏、繪畫、舞蹈表演、課堂器樂配奏等。讓學生在合作表現中學會關注歌曲本身、關注配奏聲部,培養學生對聲音效果的立體感知,培養協作表演意識。
3、組建班級合唱隊
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個學生個體都各有特點,個別學生有可能存在著音樂素質缺陷,甚至有的還五音不全。可是音樂學科教育卻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之一。怎樣讓每一個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都得到提升,怎樣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音樂體驗與表現中去,這是我們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并嚴肅對待的問題。而組建班級合唱隊就是其中的一種有效手段。合唱可以使每一個個體都能參與表現歌曲,合唱是一種集體互助、協作表演的音樂表現形式。當每一個人處于各自的聲部之中,他就會得到同伴的引領和吸引,對于有缺點的同學來說,在練習與表現的過程中,可以逐漸的被熏陶得以進步直至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而即便是確實難以轉變的問題,他也可以在與同伴的合作之中擔任一些其他的角色而融入集體。從而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素質都得到提升!
四、變聲期及嗓音保護
嗓音保護是終生都應注意的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第一、教師、家長要重視。由于工業的發展進步,特別是城市中,環境噪聲污染嚴重,學生說話歌唱很容易音量過大,處于稚嫩階段的發聲器官極易受損。除了在教學中合理使用嗓音外,還要教育孩子們不要大喊大叫。第二,要教會孩子們利用科學的發聲方法說話、歌唱。第三,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要學習變聲期常識,學會自己判斷,自我調整,自我保護。第四,提倡學生在一般情況下應該用中等或較輕的音量說話與歌唱,但是適當的時候,教師還是應該指導學生用較強的音量來演唱,以使學生的發聲器官得到合理的鍛煉與發展。
變聲期問題。小學生五年級就有人開始變聲。每個人進入變聲期的時間不同,或早或晚因人而異。女生比男生變聲早,過程短,不太明顯,這是聲音由兒童向青少年及成人轉化的一個正常生理過程。這期間,聲帶容易疲勞,音域不穩,音色粗糙,常愛“走調”,甚至失音或唱出怪聲。歌唱時應當慎重,一般要注意輕聲唱,適當降低音高,選擇好聽、上口、短小的歌曲,唱歌時間宜短不宜長。要采取積極的保護措施。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在這個時期要給學生講解變聲期及嗓音保護常識,引起學生的重視。
綜上所述,在唱歌教學中我們要多進行反思與改進。教會學生歌唱方法和歌唱思維,從而少走一些彎路。不斷提高學生的歌唱技能、歌唱修養和欣賞水平。為學生將來能繼續歌唱學習打下基礎、埋下伏筆,讓他們的人生不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