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 適度 適用
編輯:笑笑 發布時間:2010/11/23 16:21:32
適時 適度 適用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開展淺說
湖南省江華一中 費自亮
把研究性學習納入高中語文教學,是我國普通中學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為了達到“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必須適時,抓緊相應的時機進行;必須適度,符合高中學生的知識、能力實際;必須適用,讓高中學生提高語文素質,健康發展。
(一)適時
研究性學習的整個過程應該緊密結合高中語文學習的課程內容和階段特點進行,適時地確定學習課題,作好專題研究。例如高一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因為學生進入高中學習不久,知識和能力還未達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從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入手。小課題研究配合課文閱讀進行,從每個單元中選一篇課文或定一個專題交給學生閱讀研究;每學期安排四至五次,每次用三周左右的時間,其中課內安排四至六課時。完成了各個單元或各個階段的小課題研究,再引導學生逐漸過渡到大課題研究。大課題研究在小課題研究經驗基礎上進行,由學生自選課題,自主研究。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提高其思想認識水平與讀、寫、說、思能力有顯著效果。
到了高二,隨著學生素質的提高,語文研究性學習就可以提高一個層次了。例如高中語文第四冊,集中了戲劇的教學內容,僅課內要求學習的戲劇篇目就有七篇。這些戲劇作品有中國的、外國的,現代的、古代的,內容相當龐雜。為了讓學生體味戲劇文學的精妙,傳達作品的精髓,在戲劇作品的學習中,確定以表演促學習練才干的研究性學習專題,就是適時的。這樣,不僅會促進戲劇單元學習,還會培養學生張揚個性、自我表現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組織協調的能力。
高三階段適時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可以將獨立鉆研精神、自覺探究意識引進課堂復習或課外輔導,促使學生改變千篇一律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自我設計者,增強主人翁意識,當好自己的總設計師,有效地促進高考總復習,加強復習訓練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甚至可以施行研究性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使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中選擇并確定學習的內容,自己動手收集、分析、判斷信息材料,進行積極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將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經驗,增進思考、判斷、分析和動手能力。
(二)適度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求大、求全、求深,特別是學術化傾向逐步呈現。從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學生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質、規律的性質來說,這種學習過程和成果出現學術化傾向,即重視學習成果的理論性、系統性、專業性的傾向是可以理解、應該肯定的。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可以使學生享受到獲得成就的快慰。
但是,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應該有度。也就是說,不能過分地求大、求全、求深,用學術化的標準來衡量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目的、特點、對象這些基本要素所決定的。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基本的研究學習的方法,培養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因此,不能苛求學生的研究結果一定要達到有所發明、有所創新,追求學習成果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專業性,更不能把超綱、超本的學習作為目標。只要是學生以已有的知識作為基點,進行學習研究,不管有沒有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大小如何、水平高低,都應該肯定,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興趣和素質。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是一種注重過程的學習,為學生提供自我發現、自我學習以及與同伴協作切磋的機會,有鮮明的實踐體驗、探索感悟的特點。因此,它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以尊重、信任、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為前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疑問,自主選擇研究,從被動吸收轉化為主動探究。針對某個問題,進行信息吸收、分析歸納、成果表述,實現多種語文能力的整合;不注重研究的結果,更不強調學習成果的理論、系統和專業性。
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對象是高中學生,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應有深淺不同的研究性學習方向。研究性學習問題的提出,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身心特點、生活閱歷及運用水平,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合理地運用他們的知識儲備,使他們獲得最有效益的學習。如對高一的學生,就不能作“中國小說的發展規律”“建安文學對現代文學的影響”的研究,因為這樣的課題,對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來說都偏大;更不能強求他們超越有可能實現的研究內容,達到他們所不能達到的研究成果。
(三)有用
語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其目標、價值追求、所要滲透的教育理念都是一樣的。課題的選擇,是研究性活動的真正起點,也是研究性學習成敗的關鍵。課題來源和實現的途徑很多,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也可以是來自社會現實中的。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課題,進行研究。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課題,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要達到有用的目的,就應該關注如何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推行研究性學習策略,把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研究性學習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就單篇課文,可以進行課題研究。對《阿Q正傳》,可以設定研究課題為“談談阿Q”。待學生對阿Q的個性比較清晰時,再設立課題“談阿Q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還可以繼續研究,“從阿Q看魯迅筆下的國民”,“從《阿Q正傳》看魯迅塑造人物的藝術”等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也可以進行專題研討,把幾篇課文結合起來。如《<指南錄>后序》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兩篇序文比較,可從行文、感情等方面作出研究;《送東陽馬生序》、《伶官傳序》等文,可作“談古代‘序’文的寫法與特色”等專題研究。對作文,也可以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來指導,創設情境,激發靈感,確定主題,明確要求,分頭研究,達到研究生活,關注社會,學會作文的目的。緊密結合學科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拓寬領域,加深程度,使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要做到有用,還可以從生活中發掘課題。“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可以大力推廣生活化語文的研究性學習。如某一地區、某一地域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的研究學習;某一地區、某一地域的文化(包括人物、歌謠、山水、語言等)的研究學習;某一地區、某一地域的風俗習慣、民族特點的研究學習;乃至一個村莊、一條街道的民居、招牌及廣告用語的研究學習等。這些來自社會生活的課題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更符合他們的興趣、愛好;但由于研究者——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研究能力等各種條件的限制,課題研究有時會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經過教師的輔導,還是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從生活中發掘語文研究性學習課題,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對社會對生活的認識,提高思想水平。
相關文章: